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辨析

 天地虚怀xia 2019-12-20

 读李建章先生的译著《<性命圭旨>白话解》,其中《性命圭旨》“大道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广成子谓黄帝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赫赫发乎地,肃肃出乎天。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窅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李建章先生在注释“至阴肃肃”一段话时说:“此句见于《庄子.田子方》,是老子对孔子说的语。高亨先生认为,这两句中的‘天地’二字应互换。文中透露的信息是,高亨先生认为:这两句中的天地二字应互换原文“肃肃出乎天”应为“肃肃出乎地”,原文“赫赫发乎地”应为“赫赫发乎天”。出于好奇,我在网上找到了高亨先生的《诸子新笺.庄子新笺》一书,想看看高先生到底是如何说的。

高亨先生是学问大家,记得上学时读的一些古书就是高先生校注的。高先生在《庄子新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条目下是这样注的:亨按: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疑原作“肃肃出乎地,赫赫发乎天”,天地二字转写误倒。阴出于地,阳发于天,理不可易。本书【在宥】篇: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至阳之原正谓天,至阴之原正谓地,亦足证此文天地二字误倒。在这段文字中,先生前面用了“疑”字,用的还是不确定的语气,怀疑“天地”二字转写误倒,而引用《庄子.在宥》的一段话则用了“足证”一词,非常肯定“天地”二字是误倒了。我不知道“天地”二字误倒一说是否始于高先生,也不知道是否是高先生的观点影响到了其他人,我发现在现代研究《庄子》的学者中,这种“天地”误倒一说还有一定市场,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赞同。举例如下:

张耿光译著的《庄子全译》在注“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时说:这里说阴气出于天,阳气出于地,似与老庄哲学中惯常的说法――阴气与地关联,阳气与天有关联――不合。马恒君《庄子正宗》在注“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时说:出乎天:从天上出来。出乎地:从地中出来。《周易》认为阳气从天中生出,阴气从中地生出。该句可能是“肃肃出乎地,赫赫发乎天”的误倒。没有异文可考,暂仍其旧。如果说上述两书对这种说法还不是太肯定的话,那么,在方勇的《庄子讲读》中则直接说:“天”:当为“地”字之误。“地”:当为“天”字之误。

还有的学者,虽然没有明确怀疑“天地”二字误倒,但从其翻译上看,应该是倾向这种说法。比如:流沙河著的《庄子现代版》是这样翻译“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的:“纯阴之气冷嗖嗖的从地下升起,纯阳之气热烘烘的从天上降落。”显然是把“肃肃出乎天”之“天”换成了“地”来翻译,“赫赫发乎地”亦然。还有一类象张京华的《庄子注解》一书,在注解肃肃出乎天三句时说:言肃肃之阴气上达于天,赫赫之阳气下至于地,天阳地阴两者合为和气,和气生育了万物。......高亨疑“天”“地”二字误倒,当作“肃肃出乎地,赫赫发乎天”,其义则同。则从另一个方面认可了高亨先生的天地误倒说。

那么,《庄子》原文中“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天地”二字真的误倒了吗?我认为不是是这些学者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没有真正弄懂“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的内在含义。

下面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版本上看。从上面的引文中也可以得知,从古至今,“天地”误倒一说从版本上不能得到证实,即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各版本《庄子》从来都是“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没有例外。连马恒君先生也承认:“没有异文可考”。

其次,从历代注解上看。笔者从古人的注解中,还没有发现历代在注解“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中对“天地”二字是否误倒提出疑问者。

从上面两点中也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高亨先生及上述众多学者认为“天地”二字误倒,只是用了理校法(高亨先生虽然举出《庄子》一书他处用语,实质非他校,亦理校而已)。所谓理校法,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对原作出是非判断的校对方法。总结出校勘四法”(包括理校法)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认为,“非有确证,不敢藉理校而凭臆见。”说明理校法应当慎用。当然仅凭上述两点理由,并不能说明“天地”误倒一说之错误。理校当慎用,但并非绝对不可用;古人没有疑问的,并不能限制后人的质疑和发展。

既然不能从版本上和古人的注释里寻找到答案,既然高先生们用的是理校法,那么,我们只能从理上去验证“天地”误倒说的正确与否

第三,“天地”误倒说能否在上站得住脚。这里面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天地”误倒说的质疑是否合理,论据是否充分。二是如果原文“天地”二字没有误倒的话,它的描述和古人其它相关的论述是相符还是相悖。当然这是两个互有关联的问题。

我们先看第一方面的问题:张耿光先生认为:“阴气出于天,阳气出于地,似与老庄哲学中惯常的说法――阴气与地关联,阳气与天有关联――不合”。马恒君说:《周易》认为阳气从天中生出,阴气从中地生出。该句可能是“肃肃出乎地,赫赫发乎天”的误倒。高亨先生认为:阴出于地,阳发于天,理不可易。......至阳之原正谓天,至阴之原正谓地,亦足证此文天地二字误倒。”

