分享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

 ABC328 2019-11-14

通脉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脚冰凉心得

入冬或遇冷后因手足冰凉求诊者不乏其人,西医认为肢端血液循环不好所致,天气转暖即好无需治疗.但患者痛苦万分。(不客气说西医也真没有什么好治疗方法)。而学生通过学习《伤寒论》悟出一方,临床实践甚效。现总结下来与同道分享。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方》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其功效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金镜内台方议》卷7:“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学生认为本病以女性患者为多,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恶抑郁,主藏血、主疏泄,“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刘河间云:“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由于社会的压力增大,女性肝失条达,抑郁日久,藏血不足,则血虚,又感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这与本方擅治血虚寒厥证颇符。

初用时当归四逆汤治之多效,但日久也有无效者,或初愈又犯病的患者。后来又来了些男性患者。我三思后,自认用初始之思路,可能有不妥之处。是否忽略了阳气不充,不能温煦四肢之因,再翻经典有些感悟,想起了“少阴病,手足厥逆”自觉应该在当归四逆汤基础上合用温阳之方,三思良久未定。一日网上瞎点,翻到了“陈湘君运用通脉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病的经验”的文章,观后心得颇多。陈湘君老师认为人体四肢末节为少气少血、肌肉浅薄之部位,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若脉道阻滞不通,则手足厥逆。其成因在于人体正气先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外邪所袭,风寒毒邪壅塞脉道,留恋阻滞,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陈湘君老师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凡温阳通脉之剂,均为正治,而通脉四逆汤在温阳通脉方面效大力宏,应首选之。药理实际证明本方具有扩张周围血管、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抵御寒冷的作用。

据此,我将当归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合用之,其功效为温阳散寒,养血通脉,治疗阳气不足,外受风寒毒邪,壅塞脉道,气血失运之入冬遇冷手足冰凉者,临床实践疗效甚佳。赵某某,女,25岁,初诊日期:2011 年3月14日。主诉:手脚冰凉3年,平素二便、纳食正常,月经后错,经期大便溏泻,舌质淡红苔薄,脉弦。辩证:阳气不足,血虚寒厥证。方药:当归20g、桂枝15g、赤芍15g、细辛5g、通草10g 、大枣10枚,炙甘草10g、附子20g、干姜15g、丝瓜络20g,每剂服3次。药渣泡手脚,服药3付后,手脚温度正常,原方再服3付而愈。

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冻疮

古语云“夫禀天应地而生,得阴阳五行之全,历风火寒暑燥湿,莫贵乎人。”2008年春节前后,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20年一遇的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因时令太过,往年冻疮鲜有发生的东南之地,去年冻疮患者亦显著增加。笔者寒假随祖父诊治期间,随其诊治,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和简便民间验法治疗冻疮多有验效,兹不揣浅陋,勉文侯酌。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冻疮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风寒湿从“玄府”而入,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冻疮好发生于手足和耳部,初起表现皮肤苍白无感觉,缓解后呈紫红色,微肿微痒,逐渐结成硬块,肌肤坼裂,痒痛难忍,有时亦麻木,也叫“冻瘃”。气血怫郁久者,瘀久化热,热盛肉腐,表现为创面周围现青紫,高肿刺痛,或流血脓,形成溃疡,也有肌肉色黑,造成肉死形损,骨脱筋连,转化为“坏疽”。

祖父认为去年冻疮患者显著增多原因有二,首先外因,“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之六气”——“风”“寒”是冻疮形成的主要原因;东南之域湿邪较重,“地之六气”——“湿”则对冻疮的形成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生活中的例子如在同样的低温条件下,潮湿的地方要比干燥的地方冷,也就是说湿冷比干冷更冷。其二,内因,东南之人腠理多疏松。“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腠理本疏,卫表不耐,冬季西北刚劲之风尤易侵袭,使气血怫郁不通而患冻疮。

 治法方药

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祖父常以当归四逆汤加麻黄、大黄二味,内服、外洗相配合,取得满意的效果。用法如下:当归15g、桂枝12g、白芍9g、细辛6g、大枣4枚、炙甘草5g为基本方。当然,药的分量的多寡,因病的轻重而定,并非一致。而麻黄、大黄二味的量则根据用法而变之。内服者麻黄用9g、大黄9g(同煎)。首煎服后,药渣夜复煎温服,日1剂。小孩等不愿服药者可外用,当归四逆汤原方用量加倍,麻黄用15g、大黄20g(同煎)。药煎好后,将药物倒进盆中以热气熏蒸患处,待热度能耐受时将手足放入盆中浸泡并用药渣热敷患处(溃疡部位只用热气熏,不浸泡、热敷),待药凉后重新加热,重复2~3次。

