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

 人生如玩游戏 2019-12-26

“对”孩子说话,是在告诉他,我们要他怎样,是在让他顺从,是我们在思考。而“和”孩子说话,是我们和他一起思考,找寻解决问题或改善情况的方法。

我们多次建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问题。但在实际研究时,我们发现只有少数家长知道怎么“和”孩子说话。大多数家长虽然在和孩子说话——态度也挺好——可是,孩子听到的仍然是说教。

青春期的孩子和成人之间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沟通。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打下了良好沟通的基础,那么到了青春期,这个沟通的大门通常还会保持敞开状态。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尊重孩子。即使我们不同意他们的想法,也要保持对他们的尊重。

事实上,当我们静下来想一想,会发现孩子的思考能力非常惊人,也非常让人敬佩。孩子像海绵,在潜意识里观察、接收,然后根据自己的解释,形成自己的体系和判断,再依据这个判断指导自己的行为。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们常常用“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去敲打他们,当他们不顺从或反抗时,我们说这样的话去贬低他们,以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我们想塑造孩子的个性、想法、人格,把他们当成一块橡皮泥,我们的任务就是给他们塑形。在孩子眼里,这是专横和暴虐——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影响和引导孩子,但不能强迫他们进入我们给他们设计的“模具”里。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做出反应,每个孩子都可以塑造自己的性格。

既然父母的责任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引导孩子,那么智慧的父母就会觉察:什么时候引导孩子,怎样引导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我们可以主动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探究他们的想法。这样,我们自己也会学到很多。这些并不难,真的,因为年幼的孩子会非常自由、毫无顾忌地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这多好!但是如果我们指责、批评、威胁他们,或者挑他们的毛病,他们就会感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件很不安全的事情,就会渐渐关闭和我们沟通的大门。

相反地,如果我们敞开心扉,接受他们的想法,一起平等友好地讨论,问好奇的问题,例如:“然后有可能发生什么?”“你会有什么感觉?”“其他人会怎么想?”孩子就会感到,在面对和解决生活困难时,他有同伴。问好奇的启发式问题,是和孩子沟通思想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期待孩子只有正确想法很可笑。跟孩子说,他的想法是错的,而我们的想法是对的,只能让孩子更沉默(放在我们自己身上也一样)。

“小明,你知道憎恨妹妹不对,你应该感到羞愧。你是她的哥哥,应该爱护妹妹!”——这是“对”孩子说话。反过来,“和”孩子说话则是:“我有些好奇,为什么这个男孩会讨厌他的妹妹呢?你有什么想法?”孩子可能会说:“因为她挡了我的路!”“那这个男孩除了恨她,还可以怎么做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是讨论。我们接纳小明这一刻恨妹妹的感受,并且不评价。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两个问题,是这件事的焦点。

家长们经常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我小时候,因为我妹妹很可爱,所以奶奶把所有的关注都给了她。我记得那时候我的感受是什么!所以,我绝对不会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这是我们自以为是。事实上,很有可能,我们的女儿根本不会像我们当年一样,也许她用自己的办法,不让妹妹得到奶奶所有的关注;也许她没有我们当年那种对妹妹的怨恨;也许她用其他办法赢过妹妹。我们的孩子很可能和我们的感受完全不同,我们需要弄清楚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会有和我们当年同样的感受。

我们需要坦白承认:观点不是唯一的,每个人对同样一件事的看法和观点会不一样。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看法与我们的不一样时,我们需要很小心。如果我们因此批评或羞辱孩子,我们立刻关上了相互信任的大门。我们要随时准备好接纳那些不一样的观点,这个非常有价值。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可能你是对的。咱们再仔细想想,看看还有什么可能?”或者:“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然后接着说,“但是你有权利这样想,咱们看看这样是不是可行。”当关系平等了,每个人都会愿意重新看待和评估自己的想法,不是根据“谁对”、“谁错”的标准,而是“怎样最符合实际情况”。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改变自己的想法,就需要引导他们了解:其他的方式可以得到怎样的效果,是否更好。我们需要铭记,孩子是我们的伙伴,双方一起才能创造家庭的和谐。他们的想法、观点同样重要。而他们的想法、观点,正是他们各种行为的依据。这些加在一起,形成了孩子的“个人逻辑”——他行为习惯的来源,这通常是无意识的。

很多事情,孩子知道不对,但还是做。这时我们告诉他不要做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个不良行为是他通往错误目的的方式,我们的否定和说教,只能让孩子的决心更加坚定,他会更加认为自己有权利坚持己见。我们必须理解这个心理逻辑,当孩子认为引起过分关注和过度权力能够增加自我价值,那么即使用不良行为取得也很值得。

倾听孩子,了解他的心理逻辑,引导他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帮助孩子了解他还没有看到的其他方式的正面效果。想要得到权力的孩子,通常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欢。那么,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得到大家喜欢,这两者之间为何难以并存?通过讨论,孩子会看到,假如他是一个小霸王,那么很多人会不喜欢他。然后让他自己思考和选择。如果我们直接说“如果你当小霸王,那就没人喜欢你”,只能激起孩子的敌意。我们可以问:“当大家碰到小霸王,会有什么感觉?会怎么想?”用类似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事情的本质,以及对自己社会身份的选择。他也会承认,决定权在自己!

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不喜欢在被指责时面对问题。我们可以将问题上升到笼统的层面,用“人们”这样的词,而不是“你和他”,或者“这两个孩子”,这样笼统的语言,能够让孩子离开问题一段距离,为讨论创造客观的环境。我们都比较愿意讨论别人的问题,把自己的问题当成别人的问题讨论,这样会容易很多。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直接给孩子提问题,让他们思考:“我有个困难,不知道你们有什么看法?我现在要做晚饭,而你让我辅导你做作业。我要同时做两件事,这让我手忙脚乱。你觉得咱们俩可以怎么办?”

我们和孩子的讨论结果,可以成为我们改善行为的基础。如果我们想通过说教、道德标准去纠正孩子的行为,那我们通常得不到有效信息,讨论只会越来越无效。如果我们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他很差很坏,孩子就会关闭心门,不和我们沟通。当孩子表达了一个我们很反对的想法,在那一刻,我们仍然要练习接纳:“你说的可能有道理,但是我不知道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会发生什么。”当孩子因为我们没有完全赞同他的想法而表现出不想继续讨论时,不要强迫孩子,先把问题放在一边。大家都好好想想,过几天再聊。那时候,我们都会有新的想法。

“对”孩子说话,是在告诉他,我们要他怎样,是在让他顺从,是我们在思考。

而“和”孩子说话,是我们和他一起思考,找寻解决问题或改善现状的方法。孩子对家庭和谐也做出了贡献,他们也知道自己做出了贡献,同时又不是由他支配每个人。这样的讨论,是在照顾所有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共同找到最佳的解决之道。很多人认为新育儿心理学是向孩子低头,成人不再是领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如果我们不能平等地和孩子坐下来共同讨论问题,那他才会为所欲为,我们的行为对孩子没有任何影响。我们只能赢得孩子的合作,不能强迫孩子合作。赢得合作的最佳途径,是每个人都放心地畅所欲言,共同找到解决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