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轴对称的说课

 时家店许伟欣 2019-11-20



《轴对称》说课稿

许伟欣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体验等建立起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理性认识。而且这一节内容对后面的等腰三角形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等概念,并且为今后等腰三角形的学习打好基础。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意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找到生活中的美,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体系,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和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讨论、创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准确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难点: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四、教法学法分析: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未知的事物有较强烈的好奇心,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潜能的开发。

五、教学过程:

(一)视觉体验、初步感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中外建筑、脸谱艺术、剪纸艺术、车标设计、交通标志、国旗图案、实物图案、几何图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学生会在猜想的基础上将答案统一成对称。在这里安排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带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借此检验学生们对对称的初步感知。

设计目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广泛存在,就在身边。让学生通过美的视觉体验,对生活中的数学美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到下面环节的学习。

(二)动手体验、理性认识

在此环节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将一张纸对折后,用笔尖在纸上扎出如图所示的图案,或自己认为美丽的图案,并把它剪下来,然后将纸打开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与同伴交流。学生们在操作交流的基础上会得出折痕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

(三)比较体验、巩固新知

首先安排一个实践活动: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图形有什么关系?然后观察大屏幕展示的两组图案,沿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会怎样?分小组讨论。

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观察体验、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深对轴对称现象的理解认识。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并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发现。

(四)归纳总结、整理反思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不但总结知识上的收获,也要总结合作交流上、体验操作上的收获,反思整堂课的学习体验。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知识上的点滴收获,体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快乐,反思自己。

(五)布置作业、形成技能

作业:1、收集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片与物体;   

2、课后习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