首先,马恒君先生说的“《周易》认为阳气从天中生出,阴气从中地生出”,高先生说的阴出于地,阳发于天,理不可易两点,没有任何依据,全是自己的想当然。《周易》从来没有认为阳气从天中生出,阴气从地中生出;古代哲学或者学说中也从没有高先生所说的阴出于地,阳发于天这样不变的理。

其次,认真分析张先生、马先生和高先生的论述,他们的思维逻辑是:阴气与地关联,阳气与天关联,至阳之原正谓天,至阴之原正谓地,故至阴肃肃应是自于地而不是天至阳赫赫应是自于天而不是地。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推导是合情合理的。但实际上似是而非。阴气与地关联,阳气与天关联,至阳之原正谓天,至阴之原正谓地,这是老庄哲学惯常的说法,没有错;但阴气出于天,阳气出于地,与阴气与地关联,阳气与天关联,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二者并不矛盾。前者是阴阳的属性问题,即张先生提到的阴气与地关联,阳气与天有关联,高先生提到的至阳之原正谓天,至阴之原正谓地;后者是阴阳的互根问题,即张先生提到的阴气出于天,阳气出于地,高先生提到的阴出于地,阳发于天(这当然是错的)“天地”误倒说则是把古代阴阳学说两个层面的问题,混为一谈,从而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阴阳属性是我国古代阴阳学说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和分类,凡是运动的、积极的、向上的、明亮的等等为阳,而静止的、消极的、向下的、阴暗的等等为阴,张先生提到的老庄哲学中惯常的说法――阴气与地关联,阳气与天关联以及高先生提到的至阳之原正谓天,至阴之原正谓地,确乎如此,理不可易。但“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则说的是阴阳的由来即互根问题,天属阳,但天之阳并不是来自于天,而是来自于属阴的地;地属阴,但地之阴并不是来自于地,而是来自于属阳的天。这个观念是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观念。所以,无论在周易还是老庄哲学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道家学说中,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阳互根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从不会出现阴出于地,阳发于天的说法。《淮南子.天文训》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这种阴阳互根的理念在《道德经》、《阴符经》等经典可以说屡见不鲜,比如:有无相生,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等等论述都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黄元吉道德经真义》说:修行人知阳不生于阳而生于阴,故不守雄而守雌。淮南子的“阳生于阴,阴生于阳”与《庄子》的“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其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只不过这里,庄子用肃肃代表了(阴),天代表赫赫代表了(阳),地代表了阴。从逻辑上讲,阴生于阳,难道肃肃至阴不是生于阳(天)?阳生于阴,难道赫赫至阳不是发于阴(地)?所以庄子的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与我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阴阳理念一脉相承。题名张无梦所作的《子母歌》中说:“一母生两子,一男复一女,男是阴之宗,女是阳之主。......阴在阳之胞,阳在阴之肚”。如果不懂得阴为阳根,阳为阴根,也就无法理解“男是阴之宗,女是阳之主”以及“阴在阳之胞,阳在阴之肚”等,正如无法理解“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一样。

古代有一部描述天地阴阳运动的著作叫《灵宝经》,它后来被《灵宝毕法》的作者吸收进来,成为道家天人合一修炼的理论依据。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灵宝经》是如何描述天地阴阳、阴阳的升降运动以及阴中生阳、阳中生阴的“天地者,大道之形。阴阳者,大道之气。”“阴阳升降,不出天地之内。” “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无,太无之中而有太虚,太虚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质。太质者,天地清浊之质也,其质如卵,而玄黄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阳升到天,太极而生阴,以窈冥抱阳而下降。阴降到地,太极而生阳,以恍惚负阴而上升。一升一降,阴降阳升。天地行道,万物生成。”这段话最后几句的意思是:阴阳在天地间运动,当阳升到天时,太极生阴,阴抱阳而下降;当阴降到地时,太极而生阳,阳负阴而上升。天地阳升阴降,万物生成。接着,该书对一年中天地的阴阳变化作了进一步阐述:“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天地之高卑。即阴阳始终之期,而知天道之前后,天地不离于数,数终于一岁。......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过此,阳升入阳位,方曰得气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乃阳中有阳,其气热。积阳生阴,阴生于二阳之中,自夏至之节为始。是时也,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降共两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降共四万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阴交阳位。是时阳中阴半,其气为凉,而时当秋分之节也。过此,阴降而入阴位,方曰得气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节阴降,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乃阴中有阴,其气寒。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复升如前。运行不已,周而复始,不失于道。”

