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凉月:观呼吸修炼方法

 邹沁洋 2019-11-18

清凉月老师谈观呼吸

你可以把选择性注意放在鼻前虚空,或者眉前虚空,放在虚空,然后是似有似无地去体验呼吸,那么这时候由于普遍性留意是作用于物质的整体的,作用于观察对象的整体,所以你不要体验呼吸的局部变化情况,你体验呼吸的整体,也就是说,你知道有呼吸这回事,就像一般人睡觉一样,他仅仅知道有呼吸这回事,他从来不会去观察是腹部呼吸呀,是鼻子呼吸呀,呼吸长、呼吸短,呼吸粗、呼吸细,他从来不去观察这些,也不专门侧重于是呼啊,还是吸啊,该怎么呼、怎么吸,他从来不管这些,他仅仅知道有这种声音,有这么一回事,这就是普遍性留意作用的特征,普遍性留意就是作用于物质的这个特征的,作用于物质的最基本的特征。

观呼吸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

这几句是谈观呼吸的,观呼吸是修行的基础,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基础和怎样进行观呼吸呢?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同时修行的最终结果是把意识和潜意识融合为“潜意识专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我们当前这种低级思维状态,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掌握并应用潜意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于在意识主导下活动,怎样才能改为以潜意识为主导呢?为此我们要选择一种潜意识现象进行观察和体验,这样就能认识和掌握潜意识。毫无疑问,在所有潜意识现象中,呼吸是我们最熟悉、最容易掌握的,因此我们往往通过观呼吸认识和掌握潜意识。

怎样观呼吸呢?“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这几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绒绳着鼻穿”字面意思是用绒绳穿过鼻子,真实寓意是呼吸时气流穿过鼻子。“绒绳”指的是呼吸状态,指的是在观呼吸中呼吸所要达到的标准,其中“绒”指的是“柔软”,“绳”指的是“长”,“绒绳”指的是“绵长”。呼吸是一种潜意识现象,要想使呼吸变得“绵长”,就必须使潜意识能够稳定、连续地运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显意识主导下活动的,这就必然使潜意识的运作经常被打断,导致潜意识无法深化,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呼吸总是“浅而短”。

“显意识”是“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而“选择性思维”建立在较强执着心力的基础上,因此只要我们能够降低执着心,就能降低“选择性思维”的活动频率,就能破除“显意识”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观呼吸中我们要用“柔软心”观呼吸,这里的“绒”指的就是在观呼吸中要用柔软心观呼吸,而不能用执着心、刚强心观呼吸。只要我们能够始终安住于柔软心,只要柔软心能够不断深化,那么潜意识就能稳定连续运作,就能不断深化,这样呼吸就能变得“深而长”;反过来,当呼吸变得深长,说明此时潜意识已经能够发挥主导作用,说明我们已经能够安住于柔软心。

“挽定虚空结”字面意思是打一个松散的绳结,但在这里却有非常深刻的含义。这里的打结用“挽定”这个词,而不用“挽作”,很显然作者是在强调这个“定”。这里的“定”指的是“牢牢地、稳定地、持久地”,作者在暗示我们要专注地持久地保持这种状态。“虚空结”其实是“结虚空”,是把呼吸和虚空结合起来,要在观呼吸中安住于虚空状态。这里的“虚空”指的是“虚空(深邃)心境”和“天空”,从物质的生成过程来看,“虚空心境”和“天空”是高级思维状态和高级物质状态,如果把观呼吸和“虚空(深邃)心境”结合,我们将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如果和“天空”结合,我们将证入“光”这种物质状态,因为“天空”这种特殊物质是和“光”同步生成的,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

很显然,“挽定虚空结”中“虚空”是目的,我们要安住于虚空。但“虚空”不具有吸引力,是无法安住的,怎样才能安住于“虚空”呢?在实证中,我们借助呼吸这个工具,一边观呼吸,一边安住于虚空。

把观呼吸和“虚空”结合,是观呼吸最重要的操作要点,也是观呼吸所要达到的实证目标。然而我们很多人在实证中并不是这样,他们总认为既然呼吸是身体的一种功能,那么观呼吸就要和身体结合,这是根本错误的,因为观呼吸仅仅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是一个工具。既然观呼吸是一个工具,那么我们就要首先确定“让这个工具服务于什么目的?”这是观呼吸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把“呼吸”这个工具“和虚空结合”以及“和身体”结合,二者最终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1. 把“观呼吸”和“虚空”结合

