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程教学法:创造高质量学习(1)

 张福涛lu70kpm9 2019-12-08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实践,但是,在变革教学方式、为民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发展学生应对未来挑战、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方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翻转课堂从学习方式转型视域为信息化教学从支持教师教学转向支持学生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但是,美国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应我国的教学实践,由于环境、理念、评价等方面的差别,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必须本土创新,探索变革学习方式、实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发展学习力、拓展综合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成功道路。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创立于2013年。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属于教育部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翻转课堂类项目,以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付诸实践,取得了激发学生学习力、促进知识内化、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技术素养、实现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型等良好成效。
一、项目推进:逻辑与实践的起点
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是教育部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翻转课堂类的项目(教技厅函〔20192号),其逻辑起点与实践起点是项目能否产出创新成果的基础,找准项目推进的起点须建立在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上。
翻转课堂在国内的传播是从2012年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一组翻转课堂的文章开始的,但是,人们对翻转课堂的认识则由于研究方法与教学经验的差异而显不一。
微课程教学法从研究翻转课堂的发生史入手,发现理解翻转课堂需要分清翻转课堂的教育背景、翻转课堂的假设和翻转课堂的真实实践这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的教改实践而得名。
在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合著的《FLIP YOUR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直译应为《翻转你的课堂:每天通达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但是,出版商把该书译成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一书中,第一章题为“我们的故事:创造翻转课堂”,旨在介绍翻转课堂的产生。
第一章第一节为“教育背景”,第二节为“翻转课堂诞生”。“教育背景”介绍由于亚伦·萨姆斯翻阅杂志时发现录屏软件的信息,于是,两人开始用软件录制视频课程,用作“避免补课的防线”。如果有学生因“落课”而要求补课,就让学生登陆他们的网站去看视频,如果有问题再来问。这样,他们就不再劳神补课。结果,收到大量来自全世界的“感谢”邮件:许多学生和老师使用他们放在网上的视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教育背景”列于“翻转课堂诞生”之前。那么,它与“翻转课堂诞生”是什么关系呢?那就是教育背景为翻转课堂的诞生准备技术背景和受欢迎的“副作用”的经验背景。

很明显,用视频为学生补课并不属于翻转课堂。真正的翻转课堂藏在“翻转课堂诞生”中。

翻转课堂的创意,源于教学中的发现:学生不需要教师在教室里讲课传递信息,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学习课程内容。学生什么时候最需要教师呢?是他们在家里完成作业遇到困难并需要个别化帮助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根本没有老师可以求助”。
于是,他们设想:“如果我们预先录制我们的讲课,把学生观看录像作为他们的家庭作业,然后我们用上课时间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呢?”
于是,两人开始付诸实践。学生晚上在家看视频,记下所学知识;白天到课堂完成作业。结果,一堂课还剩下20分钟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全部学习任务。于是,课堂上有了充分的时间实验探究、讨论问题,学习效果非常好。后来,媒体报道时,将这种课前在家看视频、作笔记,课堂完成作业、实验、探究的模式被称为“Flipped Classroom”(翻转课堂)。
回溯翻转课堂发生史,有必要把翻转课堂的假设与真实翻转课堂实践区分开来,找到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实验的起点。
学生在家观看视频,到课堂里解决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只是翻转课堂的一个假设,真正的翻转课堂是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到课堂里通过作业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并且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完成知识的内化。
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项目推进的起点,不应该是技术背景及其经验,也不应该囿于两位创始人最初的假设,而是应该把真实的翻转课堂作为项目推进的逻辑与实践的起点,即课前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课堂完成内化知识的任务。如此付诸实践,才有可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实践,但是,在变革教学方式、为民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发展学生应对未来挑战、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方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翻转课堂从学习方式转型视域为信息化教学从支持教师教学转向支持学生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但是,美国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应我国的教学实践,由于环境、理念、评价等方面的差别,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必须本土创新,探索变革学习方式、实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发展学习力、拓展综合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成功道路。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创立于2013年。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属于教育部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翻转课堂类项目,以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付诸实践,取得了激发学生学习力、促进知识内化、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技术素养、实现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型等良好成效。
一、项目推进:逻辑与实践的起点
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是教育部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翻转课堂类的项目(教技厅函〔20192号),其逻辑起点与实践起点是项目能否产出创新成果的基础,找准项目推进的起点须建立在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上。
翻转课堂在国内的传播是从2012年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一组翻转课堂的文章开始的,但是,人们对翻转课堂的认识则由于研究方法与教学经验的差异而显不一。
微课程教学法从研究翻转课堂的发生史入手,发现理解翻转课堂需要分清翻转课堂的教育背景、翻转课堂的假设和翻转课堂的真实实践这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的教改实践而得名。
在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合著的《FLIP YOUR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直译应为《翻转你的课堂:每天通达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但是,出版商把该书译成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一书中,第一章题为“我们的故事:创造翻转课堂”,旨在介绍翻转课堂的产生。
第一章第一节为“教育背景”,第二节为“翻转课堂诞生”。“教育背景”介绍由于亚伦·萨姆斯翻阅杂志时发现录屏软件的信息,于是,两人开始用软件录制视频课程,用作“避免补课的防线”。如果有学生因“落课”而要求补课,就让学生登陆他们的网站去看视频,如果有问题再来问。这样,他们就不再劳神补课。结果,收到大量来自全世界的“感谢”邮件:许多学生和老师使用他们放在网上的视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教育背景”列于“翻转课堂诞生”之前。那么,它与“翻转课堂诞生”是什么关系呢?那就是教育背景为翻转课堂的诞生准备技术背景和受欢迎的“副作用”的经验背景。