初病未溃者,内服、外用同时用药。久病已溃者,内服方大黄可增至15g(同煎),外用仅用熏蒸。配合民间验法萝卜叶加食盐熏洗患处(亦可入白酒少许以助药力),或以山药捣泥敷患处,隔夜见效,亦为祖父常用的方法。

 典型病例

胡某,女,68岁,面色较黯,神疲怯寒。诉每逢入冬后,两小腿以下逆冷,夜间需得热水泡脚方可入眠,往年有冻伤史,经日会自愈。刻下症,双手背肿胀,色红紫,右手中指、无名指中节增粗,瘙痒疼痛,以中午气温回升为剧,夜间亦然,苦不堪言。触之患处肿硬欠温,有压痛,但尚无溃疡,舌淡红,苔薄润,脉沉弦细。祖父分析为证属年老营亏,寒凝经脉。治以温经散寒,和营通脉。投当归四逆加麻黄9g、大黄9g(同煎),日1剂,日1服,夜复煎,两剂后复诊。并嘱其待药煮沸时,先以热气熏蒸患手十五分钟,再倒出温服。外用萝卜叶加适量食盐同煮连渣熏洗患处。第三日复诊,患者神清志爽,雀然诉述,病已愈七八。药已见效,祖父再随原方减麻黄5g、大黄5g,一剂而愈。

按:冻疮的发生多是平素气血不足者,冬季防护不当,感受风寒湿邪以致犯病。久者瘀久化热,热胜肉腐则死形损。所谓“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而为热也”。但根本是人体阳气虚弱,腠理疏松,亦即《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归四逆汤载于《伤寒论》,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阳虚血弱证。其中当归、芍药养血和营,甘草、大枣益气养血,补之义;桂枝、细辛温经散寒,通草通行血脉,通之意。祖父加入麻黄、大黄者,一走气分而散寒,一入血分而行瘀。李杲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之述;而大黄苦寒,气味俱厚,阴中之阴,寒可去热,苦能泻火燥湿。《本草纲目》阐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本经》称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祖父加减之方,通补合用,寒温并行;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悉以运枢机、通经络为妙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故治冻疮效如桴鼓。以上为笔者随诊期间所得肤见,未知然否,请酌明贤。

值得强调是祖父常教诲:正气有虚实,时令有太过不及之异,其病情也有差异,不可一见冻疮就下此方,应遵辨证而论治之,此即喻昌所谓“临证之际,要在结合年龄、形气色脉的差别、四时及五方异宜情况、病在气分或血分、标本先后等,判断其病名、治法、方剂、主方加减及配方、预期效果等,一一详明,纤毫不爽”。

当归四逆汤治肩周炎

朱某,女,52岁,退休工人。因“右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月余”于2009年4月11日来诊。患者素体弱,形寒怕热,1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右肩部疼痛,疼痛以夜间为甚,不能入眠,右上肢活动受限,右肩冷痛如寒风刺骨感,痛甚时前臂及手指麻木沉重,需家人协助穿衣梳头。查体:右肩部未见明显肿胀,右肩关节压痛点广泛,右肩活动度:上举110度,外展80度,后伸15度,内收20度,右手后背触及骶尾椎。脉细涩,舌质淡,苔薄白微腻。CR片:右肩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肩痹(气血不足,寒客经脉,筋脉痹阻);西医诊断:右肩关节周围炎。郭剑华予当归四逆汤加减,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处方:当归20克,白芍20克,桂枝15克,细辛5,甘草6克,大枣10克,通草6克,桑枝1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10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剂。嘱患者早晚坚持做肩关节功能锻炼操10~15分钟。

患者药后右肩关节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守上方加川芎10克,服用12剂,临床诸症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肩关节周围炎,是由于肩周的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阻碍肩关节活动所致,又称为粘连性肩关节炎。中医认为人到中老年,经络阳气逐渐不足,气血日趋衰少又复感风寒湿邪,致肩部经脉不通,气血凝滞,筋肉挛缩而为“肩痹症”。《黄帝内经》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卷,缩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治当“寒则温之”。郭剑华根据此患者的病因、病机,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意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症状减轻后守前方加川芎以增强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力。

当归四逆汤是仲景为伤寒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所设之方。病机为血虚寒甚,气血运行不畅。郭剑华认为凡属气血亏虚、寒客经脉为患的疾病,只要把握病机,用本方随症加减,异病同治,均可收到较佳疗效。他还强调,在内服中药煎剂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患肩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可促使肩关节功能尽快恢复。