“虚空”是高级思维状态和高级物质状态,因此和“虚空”结合我们将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和高级物质状态,比如:证入欲界定、禅定或“光”这种高级物质状态。把“观呼吸”和“虚空”结合,这种方法道家称之为上上法,是非常重视的。

2. 把“观呼吸”和“身体”结合

“身体”是一种低级物质,把“观呼吸”和低级物质结合,我们将只能证入“气”这种低级物质状态,而无法证入更为高级的物质状态。
由此可见,观呼吸的最终结果并不取决于“呼吸”,而是取决于和什么结合。我们都希望证入更为高级的状态,因此观呼吸这种方法无论在佛家还是道家,最为推崇的就是和“虚空”结合。

“挽定虚空结”既可以象上面这样把“虚空”当做名词,理解为结在虚空,和虚空结合,也可以把“虚空”当做形容词,理解为“一个虚而空的绳结”。把“虚空”当做形容词自然是用来形容高级思维状态的心境,这种理解方法其实就是把观呼吸和虚空心境结合。无论把“虚空”当做形容词和把“虚空”当做名词二者最终的实证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西游记》的作者在这里也是把“虚空”既当做名词用,又当做形容词用。作者用“定”这个字告诉我们“虚空”是名词,接下来又用“拴在无为树”告诉我们“虚空”也是形容词。汉语的这种多义理解在这里发挥了巨大优势,它可以把非常丰富的内涵浓缩在几个字里。通过“虚空”这个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两种理解方法,作者既让我们认识了观呼吸的实证目标,又让我们掌握了观呼吸的操作要点。

“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中“无为”指的是潜意识,“颠劣”字面意思指的是顽皮、不安分,这里的寓意是波动很大、不稳定。这句话告诉我们观呼吸要用潜意识观,不能用意识观。如果我们反过来用“意识”故意观呼吸,那将干扰呼吸,导致呼吸出现“喘促”等很多问题。呼吸平稳后,心也就不再“颠劣”了,这时候我们将进入深深的静中。在静中我们往往觉得没有念头,再加上静中的感觉非常美好,因此人们往往误认为这是“如来藏”的无念,这是不对的。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认识和掌握了潜意识,这样我们的实证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接下来就要在此基础上应用潜意识,进一步完成实证。然而有的人不知道观呼吸仅仅只是基础,不知道我们实证的根本任务是证入如来藏(思维根本状态),因此他们把观呼吸当作目标,深深地陶醉于观呼吸所带来的美好境界。这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呼吸也是一种观察对象,也是思维内容。如果执着于观呼吸,那么我们最终将住于“思维内容”,而无法“住于思维本体”,这样就无法回归如来藏,因为回归如来藏的前提是“住于思维本体”。

观心

我们既不能把观呼吸当作目标,也不能把“没有念头”的静当作“如来藏”,为了防止出现这些问题,诗中接下来写到“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这里的“莫认贼为子”指的就是不要住于“思维内容”,不要把“思维内容”当作实证目的,也就是既不要把“观呼吸”当作目标,也不要把“没有念头”的静当作“如来藏”,因为这些都是识神的作用现象,都是执着心的作用结果。

“心法都忘绝”这里的“心法”指的是能所,指的是能观的主体和所观的内容,通俗地讲就是“我和我的所思所观”。“法”是一个含义很广的定义,它既指客观事物,也指观念,指我们心中所作出的任何观念、决定。这些都属于思维内容,“心法都忘绝”告诉我们“要想安住于‘思维本体’,我们不能主动做任何事情,而要做一个真正的闲人”。我们不仅要停止主观行为,还要放弃对任何客观事物的执着,因为无论主客观事情都属于思维内容,对于这些事情我们要“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要高度警惕,彻底放弃。

“心法都忘绝”中的“忘”是关键,怎样认识这个“忘”呢?这里的“忘”是“忘我”,“我”是从如来藏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后所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很显然,“我”这个念头是一个观察对象,是思维内容,因此只要还有“我”这个观念,那就是住于“思维内容”,而无法住于“思维本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忘我”,必须不使用、不住于这个念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住于“思维本体”。