很明显,用视频为学生补课并不属于翻转课堂。真正的翻转课堂藏在“翻转课堂诞生”中。

翻转课堂的创意,源于教学中的发现:学生不需要教师在教室里讲课传递信息,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学习课程内容。学生什么时候最需要教师呢?是他们在家里完成作业遇到困难并需要个别化帮助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根本没有老师可以求助”。
于是,他们设想:“如果我们预先录制我们的讲课,把学生观看录像作为他们的家庭作业,然后我们用上课时间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呢?”
于是,两人开始付诸实践。学生晚上在家看视频,记下所学知识;白天到课堂完成作业。结果,一堂课还剩下20分钟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全部学习任务。于是,课堂上有了充分的时间实验探究、讨论问题,学习效果非常好。后来,媒体报道时,将这种课前在家看视频、作笔记,课堂完成作业、实验、探究的模式被称为“Flipped Classroom”(翻转课堂)。
回溯翻转课堂发生史,有必要把翻转课堂的假设与真实翻转课堂实践区分开来,找到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实验的起点。
学生在家观看视频,到课堂里解决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只是翻转课堂的一个假设,真正的翻转课堂是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到课堂里通过作业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并且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完成知识的内化。
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项目推进的起点,不应该是技术背景及其经验,也不应该囿于两位创始人最初的假设,而是应该把真实的翻转课堂作为项目推进的逻辑与实践的起点,即课前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课堂完成内化知识的任务。如此付诸实践,才有可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实践,但是,在变革教学方式、为民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发展学生应对未来挑战、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方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翻转课堂从学习方式转型视域为信息化教学从支持教师教学转向支持学生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但是,美国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应我国的教学实践,由于环境、理念、评价等方面的差别,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必须本土创新,探索变革学习方式、实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发展学习力、拓展综合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成功道路。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创立于2013年。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属于教育部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翻转课堂类项目,以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付诸实践,取得了激发学生学习力、促进知识内化、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技术素养、实现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型等良好成效。
一、项目推进:逻辑与实践的起点
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是教育部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翻转课堂类的项目(教技厅函〔20192号),其逻辑起点与实践起点是项目能否产出创新成果的基础,找准项目推进的起点须建立在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上。
翻转课堂在国内的传播是从2012年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一组翻转课堂的文章开始的,但是,人们对翻转课堂的认识则由于研究方法与教学经验的差异而显不一。
微课程教学法从研究翻转课堂的发生史入手,发现理解翻转课堂需要分清翻转课堂的教育背景、翻转课堂的假设和翻转课堂的真实实践这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的教改实践而得名。
在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合著的《FLIP YOUR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直译应为《翻转你的课堂:每天通达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但是,出版商把该书译成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一书中,第一章题为“我们的故事:创造翻转课堂”,旨在介绍翻转课堂的产生。
第一章第一节为“教育背景”,第二节为“翻转课堂诞生”。“教育背景”介绍由于亚伦·萨姆斯翻阅杂志时发现录屏软件的信息,于是,两人开始用软件录制视频课程,用作“避免补课的防线”。如果有学生因“落课”而要求补课,就让学生登陆他们的网站去看视频,如果有问题再来问。这样,他们就不再劳神补课。结果,收到大量来自全世界的“感谢”邮件:许多学生和老师使用他们放在网上的视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教育背景”列于“翻转课堂诞生”之前。那么,它与“翻转课堂诞生”是什么关系呢?那就是教育背景为翻转课堂的诞生准备技术背景和受欢迎的“副作用”的经验背景。