 我结合《庄子》的“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对上面一段话进行一下分析。

在一年当中,冬至时,阴中有阴,地冻,是一年中最冷阴气最重的时候,就是《庄子》说的“至阴肃肃”而在此时,阴太极生阳,就是平常人们说一阳生。本来阴气的性质是下降的,这至阴肃肃之气为什么能上升呢?就是因为这一阳生的缘故,负阴而上升。从冬至开始地中阳升,到了天地正中阴阳相半,这时的节气是春分。再往上升,到了夏至,酷暑季节,这时阳中有阳,是一年中最热阳气最重的时候,就是《庄子》说的“至阳赫赫”此时,阳太极生阴,就是平常人们说的一阴生。本来阳气的性质是上升的,这至阳赫赫之气为什么会下降呢?就是因为这一阴生的缘故,抱阳而下降。从夏至开始天中阴降,到了天地正中阴阳相半,这时的节气是秋分。再往下降,到了冬至。一年四季,天地运动,阴阳消长,周而复始。一年四季中阴阳的变化,《灵宝经》总结为:“冬至一阳生,春分阴中阳半,过此纯阳而阴尽。夏至阳太极而一阴生,秋分阳中阴半,过此纯阴而阳尽。冬至阴太极而一阳生,升降如前。”

为什么到了冬至会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呢?古人仍有自己的解释:“天得乾道而积气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覆载之间,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天如覆盆,阳到难升。地如磐石,阴到难入。冬至而地中阳升,夏至到天,其阳太极而生阴。所以阴生者,以阳自阴中来而起于地,恍恍惚惚,气中有水,其水无形,夏至到天,积气成水,是曰阳太极而阴生也。夏至而天中阴降,冬至到地,其阴太极而阳生。所以阳生者,以阴自阳中来而出于天,杳杳冥冥,水中有气,其气无形,冬至到地。积水生气,是曰阴太极而阳生也。”这里面有两句话需要特别注意:夏至阳太极而生阴所以阴生者,以阳自阴中来而起于地;冬至阴太极而阳生所以阳生者,以阴自阳中来而出于天。前面说过,夏至阳太极就是庄子说的至阳赫赫,为什么会生阴呢?就是因为这赫赫之阳自阴中来而起于地,这不就是庄子说的赫赫发乎地吗?冬至阴太极就是庄子说的至阴肃肃,为什么会生阳呢?就是因为这肃肃之阴自阳中来而出于天,这不就是庄子说的肃肃出乎天吗?在古人的观念里,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一年中冬至肃肃一阳生,夏至赫赫一阴生。一天中子时肃肃一阳生,午时赫赫一阴生。古人还用周易卦象具体描绘了一年中(一日内十二时亦如此)阴阳变化的历程,显示了至阴肃肃是如何出乎天,至阳赫赫是如何发乎地,并一步步发展壮大的情景

子月(十一月):地雷复 一阳生。

丑月(十二月):地泽临 二阳。

寅月(正月):地天泰  三阳。

卯月(二月):雷天大壮 四阳。

辰月(三月):泽天夬  五阳。

巳月(四月):乾为天  纯阳

午月(五月):天风姤  一阴生。

未月(六月):天山遁  二阴。

申月(七月):天地否  三阴。

酉月(八月):风地观  四阴。

戌月(九月):山地剥  五阴。

亥月(十月):坤为地  纯阴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辨析

从上面的十二消息卦可以看出,一年中天地阴阳二气上下运动,冬至到地,为阴之极,至阴肃肃,此时一阳生;夏至到天,为阳之极,至阳赫赫,此时一阴生。天至阳赫赫,这至刚至亮至热之阳却是由冬至到地时所产生的微弱的一阳发展而来,此谓赫赫发乎地;同样,地至阴肃肃,这至至幽至冷之阴却是由夏至到天时所产生的微弱的一阴发展而来,此谓肃肃出自天。阴阳二气的消长,一年中这样,一天亦如此。这就是我理解的“赫赫发乎地肃肃出自天”的具体含义。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我还是想摘抄几则古人对这两句话的解释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清人宣颖著的《南华经解》:肃肃出乎天,赫赫发於地。注:阴阳互为其根也。

明人陈懿典《南华真经精解》: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独阴不成,而阴实根乎阳,是出于天也。独阳不生,而阳实根乎阴,是发乎地也。

明末陈治安《南华真经本义》:至阴在下,至阳在上,而肃肃出天,赫赫发地,阴阳互根也。

清人林因铭《庄子因》注曰:言物之初,混芒一气耳。气有阴阳,而阴阳之生也,则互为其根。故阴阳交合而物自生。

  明代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气有阴阳,而阴阳之生也,互为其根。故至阴肃肃,而肃肃出乎天;至阳赫赫,而赫赫发乎地

  民国魏则之《一贯天机直讲》说:广成子曰:“赫赫出于天,而至彼至阴之原也。”是真阳出于天上,而实生于地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