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武举制度概况研究

 思明居士 2020-01-06

文:史路行者

在宋朝建立后,对武举制度做了进一步的规范,除了继承唐代对武艺和体力的考核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对兵法及军事理论的考察和“策”的考察,且在考核结果中所占比重较武艺和体力大有增加的趋势。

但实际上武举和文科科举毕竟有所不同,其与文举不同之处的鲜明的特点表现在武艺的考核,武举的根本目的是选举具有军事才能的军事人才,与文举相对而又被称作武科。宋朝武举制度在唐代武举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健全和完善,使其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武举特点。

宋朝武举制度不仅单纯对武艺进行考核,且对武举人的军事理论素养更为注重,在全国范围内将“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的政策大力推行。

一、武举制度渊源流长,在隋朝时期产生萌芽

人们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开始使用弓箭进行捕猎活动用以满足生活所需,尽管在彼时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尚不发达,但弓箭却成为人们部落战争及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工具,箭术水品的优劣程度成为了衡量社会地位与声望的一个标准。

宋朝武举制度概况研究

在春秋时期,加强国家的武力和个人的武艺技能成为国家强盛的重要法宝。周代看一个人是否具有参加祭祀和土地分封的资格就是看其射箭的命中率,这种“以射选士”的方法便是后世“以武取士”的雏形。据古籍文献所记载,魏国百姓都被要求练习箭术以抵御秦国进攻。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时在科举制度设立了用于为封建王朝选拔军事人才的特殊制度,但其并没有关于选拔标准的明文规定,因此仅是作为武举制度的萌芽而存在。

二、宋朝之前唐代所实行的武举制度

唐朝在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武举制度,女皇武则天不仅重视国家文化教育也极度关注国家军事教育的发展,但在那时没有足够健全的相关制度。

宋朝武举制度概况研究

在初唐时期,边境经常受吐蕃和突厥的威胁,在兵部的支持下武则天于长安二年确定了为天下之武士所举行的考核,每年举行一次,武职被授予给那些通过考核的武士,在很多的学者看来武举制度开始的标志就是在这一时期,在武则天时期由于历代对“以武取士”的深厚积淀。

武举成为了一种常制唐朝武举制度规定在每年的十月由兵部主持举行省试,主要内容有马枪和骑射,后来又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加入了更多多彩的考试项目,如射鹿子和扛米袋等。显然,在唐代时期的武举在内容上包含着军事武艺和个人身体素质的考核,并没有把兵法兵书的考核加入其中。

唐朝创立武举制,为政府吸纳军事人才开创了新的道路,同时也对具有较强军事能力的武士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

三、宋朝武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原因

经历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宋太祖就此登上皇位,乱世结束后的宋朝内忧外患,赵匡胤与过去的封建统治者具有一样的心情,希望赵氏皇权得以加固,宋朝天下能够得到长治久安,为了加强国防建设赵匡胤亟需培养一些具有较强军事能力的将才。

宋朝武举制度概况研究

在政治方面,大宋王朝需要选拔一些仁人志士为其执政需要而服务。在军事方面为了使部队的整体素质和作战能力得到提高,需要一些具有高素质的将领来满足其军事制度创新的需要。如此一来,宋朝便建立了以科举制度为仿效模板的武举制度。

大宋朝廷在王安石变法的时期设置了武学,通过每过三年便举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考核进入武学,武学为三年学制,讲授的内容多为兵法和用兵实例,武学毕业的学生在完成考试后被授予武官官职,武学在当时各州亦有设置。宋朝武学的创立发明和《武经七书》的编写,对武举考试进行了明确规范,使武举人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唐朝以前选拔人才仅凭武艺来选拔人才的方法被武举制度从根本上上做了改变,只是保留了其两项考核内容,即骑和步射,而且考试用不超过军队所用力度的弓箭,对臂力的要求大为降低。除上述内容以外,宋朝武举制度加入了以《武经七书》为考核内容的笔试部分。

宋朝武举制度概况研究

宋朝所规定的的武举制度,究其原因是从五代十国所汲取的历史教训,宋朝采用重文轻武的策略方法,以防止武将军权过重,谋权篡位的事件再次上演,致力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宋朝武举制度呈现出了较强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主要在南宋时期得以表现,如平阳就是以武状元之乡而闻名于全国,此外,还有许多武进士大多出自于福建。

四、宋代武举制度所做的贡献

第一,宋朝时期开创了武举殿试,武举考试在宋朝分为解试、省试以及殿试三级,大宋王朝重视武举的程度从殿试得以体现,殿试大多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也会有四年举行一次的情况,在时间上每一科的殿试差别较大,根据考核成绩和皇帝的喜爱程度不同来确定武状元。

第二,文武并重是是宋朝武举制度的考核内容,在宋朝时候改变了当朝只注重身体素质和武艺的武举考核方式,在考察武艺的基础上增加了兵法和策论的考核,从整体上而言宋朝武举制度表现出了极强的文武并重的发展趋势,宋朝武将的整体文化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大部分骁勇善战的儒将。

宋朝武举制度概况研究

第三,宋朝为武举设立了专门的、完备的武学学校,并为武学编制《武经七书》作为其专业教材,为培养武举人才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武学萌芽于唐玄宗时期,在宋朝被统治者借鉴、发展并完善,使其制度化,为培养专业军事人才所设的武学在教育系统中纳入了关于军事人才的培养。

不仅为中国古代教育系统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古代武举制度,对武举制的贯彻落实十分有利,使武举制度的生源走向高质量的变化,宋朝武将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

第四,宋朝武举的另一特点是设置了绝伦科,是宋朝武举制度创新的一个表现。

第五,《补官差注格法》于南宋1179年被颁布,使武举人的授官阶别大幅度的提高,对武举人从军起到了积极地鼓励作用,以军事人才选拔的观念来看,宋朝武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理念化,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宋朝使武举这一萌芽于隋朝,唐朝创立的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武举制度几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对古代封建军事史有着难以磨灭的功劳。

宋朝武举制度概况研究

宋朝文武并重的方法,使依靠弓马选举将才的传统方式被打破,对以往贵族子弟被选为将才的格局被打破,宋朝武举制度为大宋王朝选举了无数能征善战的优秀将才,在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维护中及抵御外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大宋王朝在“重文抑武”的社会背景之下,实行的统兵体制为“以文制武”和“将从中御”,这使得宋代武举出现了录取人数不够、武学规模无法增大等不可避免的现象,纵观宋朝始终朝中没有一个名臣和名将由武进士升迁而来。武学培养人才,优秀将才靠武举选拔并提高素养的设想最终未能完全实现。

参考文献:

《状元大典》

《续资治通鉴》

《宋史》

《宋会要辑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