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睡眠系列之三: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阿月222 2019-12-03

昼夜阴阳消长决定“寤”与“寐”

随着日月天体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昼夜交替出现。昼属阳,夜属阴,人体阴阳之气也随昼夜而消长变化,于是就有了睡眠和觉醒的交替,中医称此为“寤寐”。小时候学蒲松龄的《狼》,里面讲“一狼假寐于前”,假装睡着了,寐就是睡眠状态,属阴,为阴气所主;与之相对,寤是醒着的状态,属阳,为阳气所主。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活动规律。《灵枢·口问》中对昼夜阴阳消长和寤寐关系有着详细解释: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因此,要保障机体良好的睡眠,就要尽量顺应人体这种睡眠规律,夜半(子时)之前进入睡眠,天亮按时起床,不要轻易打乱昼夜节律。

营卫运行是睡眠的生理基础

人的寤寐变化以人体营卫之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与卫气的运行最为相关。营卫之气是什么呢?这要从我们平日里的饮食讲起。

《素问·经脉别论篇》中有一段对饮食消化的经典描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营卫生会》有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水饮五谷吃进肚子,在胃这个大熔炉里化为食糜,再由小肠分类挑拣,精微物质一路从脾到肺,再输布全身,糟粕残渣送到膀胱大肠排出体外。水谷的精微化为津液和气,津液好静,驻守大后方涵养脏腑,气则比较活泼,跑遍全身经脉输送营养。

一些水谷精气来到城关(经络),和吸进的清气一起编为两队,一队是卫气,慓疾滑利,在城外列阵守卫,防御外邪入侵;一队是营气,柔和稳重,在城内安营扎寨,分发口粮。这两队人马白天守卫前线,晚上退回大后方(脏腑),聚一起唠唠嗑,平旦时分又重新开始一天的工作。《内经》中讲,卫气循行有着很强的昼夜规律,即白天行于经络,夜晚行于脏腑,“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与营气相合,营气卫气阴阳相贯,循环无端。

夜晚卫气行于阴,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睡;白天卫气行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起床。“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随着卫气的表里出入,阴阳消长,人们从精神百倍慢慢变得的困意满满。因此,睡眠是有时间规律的,亥时(21点至23点)和子时(23点至1点)容易发困,如果错过了这段时间没有睡觉,会扰乱睡眠节律,影响睡眠质量。

心神是调控睡眠的主导

中医谈睡眠,不可避免要提到神的概念。所谓神,可以泛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狭义的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等。五脏精足则生神,也就是说,吃饱了就有劲儿干活了,心、肝、肺、脾、肾分对神、魂、魄、意、志,“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人体复杂的精神思维活动实际上是在心神的带领下,由其他几脏腑各管一摊,协作完成的。

心神对睡眠有主导作用,明代张景岳指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形体动静受心神的指使,寐与寤以心神为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睡眠会受到心理和情绪的影响,在入睡前心理平和、情绪放松就容易产生困意,如果睡觉前处于紧张、忙碌甚至情绪剧烈波动的状态则睡意全无,难以入眠,这就是神不安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五脏生神是以其精气充足为基础的,就像营卫之气的产生与循行也离不开脏腑的正常运转。因此,当我们睡眠出问题的时候,不要只关注睡眠本身,还要从机体整体找原因,只有把不协调的脏腑功能调节正常,才能获得良好的睡眠。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良好的睡眠是保障营卫循行、脏腑协调的基础,通过日常睡眠的调整,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得到滋养,这就要涉及到古代养生中的“睡眠功法”了,我们后面会讲到。

说了这么多,中医眼里的睡眠其实是人体对自然昼夜规律的一种模拟与顺应,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天黑了就睡,天亮了就起,这样活着最省力气,这与现代研究中生物钟与光线调节的关系不谋而合。作息昼夜颠倒,身体这架精密机器逆着自然规律运行会磨损地快一些,更耗油,而这竟成了现代人普遍的生活状态。

文案:张蔚

编辑:佟常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