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昼夜节律:改善睡眠、增强消化、稳定血糖、平衡免疫的底层逻辑

 木森moose 2020-03-01


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被严重地低估了。

在出现身体状况的时候,人们最常问的问题是:

我应该吃什么食物?

有什么药物或保健品会对我有用?

虽然他们也知道运动、睡眠和压力管理是有效的,但优先级往往被排在了饮食之后。

毫无疑问,合理的饮食是重要的。

但过度关注于饮食这个点,我们就可能会忽略一张完整的健康地图。

地图上的一些板块,要比饮食重要得多。

而一个重中之重就是:昼夜节律

1.生物的底层规律

所有的生物都是进化的产物。

在自然选择下,不同的自然环境,塑造出了不同的物种。

在细菌中,有以有机物为生的普通细菌,也有自给自足的硝化细菌。

在植物中,有光合作用的花朵树木,也有不劳而获的寄生植物。

在动物中,有吃草的羊、吃肉的狮子,以及像人类这样的杂食动物。

在“吃什么”这件事情上,生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的生存环境。

然而,这些环境在一直变化着。

这也就意味着,那些找到单一“最优饮食”的物种,更可能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被淘汰。

但在这个星球上,有一个亘古不变的环境因素。

它一次又一次地拨动进化的齿轮,并且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它让不同的生物,拥有了同样的底层规律。

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在生命还未诞生时,地球已在进行24小时的自转。

日出山头,日落山西;光与影的变换是世界的初始条件。

在35亿年前,当地球上的第一个单细胞诞生时,它就开始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几十亿年的时间,地球的大环境沧桑巨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昼夜的交替。

在漫长的演化中,生物们进化出了一套与昼夜同步的生理机制,即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生命的基因里的。

在微小蓝细菌中,就拥有kaiA, kaiB和kaiC等生物钟基因。

而所有的真核生物,不论是含羞草、蘑菇、小鼠还是人类,都携带着生物钟基因的发条。

在人体中,生物钟基因就有至少6类(Clock、Bmal、Per、Cry、Rev-erb、Ror)。

在这些基因的作用下,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跟随日夜交替,表现着昼夜节律。

图:蓝藻细胞的分子生物钟

事实上,昼夜节律作用在人体的每一个层面。

基因的表达、细胞的代谢、器官的运作、系统的总控,都像钟表一样规律地运转着。

你不大可能需要一辈子遵从某种特定的饮食,但你永远都需要遵从昼夜节律

——直到生命的尽头。

2.80%的现代人受到影响

昼夜节律调控着健康的各个方面,包括营养平衡、免疫反应、细胞代谢和DNA修复。

而昼夜节律的失调则会造成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紊乱。

不幸的是,最近的研究表明,80%的现代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昼夜节律失调。

有人也许会说,这也未免太夸大了吧?

但请仔细想想:

有多少人,白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而很少见到自然光?

有多少人,晚上行走在布满绚烂灯光的城市街道上?

有多少人,晚上去逛街还要喝奶茶?

有多少人,直到了深夜还在吃着夜宵?

有多少人,明明困得不行,依然捧着手机不肯放?

又有多少人,晚上晚睡,但白天又因学习或工作要早起?

就更不用提,那些要经常倒时差或倒夜班的人了

……

在不该见光的时候见光,在该见光的时候不见光。

在错误的时间吃东西,在正确的时间不睡觉。

这些因素都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从而造成昼夜节律的失调。

而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昼夜节律失调造成的后果。

就拿人们常谈的”光污染“来说吧。

我们都知道,光污染对鸟类是致命的。

夜间的光线会让鸟类失去方向感,以至它们撞上高楼而身亡。

仅在美国,每年大就有6亿只鸟撞楼而死。

然而,人们很少想到,夜间的光线,也同样伤害着人类自身。

夜间过亮的光线,会通过我们的眼睛,给大脑的视交叉上核传递错误的信号。

这样一来,中枢生物钟会错乱,大脑会误以为现在还没到晚上。

但问题是,掌控外围生物钟的器官还等着中枢生物钟发出信号。

——就像是员工等着领导发命令,但领导却没有来上班。

结果就是,睡眠会出现问题,人体在夜间的自我修复也无法顺利进行。

光污染带来的问题非常多。

它不仅会增加睡眠失调、肥胖、抑郁、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还会阻碍病人从伤病中恢复。

因为了解到这些,一些ICU的医生甚至打算使用一些磺胺类药物。

用这些药物来做什么?

