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思明居士 2020-01-10

文/牧羊文史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明朝的军事制度是明朝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卫所制与营兵制。明朝的营兵制度,与卫所军、募兵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营兵制之前,卫所制度在明朝军事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到明朝中后期,伴随着卫所制度的日渐衰落,卫所军已经不能够承担起保卫明朝的军事重任,随后营兵制悄然而生并且逐渐成为明朝军事的主要力量,从“卫所制”到“营兵制”,明朝完成了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明朝统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明朝“卫所制”弊端渐渐显露,已不能满足统治者需求,外加上周边地区发生动乱,东山兵变后“营兵制”悄然而生

明朝的军事制度一直是统治者关心的话题,明朝是个君主专制较为突出的朝代,前期的卫所制度一直在明朝军事制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政治的需求及现实需要,卫所制度的弊端渐渐显露,已经不符合统治者的需求。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伴随着卫所制的逐渐衰落,明朝兵力越来越不足,一些北方少数民族趁这个机会,加大了对于明朝国土的入侵力度,而这个时候营兵制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明朝中后期的边防危机,抵御北方蒙古势力的南侵,化解明朝统治中期出现的东南沿海的倭寇危机。

在历史上,东山是属于现在的广东省定州东安县的,当时陈璘是首任东安副总兵,在其刚刚担任地方统领的时候,地方秩序比较稳定,百姓生活安定,但是随后,因为陈璘管理过于严格,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又没有人能够辅佐他,为他出谋划策治理地方。

许多士兵苦不堪言,但是又不敢向陈璘直接表明,时间久了,便有人愤然起义,来势汹汹,不可阻挡,因此东山兵变很快就成为了朝政大臣议论的焦点,陈璘也因为这件事被朝廷革职。

东山兵变的具体原因,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陈璘依仗自己手中权力,克扣军饷,奴役士兵,不体恤百姓,最后士兵忍无可忍,百姓也哀声怨道,终于发起兵变,以黄玉为首的营兵们迎势而起,爆发了起义。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虽然这次兵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廷对周边地区的统治,但是凡事皆有利有弊,正是通过这次兵变,人们开始对明朝的军事制度广泛关注,统治阶级也进行了反思。

东山兵变后,新驻扎在罗定州东安县的“营兵”,对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各地设立卫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营兵制悄然而生,成为明朝新的军事制度。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明朝“营兵制”构成复杂,卫所官成为其构成的主要部分,后经过整改初具规模,军与兵并存,形成了明朝独特的军事制度

东山兵变中,当时的两广总督凌云翼,罗旁瑶乱平定后,在东安县和西宁县新设了四个千户所,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罗定州,在洪武年间属于德庆州,后来在万历五年的时候才升为罗定州,直接属于布政司管辖。

同时也存在着函江守御千户所,位于当时的西宁县境内除此以外,在万历五年五月,又分为东北方向设有南乡守御千户所,西南边设有富霖守御千户所。到这里,四个千户所全部设立完成,这四个千户所的设立,保护了边疆,巩固了国防。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该记录中明确表达出营兵制中,将军与士兵地位的变化,可以明确得知营兵制正在慢慢向普通化演变。除此以外,根据相关史料资料显示,在万历五年罗旁瑶乱平定后,在东山罗州设立的四个千户所中,其军队的主要构成人员是从卫所中抽调来的旗军。

“ 营伍武官皆因事而命,无定制,凡五等,日镇守、日协守、日分守、日守备、日备倭。其官衔凡六等,日总兵、日副总兵、日参将、日游击,皆称将军。

——傅维鳞《明书》

这些旗兵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像是一种兵种,在战争中发挥不了什么大的作用,但是在本质上他们还属于军,由卫所管理,还包括从外面招募来的兵,有时甚至还包括“浙兵”。

与明代世袭的卫所军旗军和武官不同,罗定州下的千户所,他们的军队编制方式主要是营兵制,是一种完全新兴的军队管理的组织方式。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明朝的营兵制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根据《大明会典》记载的内容可以推出,在明朝,由于北方边境形势的变化,少数民族入侵活动的泛滥,从永乐年间,朝廷的军事制度就开始有了小范围内的调整。

