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法的辩证和禁例

 和__ 2019-11-25

(一)下法的辩证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表证罢),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热入腑),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赵本注∶“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脉迟,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四肢诸阳之本,津液足,为热蒸之,则周身汗出;津液不足,为热蒸之,其手足濈然而汗出,知大便已硬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热。经曰∶潮热者,实也。其热不潮,是热未成实,故不可便与大承气汤,虽有腹大满不通之急,亦不可与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郝万山:脉迟既非阳虚,也非阴血不足,而是实热壅滞,脉道不利,为迟而有力。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微,衍文)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热未成实),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膈肌痉挛,宋以后为干呕)。其后发热者(热气乘虚还复聚于胃中,胃燥得热),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如有燥屎,小承气汤药势缓,不能宣泄,必转气下失;若不转失气,是胃中无燥屎,但肠间少硬尔,止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则虚其胃气,致腹胀满不能食也。胃中干燥,则欲饮水,水入胃中,虚寒相搏,气逆则哕。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无表症及半表半里症),烦躁,心下硬(邪气内甚),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针经》曰∶脉软者,病将下。弱为阴脉,当责邪在里,得病二三日脉弱,是日数虽浅,而邪气已入里也。胃实热甚,则不能食;胃虚热甚,至四五日虽能食,亦当与小承气汤微和之,至六日则热甚,与大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多者,为津液内竭,大便必硬,则可下之。小便少者,则胃中水谷不别,必初硬后溏,虽不能食,为胃实,以小便少则未定成硬,亦不可攻,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实热逼迫津液偏渗,汗出、小便多者,可攻。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金匮要略: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二)下法的禁例

不可下:邪在经,心下硬满,呕多,胃家虚寒。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者,热在上焦,未全入腑,故不可下。

郝万山:少阳病的表现,外感病的治疗中都要为少阳让路,少阳禁汗、吐、下,在和解的基础上可用。绞窄性肠梗阻。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腹满者,为邪气入腑,可下之。心下硬满,则邪气尚浅,未全入腑,不可便下之。得利止者,为邪气去,正气安,正气安则愈;若因下利不止者,为正气脱而死。

另一说法:心下痞症,胃虚,邪气干扰。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合,通也。阳明病面色通赤者,热在经也,不可下之。下之虚其胃气,耗其津液,经中之热,乘虚入胃,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少阳不和),腹满微喘(阳明经气不畅),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太阳有表邪);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脉浮在表,紧为里实。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者,热传于里也;发热恶寒者,表仍未解也。若下之,里邪虽去,表邪复入于里,又亡津液,故使腹满而小便难。

郝万山:三阳同病,邪气偏重于经脉。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不能食,胃中本寒,攻其热,复虚其胃,虚寒相搏,故令哕也。经曰∶关脉弱,胃气虚,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此之谓也。

胃中虚寒,受纳无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