让ICU的病人在夜间服用,让眼睛产生短期的“失明”,以应对ICU中彻夜通明的环境。

包括光污染在内,昼夜节律失调带来的问题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比如:

  • 免疫失调——免疫力不足,或自身免疫

  • 睡眠不好——包括失眠和睡眠质量差

  • 消化紊乱——存在腹泻或便秘,或两者的交替

  • 慢性炎症

  • 慢性疲劳

  • 血糖紊乱——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偏高

  • HPA轴失调——情绪容易波动,容易产生抑郁

  • 多尿

  • 食物不耐受

  • 修复能力差——从疾病中的修复更慢了

对于已经患有疾病的人来说,昼夜节律的失调会使一些疾病加重。

很多人可能已经发现,症状的复发往往都是有缘由的,可能源于一次熬夜、一次难眠、一次晚宴饮酒或是一顿宵夜。

慢性精神疾病、自身免疫病、和胃肠道疾病,都会因为昼夜节律的失调而恶化。

甚至一些疾病本身就是存在昼夜节律特性的。比如,哮喘、湿疹和胃食管反流通常在晚上最严重;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在早上是最痛的。

值得一提的是,80%的FDA批准的药物,它们的代谢都表现出了mRNA水平的昼夜节律。

正常的昼夜节律,维持着人体的健康。

而昼夜节律的失调,推动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重新校准昼夜节律,会是解决这些健康问题的重要一环。

3.解决方案:生活方式的改变

重新校准生物钟,靠的是生活方式的调整。

生活方式,这四个字,比你想象中的更高级。

因为昼夜节律,它不仅影响外在,而且是从基因层面彻底影响一个人的健康。

最早的时候,许多人觉得,疾病就是由基因导致的。他们认为,有什么样的基因,就会导致怎样的疾病。

但后来,人们意识到,基因的表达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基因就像是钢琴上的琴键,但是否会响,还需要配合某些特定的环境因素,比如饮食和营养。

到了现在,我们需要了解,基因的表达还会受到昼夜节律的作用。一个基因,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表达。

基因昼夜节律的错乱,就可能造成健康问题。

而重新平衡节律,最需要调整的就是生活方式。

图:基因表达的三个层级 - Source: Trends Pharmacol Sci. 2018;39(9):812-827

这些平衡节律的方法,以及其背后的科学,都被我整理在了《昼夜节律》这一门课程中。

这门课程囊括了昼夜节律相关的重要知识,并给出了一套完整的生活方法论。

在课程的理论部分,你会了解到有关昼夜节律的重要概念,包括:生物钟、中枢生物钟、外围生物钟、授时因子。

你会掌握昼夜节律的概念,并了解生物为什么需要昼夜节律。

你会了解中枢生物钟和周围生物钟,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交互。

你会了解那些影响生物钟的因素——什么因素影响中枢生物钟,以及什么因素影响周围生物钟。

在课程的实践部分,我们会谈到4个重要的授时因子,包括光线、进食、运动和睡眠。

你会知道如何量化地控制光照,从而让你该困倦的时候困倦,该清醒的时候清醒。

你会明白,吃饭和“不吃饭”是同等重要。并且,仅仅是调整吃饭的时间,就能带来血糖、消化和免疫的改善。

你会发现,在恰当的时间使用你的身体,就像上发条一样,能让你拥有更多的活力。

你还会得到,拥有最佳睡眠的完整方法论,让自己能拥有婴儿般的睡眠。

而为了帮助你快速地调整节律,我在课程的开始就列出了7个关键时间。

按照这7个关键时间规划你的生活,你很快就能走上校准生物钟的正路。

但仍然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生物钟已经失调,校准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

你更不应抱有一两天时间就能彻底改善健康问题的心态。

任何长足的改变,都需要自律,也需要耐心。

如果你愿意给自己至少一个月的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改变,这可能包括:

  • 早上的时候更清醒,晚上的时候自然困

  • 睡眠质量更高,拥有更高比例的深度睡眠和REM睡眠

  • 压力水平更为正常,更少出现一触即发的负面思维

  • 脑子更好用,更少出现脑雾的状况

  • 血糖更为稳定,胰岛素分泌更为健康

  • 荷尔蒙更加平衡

  • 免疫系统更加平衡

  • 消化更好,更少出现腹泻和便秘的情况

……

2017年,三位科学家因昼夜节律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就在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必要的知识来开启我们的行动。

所以,欢迎加入《昼夜节律》,校准你的生物钟。

这一次,让我们一起,成为时间的主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