随后周边地区各种各样问题的频繁出现,加剧了统治阶级对于当时奉行的制度的反思与总结,于是边境要害之地就明确了营伍制度,并常年派遣军队驻扎在此地进行看守。由此,在明代的中后期,营兵制逐渐成为主要的军事力量。

从现存资料来看,营兵制的构成成分十分复杂。营兵的主要来源是从卫所官里抽调出来的,在万历年间,山东的几任参将,几乎都是从卫所官里抽调出来的。后来到崇祯年间,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了。

在那个时候,有些统治者为了方便,就直接从原有的卫所官中选拔,因此后来的许多营兵都是由卫所官中抽调出来的,卫所军官中的指挥官的角色,就被营兵制借用来,但是和以前的军官制度有所不同的是,营官并不世袭,基本都是由卫所官转任,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这些人的卫所职位仍然世袭。

在本质上,明代的营兵制实际上是一种不成熟的兵制。在明朝的历史发展中,营兵制一直随着朝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的调整,一直到了清代,这个过程才算大体完成。所以清代的营兵制可以说是对明代营兵制的直接继承。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营兵制以营为单位,但是对于每个营中大体上一共有多少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总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营兵中的成员直接独立设立为一个营,人数可多可少,一般是随着领兵官的职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在嘉靖以后,营的人数大体上按照实际需要和财力进行设置的。

在明代,由于营兵制的构成比较混乱,当时一些朝政大臣希望通过一些改革措施进行一定的修改,从而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统治者在参考了大臣的提议之后,对营兵制进行了改革。

在经过小规模的改革后,营兵制在管理、执行和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经过发展与调整后的营兵制,其里面包含的官兵,与卫所军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制度下,军与兵并存,形成了明朝独特的军事制度。

营兵制的营伍人数到底有多少人,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大多数人秉持的观点是营兵制中的营伍人数更偏向于一个营中3000人。嘉靖年间的《宣府镇志》中记载:在当时的营兵制中,官军大概有五千人,其中马军三千五百名,步军有一千五百人。

副总兵主要统领的是奇兵。因此,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营兵制作为一种新兴的军事编制方式,主要是以营为中心,一个营里面大约有3000人。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明朝完成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的转变,打破传统军事体制,不仅加强了君主专制,缓解边防危机,维护明朝统治,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对后代产生了借鉴作用

在明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一直是困扰着明王朝的边防守备,从明朝刚刚建立开始,少数民族的入侵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几乎每年都会进行骚扰,有时候规模比较大,有时候规模比较小。

有时入侵的时间持续的比较长,有时候比较短,这样来来回回,不间断的骚扰,给明朝统治者带来了很大的烦恼,营兵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可以防范蒙古势力的入侵,缓解边防危机,因此九边在当时成为了明朝抵御蒙古势力的重要军事重镇。

到了明朝中期,尤其是在土木之变以后,北方边地的边患日益增多,九边的势力也在这个时候逐渐衰耗,战斗能力明显下降,大不如前。于是营兵制中的招募的士兵就成了九边的重要边防力量。在弘治,正德年间,募兵的数量和士兵的数量已经占据了宣府镇兵力的一半。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由此可以看出,营兵制已经顺利成为了九江军事重镇的重要军事力量。总体来说,明朝营兵制这一军事制度的调整,对于后来平定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营兵制的确立在某些程度上对明朝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也起来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营兵制以前的卫所制,在不堪重用的缺点和边防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巩固国防的作用。

明朝统治阶级敢于打破传统的军事体制,建立新的军事体制。营兵制的建立,对于弥补卫所制的不足,稳定边防,促进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同时,营兵制的建立,对于后代统治者来说也具有一定积极的借鉴意义,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勇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创新,顺应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建立符合朝代发展模式。总体来说,明朝的营兵制由明太祖创立,是明朝一项重要的制度,对于稳定明代的国家政局和巩固边防,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后代统治者,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