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毁誉参半的明代词:清人的“明无词”论与现代词学的“承前启后”

 123xyz123 2019-12-26

前言

明代词学,一直都被认为是我国千年词史中最为低谷的时代。非但清人多持以“明代无词”的论调,甚至于明人自己对于本朝的词学都不太甚高。明人俞彦称词至明代是“词亡然后,南北曲作”,又称“今人既不解歌,而词家染指,不过 小令中调,尚多以律诗手为之,不知孰为音,孰为调,何怪乎词之亡已”(《爱园词话》);甚至陈子龙自明末对本代词学作总结时,都称本代词是“ 明兴以来,才人辈出,文宗两汉,诗俪开元,独斯小道,有惭宋辙”(《幽兰草词·序》)

毁誉参半的明代词:清人的“明无词”论与现代词学的“承前启后”

这些传统词学系统下对于明代词学的看法,直到民国时期,诸词学大家吴梅、龙榆生等人眼中也一贯如是,然明代词学正如此不堪吗?作为宋词、清词两座高峰中的节点,明词显然是在词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正如孙克强所云:“作为词史上的一环,明代上承元宋,下启清代,自有其历史地位。”

传统诗教下的“明词中衰论”

明代词地位之所以在清代、民国地位不高,很关键的问题便是这时候词坛对于“词学”的定义,旧词学是以“传统诗教”为旨意,所形成的理论显然都是为创作服务的。浙西领袖朱彝尊在《静志居词话》中便讲的很明白:“念倚声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雅,斥淫哇;极其能事,则亦足以宣昭六义,鼓吹元音。往者三百祀,词学失传”(《静志居诗话》)

毁誉参半的明代词:清人的“明无词”论与现代词学的“承前启后”

朱彝尊这种因“崇尔雅,斥淫哇”而让“往者三百祀,词学失传”的观念,很显然就是建立在明代词作水平的考察之中。这种倾向在清代词学理论最为集成的《惠风词话》、《白雨斋词话》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蕙风词话》以“重、大、拙”的审美理念为主,全面综合论了包括“用字、章法、声律、门径”等创作实践圭臬,旁涉了对于词人词作的审美评述;《白雨斋词话》则以诸家词评的审美趋向,以突出“词贵沉郁”的创作理念。

因此,清代词论家对于明词的观察视野就很明朗了:第一,对明代词作水平的评断;高佑所谓的“余悉踵《草堂》之习,鄙俚亵狎,风雅荡然”(《胡海楼词序》),便是是认为明词格调低下;而朱彝尊所谓的:“三百年无擅场者。排之以硬语,每与调乖;窜之以新腔,难与谱合”则是认为明代词字面不整。第二点观察,就是对明词水平低劣诱因的讨论,如张惠言认为明词水平低是因此词谱的谬误太多;况周颐则认为是明代专事词章的文人太少,即“明词专家少,粗浅、芜率之失多,诚不足当宋元之续。”

毁誉参半的明代词:清人的“明无词”论与现代词学的“承前启后”

当然,清代词论家的评论并不算偏颇,从明词本身来看,确实因为追摩花间艳骨而格调极低,而明代文、曲特胜,能称得上词人的确实没有,即便是明初刘伯温、高启,中后期的王世贞等不多数为后世称道的明代词人,也是偶然为词--------既然明代词的词作水平、作者数量都不能抗手宋、清二代,那么在旧词学体系下自然而然的评价不能高了。

尤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词学因为清代的不重视,故而相关词籍多有失佚,按王兆鹏先生在《明代词学通论序》中所称,况周颐在作《历代词人考鉴》,写到明代,就难乎为继。这种明代词研究中的窘迫境地,也是明代词为词学轻视的恶性循环了。

现代词学对明代词学的肯定

而自旧词学在现代词学的转型中,词学理论研究则不再是仅以传统诗教为主干的、固有的词话、词论形式,而形成了全方面综合性的研究状态。因此,明代词学的价值在现代词学研究体系便逐步体现出来。明代词虽然在词作水平上难比肩宋、清二代,但就词学而言,确实是有承前启后之功。

毁誉参半的明代词:清人的“明无词”论与现代词学的“承前启后”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词”是音乐文学,宋人作词讲究辞与乐合。宋代的各种词话、词作序或者是词集序中,都或多或少的表示出了“音律”对词的重要性。李清照称“本压上声,压去声则不可歌”,沈义父则称词“最重去声”;而南宋以后,词家对于音律方面则更加精细,词既言“倚声之学”,其意义便在此。但自宋亡后,不管是隋唐燕乐还是宋代新声都逐渐消亡,各种音谱、曲谱也佚失殆尽。

词全以调为主,调全以字之音为主。音有平仄,多必不可移者,间有可移者。仄有 上去入,多可移者,间有必不可移者。傥必不可移者,任意出入,则歌时有棘喉涩舌 之病。故宋时一调,作者多至数十人,如出一吻。今人既不解歌《爰园词话》

歌法即亡之后,词最本质的特点被消解,后人本是不能再为倚声之事了。但机缘巧合之下,词又以一种“是非不论”的独特形式延续下来了----------这便是明、清人的按词谱填词。而“词谱”的诞生,即是明代至于词学的关键意义之一。

毁誉参半的明代词:清人的“明无词”论与现代词学的“承前启后”

将前人同词调下的词作进行归纳总结,并标注句式、句式,每处平仄,能让不懂音律的文人依此平仄四声来填词,便是词谱的作用。明代词谱的诞生是基于对词选本而诞生的“周边”。吴昌绶跋《草堂诗余》称:“以小令、中调、长调分编,间采词话。是为别本之始……自此本(按:指分调本)行而旧本(按:指分类本)遂微”又周瑛撰《词学筌蹄》序也说:“《草堂》旧所编以事为主,诸调散入事下。此编以调为主,诸事并入调下,且逐调为之谱。圆者平声,方者侧声,使学者按谱填词,自道其意中事,则此其筌蹄也。

《词学筌蹄》是如今考证最早的词谱,按编者所言即是因《草堂诗余》这本宋人词选本而来。当然,初代词谱自然是疏误颇多,同时所通行的版本也五花八门,让所依谱者难分对错,况周颐谈明词弊所提到的“迷不知门户”便是因此而来。但随着张綖《诗馀图谱》、徐师曾《词体明辨》的问世,明代词谱便逐渐趋于成熟与完善,最终为清代词谱家的'得其崖略,定为科律'完成了基础的建设。从这点来看,若无明代对于词谱的梳理与发展,清代词学或许也难有“中兴”之貌了。

毁誉参半的明代词:清人的“明无词”论与现代词学的“承前启后”

结言

明代词学除去“词谱”贡献之外,在“词”本位上仍是有承前启后之功,世论明词虽然都以“式微”为定论,但对于明初,明末的词学水平却都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尤其是明末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更是对清初词坛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明词中不可放过的部分。前文(清初词坛的两种风貌:明代云间的余韵与宗法苏、辛的蹈厉)一文中已作细论,此文便不作再提了。

总而言之,明代词在现代词学的研究中,已然发现了其中的价值所在,也算得上是为“明代词学”所正名了,当然,即以旧词学的标准而言,我们也不能因为清人所谓的“明一代无词”而放过明初、明末的好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