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万物潜藏,都在安安静静地休养生息,积蓄着生命能量。静养是冬季养生的主旋律。 但是现代生活纷繁复杂,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宝爸宝妈们,压力都非常大,即便有休息的时间,心里也难得片刻清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叫“静坐”的养生健身法,能够最大程度上收摄身心,藏养能量。 01 静坐也叫“打坐”、“盘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记载,黄帝曾向上古的得道高人广成子询问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这段精辟的描述说的就是打坐中的真实感受和长生之道。 可能有人觉得打坐是一种修行方式,像僧人、道士在修行的时候都会静坐,其实在我国的传统生活中,人们用静坐来调整身心健康是非常普遍的,就像现代人推崇跑步一样,只不过现代人普遍认为“健康在于运动”,但中医认为动能养阳,静能养阴,静和动一样,都是一种锻炼,一静一动,才合阴阳之道。 02 静坐首先是让身体进入松静的状态,我们的身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只有在松静之时才能发挥出来,日常生活中,由于诸多外部环境因素和我们自身的认知,我们的身心总是比较紧张,比如有些人为什么肩膀很僵硬,总是架着,就是压力大,肩膀肌肉不自觉地就会紧张起来。 而静坐时有意识地放松身体,让心归于定静,心定则气稳,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仅能怯病强身,还能整体改善精神状态。而且静坐还可以源源不断地发掘出我们的很多潜能,去除主观的迷障,产生智慧,通达高层次的身心解放。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对40 名学生进行静坐生理实验,观察表明:只要静坐5~1 0 分钟,人的大脑耗氧量就会降低1 7%,而这个数值相当于深睡7 个小时后的变化,同时发现受试者血液中被称为“疲劳素”的乳酸浓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 我们还可以教孩子静坐,可使他们安定下来,增加专注度、记忆力,还能改善他们的一些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 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一个叫Robert W. Coleman School的小学曾与当地一家Holistic Life Foundation合作,把对出现偏差行为的学生进行“留堂”惩罚的制度,改成打坐,鼓励孩子借由冥想、呼吸训练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想到这项计划实施两年后,出现行为偏差行为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这三个孩子是学校最红的“三剑客”,调皮捣蛋都是三人行。自从加入了打坐冥想课程,居然安静了许多。不仅在课堂上不再欺负女同学了,还自觉地写起了作业。 03 儒、佛、道、医、武等各门各派都有静坐之法,不过初学打坐,主要是让自己先松下来,静下来,不要考虑太多对错。 准备 在入坐之前,应穿上宽松的衣物,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调身 先把坐姿调整好。初学可以先散盘,就是自然盘坐。两掌相叠,两大拇指轻轻相抵。 保持身体中正,可以先和自己的身体做个链接,感受一下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松还是紧,如果紧,就让它松一些,再松一些。也可以想象一只温柔的手从头顶往下抚摸,让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松下来,就像躺在妈妈子宫里的婴儿那样柔软。 练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尝试单盘,就是一只脚盘放在另一只腿上,先练左腿,后练右腿。 单盘 练好后,再练双盘,既两脚都能放到腿上。 双盘 调息调心 先做几个深呼吸,然后正常呼吸。把念头完完全全放在一呼一吸上面。这时呼吸以外的念头都叫杂念。 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杂念特别多,有个词叫“心猿意马”,就是指我们的心思流荡散乱,很难去控制。 李辛老师曾在《儿童健康讲记》中写过静坐时对待杂念的方法: “脑袋里是不是有很多想法冒出来,但我们只是观察,不跟随、不评判,养成打坐的习惯,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你会发现,一般人能做到不跟随、不评判非常难,往往一个杂念冒出来以后我们会跟随很久才发现又走神了,然后就会生气,怎么杂念那么多。所以这里我介绍一个南怀瑾先生的方法,叫“数息”: “数息的法门,你知道呼吸出去,你注意它出去了,又进来了。一进一出就叫一息,你数一;再来一进一出,数二;再来一进一出数三,记这个数字。如果呼吸一进一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以后,还有个方法,不数下去了,再呼吸一进一出数九,再一进一出倒回来数八。如果呼吸一进一出,数到三,中间想到别的了,不算数,重新来过。如果数到六,又有别的思想岔过来,不算数,再从一数起,这叫数息的法门。 数息并不真正是为了数,而是为了把心念拉回来,一旦把心念拉回来,就没有必要数了。接下来就是随息,做到心念专一。” 打坐没有时间的限制,对于刚接触的人可以选择黎明前、夜静时,这两个时间外界环境相对静一些,容易让心神回归安宁,每天坐十分钟,就能把精气神收回来。 随着功夫日渐纯属,每天可以坐上20分钟到30分钟,甚至1个小时。而且此时不见得一定要选择安静的环境,也不一定盘腿坐,当我们对自己的心神有所把控了,就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即便在嘈杂的工作环境中,行、住、坐、卧都能保持定静。 近期导读: 孩子总发低烧常见的四个原因和应对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