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脑作图解决几何分类讨论的困惑

 123xyz123 2019-12-16


用脑作图解决几何分类讨论的困惑

在中考几何综合题中,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往往是分类讨论的经典图形,毕竟它们不说清楚作图要求,形状便千奇百怪,因此,遇到题目中给出等腰三角形却又不说明底和腰,给出直角三角形却又不说清直角顶点时,那多半便是要进行分类讨论。几何的分类讨论中,图形是不相同的,因此修炼这类解题功夫的第一层是规范作图,用绘图工具绘出符合要求的图形进行证明与计算,而第二层功夫则是用脑作图,只需要题目中的原图,自行脑补,完成剩下的证明与计算。

规范作图是从七年级开始训练的一项数学基本技能,经过不断练习之后,逐渐熟练,特别是那些在几何学习上颇有天分的孩子,其绘图技能已臻化境,完全在大脑中作图,甚至无图胜有图。同时,规范作图也是规范思维的一部分,属于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以一道中考几何综合题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分类讨论,在阅读本文时,不妨先自行尝试在脑中绘图,然后再来看配图,验证自己想像是否正确。

题目

如图,已知P是锐角∠MAN内部一点,过点P作PB⊥AM于点B,PC⊥AN于点C,以PB为直径作⊙O,交直线CP于点D,连接AP,BD,AP交⊙O于点E

(1)求证:∠BPD=∠BAC

(2)连接EB,ED,当tan∠MAN=2,AB=2√5时,在点P的整个运动过程中

①若∠BED=45°,求PD的长;

②若△BED为等腰三角形,求所有满足条件的BD的长;

(3)连接OC,EC,OC交AP于点F,当tan∠MAN=1,OC∥BE时,记△OFP的面积为S1,△CFE的面积为S2,请写出S1:S2的值。

用脑作图解决几何分类讨论的困惑

解析:

(1)∠BAC在四边形ACPB内,∠BPD在△BPD内,对于四边形ACPB来讲,它有两个直角,则剩下两个角之和为180°,即∠BAC+∠BPC=180°,而∠BPC+∠BPD=180°,所以∠BPD=∠BAC;

(2)三角函数的最大好处是,只要角相等,那么相应的边长数量关系不变,这就能找到多个相同边长比的直角三角形,快速确定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此外注意本小题有两个分支,互相独立,需要分别解答,结论不能完全通用,但可部分借鉴。

用脑作图解决几何分类讨论的困惑

①∠BDE=45°,首先要反应过来,它是圆周角,然后观察∠BPE,再发现等腰Rt△ABP就顺理成章了,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迅速计算出BP=AB=2√5,现在回到Rt△BPD中,由于它有一个锐角∠BPD=∠BAC,因此tan∠BPD=2,可得BD=2PD,从而计算出PD=2;

②每当我读到“等腰三角形”五个字时,便猜到接下来一定是个坑,显然未指定底和腰的等腰三角形,需要分情况讨论,即分别以DE,BD,BE为底,如下图所示

用脑作图解决几何分类讨论的困惑

若以DE为底,则BD=BE,我们按这个顺序来观察图中的角,先由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到∠BPD=∠BED(由弧BD所对),∠BDE=∠BPE(由弧BE所对),而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可得∠BDE=∠BED,再由第1小题的结论∠BPD=∠BAC得到∠BPE=∠BAC,这一系列等量转换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tan∠BAC=2,现在我们得到tan∠BPE=2,它同时是Rt△ABP和Rt△BPE的锐角,在前者根据AB=2√5,求出BP=√5,从而在后者得到BE=2=BD;

若以BD为底,则BE=DE,于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变为∠BDE=∠DBE,其中∠BDE=∠APB(由弧BE所对),∠DBE=∠APC(圆外接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很惊喜地发现,原来∠APB=∠APC,于是∠BAP=∠CAP,AP居然是∠BPC的角平分线!立刻得到AB=AC=2√5,过点B作BF⊥AC于点F,如下图所示

用脑作图解决几何分类讨论的困惑

显然构造出Rt△ABF,由tan∠BAC=2,AB=2√5求得AF=2,最后CF=AC-AF=2√5-2,而四边形BDCF为矩形,得到BD=2√5-2;

若以BE为底,则BD=DE,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变为∠DEB=∠DBE,再进行等量转换,∠DEB=∠BPD(由弧BD所对),∠DBE=∠ABC(圆内接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我们又能再一次使用三角函数,分别在Rt△APC和Rt△BPD中,为了计算方便,设PD=x,则BD=2x,仍以上图辅助线作法,如下图所示

用脑作图解决几何分类讨论的困惑

Rt△APC中,tan∠APC=2,于是AC=2PC,其中AC=AF+CF=2+2x,PC=CD-PD=BF-PD=4-x,可列方程2+2x=2(4-x),解得x=1.5;

(3)tan∠MAN=1,意味着∠MAN=45°,同时∠BPD=45°,图中立马出现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H和△BPD,如下图所示

用脑作图解决几何分类讨论的困惑

观察OF,对于△BPE,它是中位线,于是EF=PF,则最后我们需要的△CFE和△OFP有一条边相等,那便以它为底,它们的高分别是CF和OF,面积的比即为它们高的比。我们过点O作OH⊥CD于点H,过点B作BG⊥AC于点G,这样又构造出第二条中位线,即△BPD的中位线OH,BP是直径,于是∠BEP=90°,再由BE∥OC得到∠OFP=90°,即OC⊥AP,观察∠PCF和∠PAC,可证它们相等,于是△APC∽△COH,得到比例式为AC:CH=PC:OH,为方便计算,设BD=DP=2a,PC=2b,于是表示出OH=a,CH=a+2b,AC=AF+CF=BF+CF=CD+BD=2a+2b+2a=4a+2b,代入上述比例式,求得(4a+2b)a=(a+2b)2b,整理后得a=b。

现在我们统一使用字母a来表示线段长,首先得到OC=√10·a,然后由△CPF∽△COH得到PC:CF=OC:CH,化简后得CF=3√10·a/5,最后得到OF=2√10·a/5,这样S1:S2=2:3。

解题反思:

最烧脑的是第3小题,涉及到两次相似,同时比例线段需要设参数表示,这对九年级学生的几何综合能力是一种考验,即用字母表示线段或面积应成为一种习惯思维,在求比值的过程中,它们最终都会被消掉。但对于多数学生来讲,能顺利完成第2小题中的分类讨论,已属不易,只有养成平时规范作图习惯,才有可能进化成用脑作图,成为解几何综合题的高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