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采:这个宁愿孤独而死的人

 道2和 2019-11-28

尼采:何如此孤独?因为爱的博大深沉


文|江湖西子

西子文史哲原创专栏

欢迎转载约稿

尼采简介: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者,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引起广泛关注。今天我们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如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无不显示出浓厚的“尼采气息”。

只要心中有爱,刹那便是永恒。——尼采


很多人都熟悉这个名字。

——叫这个名字的人又是谁呢?

有人说他是哲学家,因为他的无数哲理名言。如:

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

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 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也有人把他当作文学家——除了他,有史以来,人类有哪位哲学家的语言如此富有诗意,如此触动人心?

但更多人看他是一个孤独者。

很是认同。

是的。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这些让今天无数人着迷的话语,在他活着的时候,却无人愿听。

没有人听,他还是不停地说着。

就象一个自言自语者。

孤独似乎是他的命运,与生俱来。

按常现,这似乎又不应是他的命运。

他的家世还算是显赫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尼采生于1844年10月15日,恰好于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生辰。于是父亲请求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并得以恩准。

完全可以说尼采自出生起就生活于荣耀与恩宠之中。然而他却一点也不象生活在爱与幸福之中的孩子,总是那么的郁郁寡欢,沉默寡言。

他自小便性格内向且体弱多病,据说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却是个天姿态聪颖的孩子。

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巴塞尔城里所有贵族家的大门都对他敞开,他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和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

他完全可以就此舒适优雅度过自己的人生,就象他周遭的众多学者名流一样。

但这却不是他想要的人生。在他看来,这样的生活虽然可称为快乐幸福,却也平庸。

而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平庸。

终于,他辞去了教授职务,开始漫长的游历,也或者说是流浪与漂荡。

 “或庸俗,或孤独”——相信少有人没听说过他的这句名言。

生而为人,少有不怕孤独。

众人无不忙于逃避孤独,于是他们庸俗、随众。

而唯有尼采,宁愿孤独,决不庸俗。

有人说,要懂尼采的哲学,必须首先懂得他的孤独。

这是很对的。

我们称尼采的哲学为悲观主义哲学,其实与其说是悲观,还不如说是孤独。

他一生中那些辉煌的哲学篇章无不是在孤独中写就。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的系谱》、《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等等。

尼采在世时,没有人懂他的孤独——否则,他就不会孤独,甚至是孤独而死。

幸运的是,他的孤独,我们这些许多后人懂了。至少是试图理解他的孤独。

今天人们以各种方式来理解尼采。

如的人拍了一部极有震撼力的无声影片——《都灵之马》。

这部时长近一小时几乎没有台词的影片,把一个孤独深刻的灵魂演绎得淋漓尽致。

似乎这整个人类,就他一个清醒者。他看清这人世的一切,知道它的来路与归途,它的希望与毁灭。

然而,整个人类却无一个听得懂他的语言。

他没有朋友,没有知音,没有爱人。

他不能从人类身上找到自已,却从都灵大街上一匹正受马夫鞭打的骏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现身受。

于是他抱马痛哭。

有史以来,人类之中,恐怕再也没有谁的哭泣象尼采的这场哭泣一样震撼人心,影响深远。

不少后世之人,正因这场哭泣才似乎懂得了一点尼采,甚至陪着他一起流泪。

于是又有人拍了另一部影片:《当尼采哭泣》。

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IrvinD.Yalom的写的一部小说。

由此可以看到我们试图走进尼采的心灵,问他为何如此孤独,为何哭泣?

这是一个心理学的解答。

无疑,今天的人们深深感受到尼采的孤独。

人们认为这是因为他孤傲且冷漠,因此与世格格不入。

孤独于尼采有如绝症,没有解药。连爱与理解都不能消解。

尼采并非喜欢孤独,一点也不喜欢。

他渴望爱,渴望理解,渴望心灵的对话。

世间之人,哪有天生爱孤独!

然而,我们却始终少有人看到尼采心中的爱及爱的渴望。

孤独的尼采一直都盼望着有个同行者,或是旅伴。他说:

“我期待一个人,我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

可现实让他失望。

“向我传来的友好的声音如此之少。如今我孤单极了,不可思议地孤单……成年累月没有振奋人心的事,没有一丝人间气息,没有一丁点儿爱。”

他发出绝望之悲叹:

“现在再没有人爱我了,我如何还能爱这生命!”

他在给妹妹的信中,忍不住倾诉自己孤独痛苦:“那种突然疯狂的时刻,寂寞的人想要拥抱随便哪个人”!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认为尼采的悲剧由性格决定。而这正是不少心理学家的观点。

然而,我却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如此认为,根本没有理解尼采。

尼采的命运,决定于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价值追求。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不惧刀山火海,孤独算什么?

也许还慢雅斯贝尔斯比较了解尼采:

“尼采一生的主要特色是他的脱出常规的生存。他没有现实生计,没有职业,没有生活圈子。他不结婚,不招门徒和弟子,在人世间不营建自己的事务领域。他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似乎在寻找他一直未曾找到的什么。然而,这种脱出常规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质的东西,是尼采全部哲学活动的方式。”

尼采一生为自己选择的是一条水深火热之路。失去朋友,失去爱情,失去工作。

几乎失去正常人赖以生存的一切。

从此开始了流浪,不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的。

这样的流浪,除了尼采,无人能承受。

只有他才能凭借超人的意志。

巨大的孤独之中,他没有消沉,更不自暴自弃。正是在这段漫长的流浪生涯之中,尼采的思想之树生长得根深叶茂。他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大多在此期间写出。

作为存在主义发端源头的哲学家,人们视尼采的哲学为消极。

然而,真的消极么?

我们不妨来读读他用生命写出的诗一般的哲理名言: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这种充满生命力量的语言,怎能说消极!

又有人说,尼采的眼泪没有爱,只有孤独。

可哭泣的尼采真的没有爱么?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爱得太博大、太深沉!

正如里尔克所说:我之所以孤独,是为了所爱的人。

又如王尔德所言:那些不流泪的人,不是因为快乐,而是因心肠变硬。

还记得在都灵大街上抱马痛哭的尼采么?哭泣的尼采,绝非只是因孤独,更是因爱。

孤独的尼采,不仅是懂得孤独的意义,同样也深懂爱的意义。他说: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如果有人非要说尼采只有孤独,那么他的孤独与悲伤也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世界。

所以他说:

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

我们走得太快,是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你,读懂尼采了么?


哲学与文学只属于智慧而多情的人——木心
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多读文史哲——龙应台
哲学和艺术都是寂寞的,但唯有这样的寂寞
才能真正安顿生命,抚慰灵魂——西子

多读哲学,少看鸡

读永不过时的人文经典


西方人性哲学:一切文明进步的前提,是人性读《大卫休谟》《亚当斯密》

人类世界几个最根源性问题《回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哲学千年经典著作

中国史:为何外国人写的风靡全球,自己写的孤芳自赏?

书籍是灵魂的避难所。

它可以化解孤独、忧伤、痛苦,

更可以阻挡沉沦堕落愚昧。

——西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