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的感情” ——以《父爱之舟》为例

 乘着隐形的翅膀 2019-12-18

文|成都人民北路小学   李兰

“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语中提出的“语文要素”之一。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呢?现以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父爱之舟》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什么是“场景”?什么是“细节”?

“场景”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指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的场面”。《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场面”的解释又有5项,与我们所探讨的话题相符的意项有两项:第一,“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由布景、音乐和登场人物组合成的情况”;第二,“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境”。《现代汉语词典》对“细节”的解释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百度百科”里补充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人物性格或事物本质特征的细微描写。”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梦境”呈现了成长之路上的七个场景,分别是:卖茧买枇杷、加钱换房、逛庙会、背我上学、凑钱缴学费、撑船摇橹、缝补棉被。七个场景中,用了大量的细节表现艰难的岁月里,无处不在、竭尽全力的父爱。

这篇文章里,“场景”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画面感”。

所谓“整体性”,是指场景中的环境、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要素组合在一起,高度交融,形成一个整体。比如“逛庙会”这个场景。庙会上有琳琅满目的食品,还有各式各样的玩意儿和表演,热闹非凡,这是场景里的“环境”;“我”眼看着这些琳琅满目和热闹,“高兴极了”“馋”“恋恋不舍”,这是场景里人物的心理;“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太委屈了?因为身处这个“场景”的父亲,既看见了“我”所看见的热闹,也看见了“我”的“高兴”“馋”“恋恋不舍的心思”,更看见了“我”“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的懂事。“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一个“觉得”,就写出了父亲深藏的“目光”,由此把场景中的“环境”“人物”“关系”高度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场景的“画面感”,在“背我上学”“缝补棉被”两个场景中体现尤为突出。“背我上学”的场景,有“大雨大雪天”的环境描写,有父亲背“我”时“扎紧裤脚”“撑起大伞”“撩起棉袍”“扎在腰里”的系列动作;有“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的着装打扮。这些显而易见的细节,最终汇聚成一个“父爱如山”的画面——父亲背着“我”,“我”背着书包,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缝补棉被”的场景也很有画面感。“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的眼里,此刻就全是这个“背影”了。站在“我”的角度上,不难想象,童年艰难岁月里这个“背影”曾经为“我”做的那一幕一幕,此刻一定在“我”的脑海里汇聚、翻涌,因此这个“背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这两个场景中的“画面感”,都是“我”所见。不同的是,前者画面丰富,是“眼中画”;后者表面单一,实则丰富,多为“心中画”。

由此可见,此文中场景和细节,相互交融,互为应证,共同表达着“我”的感情。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学习从整体的场景,进入局部的细节,再回到整体,“在文字中走一个来回”。这是我对落实本课语文要素教学的第一个思考。

“体会”就是“体验领会”。如何“体会”,有没有具体的方法策略可以为学生提供“体会”的支架呢?这是本课教学的第二点思考。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父爱之舟》的第二课时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补白心理,丰富场景

在“逛庙会”这个场景的教学中,首先,我以“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温暖的父爱”作为一级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汇报中,帮助学生聚焦“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中的“觉得”一词,潜心会文,补白出父亲的“看见”,再把“觉得”放回场景,补白出父子两人看见庙会上这一切,想对对方说的心里话。通过两次结合场景和细节的“心理补白”,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父子之间的深情。

二、想象画面,鲜活场景

“背我上学”场景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抓住“大雨大雪天”“背”来谈父爱。我用“父亲背“我”的时候是一个什么形象呢?找出来,读一读”带领学生聚焦文中父亲形象的“特写镜头”——

师:你觉得这个形象怎么样?

生2:有点滑稽。父亲是一个男人,腰里却缠着一根粉绿色的丝绸汗巾,那是妈妈的东西。

生3:我从这句话里发现,背“我”的时候,父亲作了很充分的准备。你看他“扎紧裤脚”“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

师:是的,父亲的衣着、动作,大雨大雪天的环境,都是细节。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随着他的朗读,我们在头脑中把这些细节一点一点在头脑中连缀起来,形成画面,体会父亲这一“背”。

生:(一生读,其余闭眼想象画面)

师:你觉得,父亲这一“背”,“背”起的是什么?

生4:背起的是作为父亲的责任。

生5:背起的父亲的爱。

生6:背起的是孩子的未来。

生7:背起的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师:父亲这一背,背出了无限意蕴,让我们再次想象着这幅画面,读出我们的体会。

吴冠中是画家,笔下文字里画面感非常强。“背我上学”这个场景里,有全景,有特写,有定格。教师帮助学生抓出关键细节,通过感情朗读,把这些细节在头脑中连缀成整体的画面,学生就能较为深刻地体会到父亲这一“背”的份量和含义。

三、前后联系,叠加场景

“缝补棉被”这个场景处于文末,具有收束全文和升华情感的作用。教学中,我抓住“背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文学意象,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PPT出示片段练习要求:

联系前文,想象画面,写一写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望着这个船舱里的背影,我思绪翻腾。曾经,他……曾经,他……曾经,他……

(配乐汇报)

此处的小练笔,引导学生用“复沓”手法再现了文中的一幕幕“梦境”,这些梦中的场景层层交叠,让“我”的情感层层推进,汹涌澎湃,直至高潮。学生透过文字书写,深潜“我”的内心,便深刻理解了“分外明显,永难磨灭”的深意。后文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此时,“我”已功成名就,成为画家,成长路上父亲爱“我”的点点滴滴经由梦境汇聚在心头,“我”才生出这样的感慨。“背影”处的练笔,也为此时理解这全文情感的高潮句作下了铺垫。

“补白心理,丰富场景;想象画面,鲜活场景;前后联系,叠加场景”,三种方法,成为“体会场景和细节中的蕴含的情感”的三个有效“支架”。每一种方法,都让学生经历了“体会情感”的三段历程:“场景——细节——场景”。“体会”有方向,“体会”有方法,“体会”有步骤,“体会”方才扎扎实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