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唯”和“阿”两种应答差别大吗?

 峨眉佛光 2019-12-25

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三十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唯”和“阿”两种应答差别大吗?

第20章内容不太好理解,中心思想还是在阐述修道的过程与结果,老子运用一系列的对比句式,反复阐明修道后应该是什么样子?此章和第十五章的内容相近,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要区别在于,第15章运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古之善为士者”应该具备的七条标准;本章使用第一人称,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通过比较世俗之人和正在修道的“我”之间的差别,说明修道的人士在心理上、精神上、甚至表现在外形上和世俗之人都有着巨大的反差。由于本章内容深奥难懂,本枢在此讲主要梳理字词,便于读者朋友们深刻领会经文内涵。

1.“绝学无忧”。学是知识的代名词,绝学无忧就是奉劝世人把所学的知识抛弃吧,学的越多对于人生越没有好处。这句话在不同的版本所处的位置不同,有学者认为应该归之于上章“少私寡欲”的后面,和首句“绝智弃辩”相呼应,属于上章的内容。也有的学者认为,老子提出“绝学无忧”过于极端,所以,“学”应该是异端学说,不归属正常学说的范畴。

这句话实在是无法理解,通观《道德经》全文,尽管老子一直在推崇人类要回归自然,要返璞归真,要复归于婴儿。但是,老子所提出的这些理念并不是要求人类回归到原始人的状态,老子希望的是经过了文明社会的洗礼之后,人类要懂得取舍、去彼取此。抛弃那些引发社会动乱的价值观,导致民不聊生的思想,产生尔虞我诈的观念,选择使人类社会和谐生存的本真理念,我想,这应该是老子提出“绝学无忧”的本意,至少应该是现代人学习《道德经》所应该把握的精髓与度,不能机械、生搬硬套地学习经文,要有变通的思想。

2.“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何谓“唯”、“阿”?“唯唯诺诺”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形容谦卑、恭敬,没有丝毫异议的样子,“阿谀奉承”也是常用词,形容一味地迎合别人,讨好他人。从这两个成语大致能够了解“唯与阿”的含义。“唯与阿”在先古时代表示听完别人说的话做出的应答声,类似于“好的”、“是的”,但是,两个词在用法上还是有些区别,“唯”主要指晚辈对长辈的应答声,语气要恭敬;“阿”主要指长辈对晚辈的应答声,语速上有些迟缓。“相去几何?”大意是有多大的差别呢?“善与恶”能有多大的区别呢?第二章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和本章的“美与恶”意思差不多。

这两句话主要还是在阐述事物的对立转化规律,好像现在流行的拔河比赛规则一样,绳子中间有条界线,两队人马拼命地将绳子往自己这边拽,没有越过界线的时候,事情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一旦一方越过界线,事情的性质就发生变化,胜负已定,比赛就结束了。老子的《道德经》里多处阐述对立转化规律,很多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人们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关键点在于恰当好处的把握度,善用平衡术,不走极端,这需要很高的艺术技巧,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只能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尽最大可能的去实施。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唯”和“阿”两种应答差别大吗?

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字面理解就是大众畏惧的事情,我不可能不畏惧。从此句开始,老子运用对比的手法,比较芸芸众生和正在修道的“我”之间的区别。下面几句运用白描的写法展现出修道的“我”已经达到的境界和状态。本章和《得到之人应该具备的7条标准》的内容非常相似,建议没有阅读过《得到之人应该具备的7条标准》的读者朋友阅读此文,以便比较分析。

4.“荒兮,其未央哉!”。“央”在《说文》里有远、广的意思。大意是浩瀚太空,广漠大地,哪里是边际呢?这句话彰显出人类与天地相比是多么渺小哇!每每读到此句,总有诸多感慨:地球已经存在几十亿年了,人类的历史不过一万年之久,真正进入文字记载的时间不超过五千年,所以,我们经常说,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单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生命不足百年而已。老子说,“荒兮,其未央哉!”一点也不过分。

第20章的内容较长,此讲暂告一段落,下将待续。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唯”和“阿”两种应答差别大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