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板浦笔记:春节话春卷

 昵称16177767 2020-01-18

人间有味是清欢。

有一道叫春卷的小吃,至少在餐桌上经历了千百年锤炼、闯荡,至今还盛名不衰。不得不承认,这绝对是饮食史上的一个奇迹。

春卷古时又称春饼、薄饼。

春卷是有出处的。据考证,吃春卷的历史最早始于晋朝。晋代著名文学家潘岳的《关中记》有记载:“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篙、黄韭·····包之。”

“春饼”就是今天的春卷。中国地大物博,喜食春卷的地方,数不胜数。小巧玲珑的春卷,也颇受我的老家板浦人青睐、欢迎。

春卷小吃,生命力极具旺盛。老家小镇上饭店无论大小,上到酒店,下到隐藏在那些幽深巷子的苍蝇小倌,及市井普通百姓人家,餐桌上,都少不了春卷这道小吃。

印象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家板浦小镇上,做春卷的人家颇多。春卷哪家做得最佳?位于十字街口北的“北海酒楼”的老板刘开科,则独领风骚、无人能及,当属名气最大。据其女婿老徐说,新浦好多有名的大酒店、饭店,甚至豪华宾馆,都用他家的春卷。可以说,名厨巧匠刘开科的春卷盛极一时,供不应求。

春花秋月何时了,老家往事知多少?当我着笔写这篇文章时,物是人非,刘开科老先生早已不在人间,“北海酒楼”也不复存在。刘师傅的次子,大名不详。小名刘二彪,曾经也是公认的烹调高手,做的一手好菜,不仅擅长地方菜,而且擅长淮扬菜,尤其是淮扬菜中的灵魂--------软兜长鱼,更是一绝,地道。凡吃过刘二彪的软兜长鱼,皆念念不忘。刘二彪的软兜长鱼,比起淮安厨师做的毫不逊色。本来,子承父业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只可惜,人生无常,事与愿违,老天不公,天妒英才。后来,在新河(今天宁海)大桥下,遭遇车祸,不幸遇难,英年早逝。二彪的意外离世,可以说,是小镇、乃至饮食界的一大损失、一大憾事!

春卷是面粉为主料制作而成。做春卷首先做春卷皮。

制作春卷皮是一个细活,需要耐心,马虎不得。水平不同,制作出来的春卷皮也是天壤之别。技术好的,春卷皮,做工之细,大小一致,厚薄均匀,且透明,薄如蝉翼。

春卷皮做好后,再卷入馅子。馅式材料多样,有荤有素,因季节、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无统一的形式。

拿锦绣江南说事。譬如:江南人家做春卷,喜欢用荠菜馅。而我的苏北老家板浦人却喜欢用韭菜馅。无论荠菜馅,还是韭菜馅,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偶读李春光先生著的《吃的历史》,我意外读到书中,有一段关于春卷的传说。抄录如下,以飨读者:相传,江南有一位名叫陈皓的书生,为准备进京赶考。废寝忘食地读书,常常顾不上吃饭,他那贤惠的妻子阿玉,见丈夫通宵达旦,身体一天天地消瘦下去,心里十分焦急。她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好主意:将米磨成粉,制成皮,用冬笋、虾仁、鸡蛋、葱花加上调料做馅,包成卷,然后用油一炸,取名“春卷”,送到丈夫书房里,丈夫一尝,外酥里嫩,香脆可口,十分好吃。而且,吃时省事,可以节约时间。从此,陈皓吃得饱,营养足,读书也更加勤奋,终于“三篇文章做得好,龙虎榜上夺头名”,考中了状元。

陈皓进京赴考时,妻子给他做了好多春卷带在路上吃。后来,考官也品尝了这种春卷,觉得味道别具一格,还写诗作文,大加赞扬。这件事传开以后,人们纷纷登门向阿玉学艺,从而使春卷的做法广为流传。

刘常明主编的《中华美食传说与烹饪》一书中,则有一段不同的传说:北宋时期,在一些乡村常有举行迎春活动的风俗,意在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及养蚕业的发达。为此,民间用面粉加水揉成面皮,做成蚕茧状的食品,称为面茧,也称为探春卷。后来演变成春卷,是一些地区人们春节期间常备的一种食品。

闽南一带吃春卷尤盛。诗人舒婷在一篇文章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地说:春卷的普及范围是这样狭小,只有闽南人心领神会······

春卷的最佳食法,油炸。炸好后的春卷,色泽金黄,表皮酥松,再配上一小碟“汪恕有滴醋”,蘸之,味道美极!春卷搭“汪恕有滴醋”,绝搭,滴醋起画龙点睛之妙用。吃春卷讲究趁热吃。冷了,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俗话说,打铁趁热,出名趁早。做菜如此。做人亦如此。

春节时,家里来客了。用春卷款待贵客,我想,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春卷吃在嘴里,有一种春天的气息,在口腔久久地缠绕、蔓延······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江苏省连云港板浦人。时常发表文章。连云港作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