当归四逆汤应用心得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洽》,可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是治疗血虚寒凝证的经典方。一般认为本方是治疗冻疮的专方,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冻疮、下肢关节疼痛多例,效果满意,经得起临床验证。

经典相关原文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其中“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内有久寒”是本方证关键。从构成本方的药证分析来看,不难发现本方也是桂枝汤类方,即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方中当归可以养血补血,如《本草正》所言,“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材并未言其主治痛证功效,《本草正》言其主治筋骨疼痛,即“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本草汇编》载其主治头痛、胸痛,确实是临证有见地之言。细辛可以解表散寒,大凡经络脏腑沉寒痼疾用之可驱,正如《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方中配伍通草似乎不太好理解,教材谓其通经脉以畅血行,这样解释似乎有简单堆砌以随文敷衍之嫌。笔者认为可能和四肢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局部水肿有关,如冻疮常常见有手背肿胀。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外散厥寒,温通四末。方中芍药甘草还可以缓急止痛,主治平滑肌和骨骼肌的痉挛疼痛。综上所述,全身疼痛(头、胸、少腹、四肢),尤其以四肢关节的沉寒痼疾疼痛(如多年关节疼痛,遇冷加重等)或肿胀,脉沉细是本方证特征。此外,日本汉医从腹诊角度对本方证特征进行探索,认为“腹皮掏挛者似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之腹证,且有左侧脐旁天枢(脐左右各一寸)之上下挛痛者,又似当归芍药汤、当归建中汤证。在右少腹腰间有结聚者,而手足冷,脉细无力者,属当归四逆汤证。”

值得注意的是,四逆散、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均主治“四逆”,但三方证主治迥异。四逆散以柴胡证为主,侧重于气郁不舒,见有全身不凉,唯独感觉手冷特别明显,不容易出汗,经前反应明显,容易乳房胀、腹胀、胃胀等,在年轻人中极为常见;四逆汤以附子证和干姜证为主,侧重于脾肾阳气大虚重症,见有全身畏寒汗出,精神极度疲乏,衰微欲寐,容易腹泻清稀,脉微欲绝等,在久病大病重症中较为常见;当归四逆汤证则以当归证和桂枝证为主,侧重于正虚寒凝经’络,以肢体关节沉寒痼疾为主。

兹举该方治验案例及误治案例各一以供参考指正。

案一膝关节疼痛医案

仇某,男,40岁。2009年12月18日初诊。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3天。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外观不红肿,局部皮温正常;胃纳好,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脉未见异常,余无特殊不适。既往无关节炎病史。中医诊断:痹证,考虑寒湿凝滞经络。拟当归四逆汤原方,    处方:当归6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

细辛10克,通草10克,生甘草10克,大枣5枚。5剂,水煎服,日一剂。3剂药后膝关节疼痛减轻,5剂服完疼痛消失。

按:病愈后患者告知夏天贪凉,可能与此有关,且素有慢性胃肠炎病史,受凉感冒后必定肠鸣腹泻,提示患者属于中阳不足证,正是使用桂枝汤的指征,并可作为《伤寒论·不可下篇》中“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条文的参考备注。

案二误治“冻疮”医案

王某,男,43岁。2.O08年2月17日来诊。

主诉:双手冻疮4年。患者4年前双手即开始生冻疮,手背胀痛,纳眠俱佳,余无不适,察见息者双手肿胀,按之凹陷不起,颜色苍白微青紫。手背冻疮较多,手凉,耳边有冻疮,舌淡红,脉沉细。正处方之际,患者诉说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无力症状,不能长时间举重物,无肩颈酸楚疼痛不适,曾于当地医院检查颈椎正侧位片未见异常,期间未做任何治疗,后自行缓解。目前上肢无力症状基本消失,再查:颈椎活动度基本正常,双侧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挠压试验、旋颈试验均为(一),双上肢肌张力无明显异常,肌力无明显减退,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对。称引出,霍夫曼征左(±),右(一)。笔者未加考虑,认为是冻疮末梢循环差导致双手无力,继续处以当归四逆汤原方,处方:当归30克,桂枝l5克,白芍10克,细辛6克,通草10克,炙甘草6克,小红枣5枚,水煎服,日一剂,5剂。后再未随访药后情况。

2008年5月家人电话告知患者断断续续服药,改善不明显,亦未重视,4月份出现左半身麻木而前往医院就诊,查头颅CT和颈椎CT,但均未发现异常,5月份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查颈椎MKl诊断为“颈椎脊髓内肿瘤”,并行手术治疗。