在使用“观心”这种方法的时候,如果我们住于“潜意识警觉心”,那么此时将不会出现念头,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作“心法都忘绝”。由于此时不产生念头,因此有的人认为这就是如来藏。这是错误的,是认贼作子,因为这种状态也是住于“思维内容”,是住于“潜意识警觉心”这种观念。“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一定要警惕和破除这种现象。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中的“现心”指的是“观心”这种行为,“无心”指的是没有住于“思维内容”,这句话指的是虽然在观心,但却没有住于“思维内容”,当然也没有住于“观心”的观念,心中并没有“观心”这种想法,这个阶段已经不需要也不存在警觉心了。“现法”指的是念头等观察对象,“现法法也辍”指的是由于在观心时我们不使用“选择性思维”,不选择、不运作任何念头,不跟着念头跑,因此这些念头无法展开相续性运作而呈现出自生自灭的现象。

“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这句话中的“人牛”指的是“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其中“牛”特指“念头”。为什么用“牛”特指念头呢?因为牛最容易展开相续性思维,他心通的人能够听到牛总在心中不停地说话。《西游记》中往往用“牛”代表“走神”等相续性思维,比如:牛魔王的头砍掉一个又出一个,就是比喻念头层出不穷,无法斩断。用心理学的名词来说,牛代表意识流。

牛代表意识流,那么“马”代表什么呢?马通人性,养马的人都知道马是很容易和人培养感情的,容易对主人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因此马总能紧紧跟随主人,这种精神正是修行所需要的,同时也是修行进入“乐坐”状态后所出现的乐于打坐的境界,因此《西游记》用“马”表示我们自动产生的精进不懈地修行状态。

“人牛不见时”指的是没有能观与所观,也就是说这时候我们不再观心,同时又没有念头,这是如来藏特有的境界。“碧天光皎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清明,二是洁净,当然这里的洁净指的是没有念头。如来藏没有念头,但并不是昏睡无觉知,而是高度清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来藏的高度清明并不是没有思维,而是思维非常活跃。很多人往往认为没有念头就是没有思维,这是不对的,“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正是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如果没有证入如来藏,你将很难分辨如来藏的思维和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究竟有什么不同,因为二者几乎是一样的,正所谓“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有的人把“秋月”理解为“光珠”,这是不对的。古人常用月亮比喻“心”,秋月高远,孤悬于天,不与万法为伴侣,这正是如来藏的特点。从后面的“一般圆”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里的秋月指的是“心”,而不是“光珠”,因为从思维的角度讲,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是从如来藏(思维根本状态)演变而来的,因此含有如来藏的思维,从而使二者很难分辨,几乎“一般圆”。如果把“秋月”当作“光珠”,那么“一般圆”这三个字没法理解,“彼此难分别”就更无法理解了。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是一种悟后境界,如果不曾证入如来藏,是无法理解这种境界的。只有证入如来藏后,我们才会明白原来我们现在的心也是如来藏的一种妙用。

诗中“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观呼吸”,也可以理解为“观心”,因为古人常常把“观心”比喻为“牧牛”。不过《西游记》的指导思想是三教合一,同时道家非常注重通过“观呼吸”为更高层次的修行进行“筑基”,因此这句话应该理解为“观呼吸”。

把“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理解为“观心”,那么“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就是“有意识观心”,后面的“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就是“潜意识观心”。只有达到“潜意识观心”,心才不会“颠劣”,这时候会进入一个“无念”状态。当然这时候的“无念”是暂时无念,这种“无念”产生的原因是我们住于“潜意识警觉心”。有的人容易把这里的“无念”当作如来藏,当作“真心”,这是错误的,这是认贼为子。为了破除这个错误,诗中接下来写到“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其中的“心法都忘绝”指的就是连“潜意识警觉心”也要破除,而不仅仅是破除“念头”。这样就能住于“思维本体”,就能回归“如来藏”,就能证入“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的境界。

个人理解:

选择性注意:显表意识下的注意力,关注于点

普遍性留意:潜意识下若有若无的关注,关注于面

潜意识专注:入定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