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产动物药物学系列(10)

 赢在优势 2019-12-22

抗病毒药概述

病毒包括DNA和RNA病毒,病毒吸附并穿至宿主细胞内,病毒脱壳后利用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增值复制,按病毒基因提供的遗传信息进行病毒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然后病毒颗粒装配成熟并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因此,病毒是一类最原始的能自我复制和严格的宿主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其核心是核酸(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外壳是蛋白质,不具有细胞结构。大多数病缺乏酶系统,不能独立自营生活,必须依靠宿主的酶系统才能使其自身繁殖(复制)。自从1898年Beijerinck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以来,发现的病毒由原来的几十种到现在的4000多种,由病毒引起的人和各种动物疾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在水产养殖中由病毒引起疾病有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胰腺坏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鲤春病毒病、鲤鳔炎、中华绒螯蟹抖抖病等。抗病毒药物是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已成为药物研究工作的重点。

由于病毒具有严格的寄生性,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生存和增殖复制,其核酸整合于宿主细胞内,不易清除,因此,寻找和开发高度选择性地抑制病毒而对宿主细胞低毒性的药物是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的难关。至今为止,已被各国批准的抗病毒药物不足30种。

抗病毒药的发展历程

自第一个抗病毒药金刚烷胺上市以来,抗病毒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开发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金刚烷胺、碘苷、吗啉胍(病毒灵)、三氟胸腺、利巴韦林等。

第二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这一阶段开发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齐多夫定、膦甲酸钠、阿昔洛韦等。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开发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二脱氧肌苷、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和多种干扰素等。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

按药物结构分:

核苷类药物:如阿昔洛韦、拉米夫定、利巴韦林、齐多夫定和阿糖腺昔等。

三环胺类: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

焦磷酸类:如膦甲酸。

蛋白酶抑制剂:如沙喹那韦、利托那韦、吲哚那韦等。

反义寡核苷酸 : 如福米韦森、基因表达调节剂91等。

多糖及其衍生物类:如硫酸葡聚糖、硫酸环糊精、猪苓多糖、云芝多糖等。

中草药制剂:如双黄连等。

其他:如各种干扰素、吗啉胍、地拉韦定、奈维拉平等。

按抗毒谱与作用分类

广谱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吗啉胍、聚肌胞、板兰根等。

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司他夫定、利托那韦、地拉夫定、吲哚那韦和地丹偌辛等。

抗巨细胞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膦甲酸、福米韦森等。

抗疱疹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碘苷、金银花、黄芪和白芍等。

抗流感及呼吸道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连翘和丁香叶等。

抗肝炎病毒药物:如干扰素、胸腺肽、拉米夫定等。

抗病毒药物的药理作用

病毒的增殖过程大体分为五个阶段,即附着期、穿入期、复制期、集成期(装配期)和释放期,就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而言,其药理作用也是围绕这五个阶段而起到抗病毒作用。分述如下:

作用于附着期即阻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如多糖及其衍生物类药物。

作用于穿入期:阻止病毒向细胞内穿入或脱壳,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

作用于复制期: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这是核苷类药物的作用靶点,这类药几乎都是子代病毒合成所必需的核苷类似物,在核酸复制过程中作为假底物竞争性地与酶结合,同时掺入子代病毒DNA或RNA中,使其合成中断。

作用于集成期和释放期:如干扰素,能使动物机体产生足够的内源性干扰素,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用于多种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

水产养殖中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与展望

在水产养殖中病毒性疾病的种类多、危害大,如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膜腺坏死症、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症、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对虾肝胰腺类细小病毒病、对虾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等,其发病率、死亡率和传播速度等均远远超过其他病原体所致的疾病。抗病毒药作为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又往往由于病毒结构和生活过程简单,不易与宿主细胞加以区别,具有的抗病毒药物特异性均不高,一些对病毒较有效者又往往伤害宿主细胞而难以应用,故加强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寻找抗病毒新药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