按:接诊时笔者未能详查,按照既往治疗冻疮经验粗疏断定为当归四逆汤证,且手背肿胀是通草证,沉寒内伏、病程久、疼痛是细辛证,本以为药无虚发,丝丝人扣,切合病情,不料药后改善并不明显,说明方证不对应。与其说本案是经方误治,还不如说是误诊更合适。

颈椎脊髓内肿瘤是发生在颈椎的髓内肿瘤,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很有可能与其他能引起脊髓和神经根功能损害的疾病相混淆。另外,因肿瘤生长缓慢,加上脊髓具有极大的耐受力,且病情时有缓解,致使难以在早期做出诊断,临床误诊率极高。“运动障碍通常是髓内肿瘤第二常见症状。颈椎肿瘤常在下肢出现症状之前,已有上肢乏力的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与位于脊髓中央的肿瘤导致的前角神经元细胞的损害和压迫出现的症状相符。一大多数病人主诉有活动不灵、疲劳和活动能力降低”。在辅助诊断上,“髓内肿瘤在平片所见多为阴性,平扫CT又多不能显示,MRI能清晰显示脊髓的大小及有无形态异常,可确定肿瘤为囊性还是实性,多数肿瘤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颈椎脊髓内肿瘤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是诊断本病的关键之所在。笔者虽然当时考虑到做神经系统相关检查,但还是因为对该病的诊断治疗陌生,所以未能提高警惕,误以为是冻疮所致。从本案中笔者吸取了教训,在明确西医病名诊断的前提下再进行纯中医的诊断治疗是很有必要的,病证结合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归四逆汤医案两则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可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是治疗血虚寒凝证的经典方。一般认为本方是治疗冻疮的专方,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冻疮、下肢关节疼痛多例,效果满意,经得起重复验证。

案一:膝关节疼痛验案

患者仇某,男,40岁。2009年12月18日初诊。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3天。患者电话中告知,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外观不红肿,触摸局部皮温不升高;胃纳好,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脉未见,余无特殊不适。既往无关节炎病史。

中医诊断:痹证,寒湿凝滞经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原方。处方:当归60g,桂枝15g,白芍15g,细辛10g,通草10g,生甘草10g,大枣5枚。5服,水煎服,日一服。服3服药后膝关节疼痛减轻,5服药后疼痛消失。

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其中“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内有久寒”是本方证关键。从构成本方的药证分析,不难发现本方即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方中当归可以养血止痛,“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细辛主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可以解表散寒,大凡经络脏腑沉寒痼疾用之可驱;通草用意不太好解,教材谓其通经脉以畅血行,这样解释似乎有假药物功效主治简单堆砌以随文敷衍之嫌,笔者认为可能和四肢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局部水肿有关,如冻疮常常见有手背肿胀。综上所述,全身疼痛(头、胸、少腹、四肢),尤其以四肢关节的沉寒痼疾疼痛(如多年关节疼痛,遇冷加重等),或肿胀,脉沉细是本方证特征。此外,日本汉医从腹诊角度对本方证特征进行探索,认为“腹皮拘挛者似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之腹证,且有左侧脐旁天枢(脐左右各一寸)之上下挛痛者,又似当归芍药汤、当归建中汤证。在右少腹腰间有结聚者,而手足冷,脉细无力者,属当归四逆汤证。”

案二:误治“冻疮”医案

患者王某,男,43岁。2008年2月17日来诊。

主诉:双手冻疮4年。患者4年前双手即开始生冻疮,手背胀痛,纳眠俱佳,余无不适,察见患者双手肿胀,按之凹陷不起,颜色苍白微青紫,手背冻疮较多,手凉,耳边有冻疮,舌淡红,脉沉细。正处方之际,患者诉说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无力症状,不能长时间举重物,无肩颈酸楚疼痛不适,曾于当地医院检查颈椎正侧位片未见异常,期间未做任何治疗,后自行缓解。目前上肢无力症状基本消失,再查:颈椎活动度基本正常,双侧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旋颈试验均为(-),双上肢肌张力无明显异常,肌力无明显减退,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对称引出,霍夫曼征:左(+-),右(-)。笔者未加考虑,认为是冻疮末梢循环差导致双手无力,

方药:当归四逆汤原方,当归30g,桂枝15g,白芍10g,细辛6g,通草10g,炙甘草6g,小红枣5枚。五服,水煎服,日一服。

2008年5月家人电话告知患者断断续续服药,改善不明显,亦未重视,4月份出现左半身麻木而前往医院就诊,查头颅CT、颈椎CT均未发现异常,5月份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查颈椎MRI诊断为“颈椎脊髓内肿瘤”,并行手术治疗。