很明显,用视频为学生补课并不属于翻转课堂。真正的翻转课堂藏在“翻转课堂诞生”中。

翻转课堂的创意,源于教学中的发现:学生不需要教师在教室里讲课传递信息,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学习课程内容。学生什么时候最需要教师呢?是他们在家里完成作业遇到困难并需要个别化帮助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根本没有老师可以求助”。
于是,他们设想:“如果我们预先录制我们的讲课,把学生观看录像作为他们的家庭作业,然后我们用上课时间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呢?”
于是,两人开始付诸实践。学生晚上在家看视频,记下所学知识;白天到课堂完成作业。结果,一堂课还剩下20分钟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全部学习任务。于是,课堂上有了充分的时间实验探究、讨论问题,学习效果非常好。后来,媒体报道时,将这种课前在家看视频、作笔记,课堂完成作业、实验、探究的模式被称为“Flipped Classroom”(翻转课堂)。
回溯翻转课堂发生史,有必要把翻转课堂的假设与真实翻转课堂实践区分开来,找到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实验的起点。
学生在家观看视频,到课堂里解决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只是翻转课堂的一个假设,真正的翻转课堂是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到课堂里通过作业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并且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完成知识的内化。
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项目推进的起点,不应该是技术背景及其经验,也不应该囿于两位创始人最初的假设,而是应该把真实的翻转课堂作为项目推进的逻辑与实践的起点,即课前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课堂完成内化知识的任务。如此付诸实践,才有可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实践,但是,在变革教学方式、为民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发展学生应对未来挑战、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方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翻转课堂从学习方式转型视域为信息化教学从支持教师教学转向支持学生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但是,美国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应我国的教学实践,由于环境、理念、评价等方面的差别,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必须本土创新,探索变革学习方式、实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发展学习力、拓展综合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成功道路。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创立于2013年。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属于教育部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翻转课堂类项目,以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付诸实践,取得了激发学生学习力、促进知识内化、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技术素养、实现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型等良好成效。
一、项目推进:逻辑与实践的起点
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是教育部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翻转课堂类的项目(教技厅函〔20192号),其逻辑起点与实践起点是项目能否产出创新成果的基础,找准项目推进的起点须建立在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上。
翻转课堂在国内的传播是从2012年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一组翻转课堂的文章开始的,但是,人们对翻转课堂的认识则由于研究方法与教学经验的差异而显不一。
微课程教学法从研究翻转课堂的发生史入手,发现理解翻转课堂需要分清翻转课堂的教育背景、翻转课堂的假设和翻转课堂的真实实践这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的教改实践而得名。
在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合著的《FLIP YOUR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直译应为《翻转你的课堂:每天通达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但是,出版商把该书译成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一书中,第一章题为“我们的故事:创造翻转课堂”,旨在介绍翻转课堂的产生。
第一章第一节为“教育背景”,第二节为“翻转课堂诞生”。“教育背景”介绍由于亚伦·萨姆斯翻阅杂志时发现录屏软件的信息,于是,两人开始用软件录制视频课程,用作“避免补课的防线”。如果有学生因“落课”而要求补课,就让学生登陆他们的网站去看视频,如果有问题再来问。这样,他们就不再劳神补课。结果,收到大量来自全世界的“感谢”邮件:许多学生和老师使用他们放在网上的视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教育背景”列于“翻转课堂诞生”之前。那么,它与“翻转课堂诞生”是什么关系呢?那就是教育背景为翻转课堂的诞生准备技术背景和受欢迎的“副作用”的经验背景。

很明显,用视频为学生补课并不属于翻转课堂。真正的翻转课堂藏在“翻转课堂诞生”中。

翻转课堂的创意,源于教学中的发现:学生不需要教师在教室里讲课传递信息,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学习课程内容。学生什么时候最需要教师呢?是他们在家里完成作业遇到困难并需要个别化帮助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根本没有老师可以求助”。
于是,他们设想:“如果我们预先录制我们的讲课,把学生观看录像作为他们的家庭作业,然后我们用上课时间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呢?”
于是,两人开始付诸实践。学生晚上在家看视频,记下所学知识;白天到课堂完成作业。结果,一堂课还剩下20分钟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全部学习任务。于是,课堂上有了充分的时间实验探究、讨论问题,学习效果非常好。后来,媒体报道时,将这种课前在家看视频、作笔记,课堂完成作业、实验、探究的模式被称为“Flipped Classroom”(翻转课堂)。
回溯翻转课堂发生史,有必要把翻转课堂的假设与真实翻转课堂实践区分开来,找到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实验的起点。
学生在家观看视频,到课堂里解决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只是翻转课堂的一个假设,真正的翻转课堂是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到课堂里通过作业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并且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完成知识的内化。
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项目推进的起点,不应该是技术背景及其经验,也不应该囿于两位创始人最初的假设,而是应该把真实的翻转课堂作为项目推进的逻辑与实践的起点,即课前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课堂完成内化知识的任务。如此付诸实践,才有可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