按:接诊时笔者未能详查,按照既往治疗冻疮经验断定为当归四逆汤证,且手背肿胀是通草证,沉寒内伏、病程久、疼痛是细辛证,本以为药无虚发,丝丝入扣,切合病情,不料药后改善并不明显,说明方证不对应。与其说本案是经方误治,还不如说是误诊更合适。

颈椎脊髓内肿瘤是发生在颈椎的髓内肿瘤,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很有可能与其它能引起脊髓和神经根功能损害的疾病相混淆。另外,因肿瘤生长缓慢,加上脊髓具有极大的耐受力,且病情时有缓解,致使难以在早期做出诊断,临床误诊率极高。“运动障碍通常是髓内肿瘤第二常见症状。颈椎肿瘤常在下肢出现症状之前,已有上肢乏力的上运动神经元的病变,与位于脊髓中央的肿瘤导致的前角神经元细胞的损害和压迫出现的症状相符……大多数的病人主诉有活动不灵,疲劳和活动能力降低。”在辅助诊断上,“髓内肿瘤在平片所见多为阴性,平扫CT又多不能显示,MRI能清晰显示脊髓的大小及有无形态异常,可确定肿瘤为囊性的还是实性的,多数肿瘤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颈椎脊髓内肿瘤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是诊断本病的关键之所在。

笔者虽然当时考虑到做神经系统相关检查,但还是因为对该病的诊断治疗陌生,所以未能提高警惕,误以为是冻疮所致。从本案中笔者吸取了教训,在明确西医病名诊断的前提下再进行纯中医的诊断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当归四逆汤临床治验三则

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该方具有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之功,主治厥阴伤寒,症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笔者将此方用于临床治疗冻疮、痛经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疗效颇佳,举例如下。

冻疮

患者,女,25岁,2002年12月1 日初诊。自诉近5年来每逢寒冷季节双手必发冻疮,不能从事清洗等劳动,就诊时可见双手泛发铜钱大小红肿痒痛,少数红肿处破溃流水。患者形瘦,面色苍黄,常常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辨证为阳气不足,气血亏虚,寒邪乘虚入侵,致气血运行阻滞,肢端经络不通发为冻疮。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酌加温阳益气品。处方:桂枝9g,当归15g,白芍12g,熟地黄10g,黄芪15g,苏木10g,三七10g,细辛3g,鹿角片10g,木通6g,甘草3g,地龙12g。5剂而愈。

痛经

患者,女,17岁,2003年10月12日初诊。自诉2年来每逢月经来潮前2~3天即开始小腹疼痛,有时疼痛难忍,经服止痛药才得以缓解,直至经净后疼痛才得以消失。诊时面色萎黄,形体较瘦,食欲不振,小腹冷感,喜温喜按,平素有贪凉饮冷的习惯,舌淡,苔A,脉细涩。证属血虚寒凝胞宫,胞脉阻滞不通。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化裁:当归15g,A芍12g,川芎9g,川牛膝12g,香附10g,桂枝9g,川楝子9g,延胡索10g,细辛3g,甘草3g,高良姜9g,大枣5枚。服药3剂后疼痛消失,又嘱每次经前服3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告愈。

 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男,40岁,2003年3月15 E1初诊。自述早晨不慎闪腰,突发腰痛且伴左侧下肢冷麻胀痛,步履困难,就诊时患者左侧腰部疼痛难忍,休息平卧时减轻,活动或站立时症状明显加重。腰部板硬,腰椎生理前凸消失,腰5~骶1椎旁压痛明显,且放射到左下肢大腿后侧、小腿后部及足小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者颜面虚浮,形体肥胖,素体形寒喜暖,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弱。证属阳虚寒凝,经脉阻滞。治当温阳散寒,通脉止痛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2g,细辛6g,川芎9g,葛根20g,地龙15g,三七10g,吴茱萸9g,砂仁9g,木通6g,延胡索10g,桃仁9g,红花6g。连服5剂,患者疼痛大减。再服5剂,疼痛完全消失。

按语

 当归四逆汤本为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其证手足厥寒者乃阳气不足,寒邪内中,经络阻塞,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乃阴血内虚,经行不利所致。本方即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现通认为是木通)而成。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甘草、大枣补益中气,通草(或木通)通行血脉。全方具有和厥阴以散寒之功,调营卫以通阳气之效。笔者师其意运用于临床,所治三案其一为寒客上肢末端;其二为寒客胞宫;其三为寒客腰腿。皆用当归四逆汤化裁治疗,取其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凡属气血亏虚、寒客经脉为患的疾病,只要把握病机,随症加减,均可收到异病同治、药到病除之功。

推荐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