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医学临床医药经验100则

 图书 馆员 2020-01-19
1、甘草汤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
  [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
  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原文点睛]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家,浙渐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思风,桂枝汤主之。(13)
  3.大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太阳病,出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
  6.病常自汗曲,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2)
7.病人瓜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8.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9.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1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1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1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387)
  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第三十六条)
  14.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一条)
11、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5~20g、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
  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自汗、盗汗。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1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1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5、茯苓桂桂五味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以水1600ml,煎取600ml,每次服200ml。
  [方证]
  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舌质淡,苔白滑。
16、五苓散
  [组成用法]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术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17、防己黄芪汤
  [组成用法]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
  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18、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用法]黄芪10~158、桂枝10~1g、白芍10—15 S、生姜20—30 S\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3次。
  [方证]
  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19、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
  [组成用法]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米醋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方证]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20、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0~25g、桂枝10~15g、甘苹5~10g、杏仁10~15g。水煎服,分2~3次饭后温服。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方证]
  1.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21、小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水煎温服,分三次。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 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22、大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水煎温服,分三次。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
  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24、葛根汤
  [组成用法]麻黄10~15g、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药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20g、大枣5~15枚。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方证]
  1.口噤、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25、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用法]麻黄10~15g、附子10~3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方证]
  1.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用法]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枣5~12枚、生姜10g。水煎,分两次温服。如用雨后积水更优。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方证]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27、越婢汤
  [组成用法]麻黄15~30g、石膏S0~200g、生姜10~30g、炙甘草10~15g、大枣5~15枚。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
28、射干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29、厚朴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 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0~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气胀满,臌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30、小柴胡汤
  [组成用法]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31、大柴胡汤
  [组成用法]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发热或寒热往来。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32、四逆散
[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33、柴胡桂枝汤
  [组成用法]柴胡10一15g、桂枝5~10g、芍药5~10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0g、大枣10g、生姜6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34、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用法]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水煎,分3次服。
  [方证]
  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柴胡15~20g、黄芩6~10g、生姜5~10g、人参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黄5~10g、龙骨5~10g、牡蛎5~10g、大枣6枚、铅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铁落代之)。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方证]
  1.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谵语等。
  3.舌质红,苔厚黄腻。
36、小半夏汤
  [组成用法]半夏10~30g、生姜10~30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
  2.胸膈胀满,心以下有振水音。
  3.舌苔白滑或白腻,苔质较厚。
37、大半夏汤
  [组成用法]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方证]
  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38、半夏厚朴汤
  [组成用法]半夏10~20g、厚朴10~15g、茯苓10~30g、生姜10~15g、干苏叶6~15g。水煎,分四次温服,昼三次,夜一次。
  [方证]
  1. 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塞感。
  2.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呕吐恶心,食欲不振。
  3.舌苔多厚腻、白腻、口内粘腻。
39、旋覆代赭汤
  [组成用法]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30g、半夏10~15g、人参10~15g、生姜10~15g、炙甘草6~10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
  1. 噫气频作,或呃逆,或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反胃噎食。
  2.心下痞硬,按之不痛。
4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组成用法]厚朴10~15g、生姜10~25g、半夏10~15g、炙甘草3~6g、人参3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腹胀满,饮食不佳,精神疲惫,肢软无力。
  2.苔薄白,脉缓。
41、栝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用法]栝萎实20~30g、薤白10~1g、半夏10~15g、白酒30~80毫升。水酒合煎,日三服。
  [方证]
  1.胸中痞闷疼痛,呼吸不畅,胸痛彻背,咳嗽痰多,不能平卧。
  2.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
42、麦门冬汤
  [组成用法]麦门冬35~80、半夏10~15g、人参10~15g、炙甘草6~10g、粳米10~15g,大枣4~10枚。上六味,水煎,昼三夜一服。
  [方证]
  1.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不爽。
  2.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热、手足心热。
  3.舌红少苔,脉虚数。
43、猪苓汤
  [组成用法]猪苓10~15g、茯苓10~15g、泽泻10~15g、滑石10~15g、阿胶10~15g。水煎前四味,药成加入阿胶搅动使之融化,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呕而渴,心烦不得眠,口舌皮肤干燥,小便不利,尿色黄赤,淋漓涩痛伴少腹胀满者。
  2,尿频、尿急、尿血或排尿后疼痛而渴欲饮水者。
  3.舌质红苔滑,脉浮。
44、泽泻汤
  [组成用法]泽泻30~50g、白术15~20g、水煎,分二次温服。通常上下午各一剂。
  [方证]
  1.头晕目眩,泛恶作呕,如坐舟车之中,动则加重。
  2.小便不利而身重者。
  3.舌胖大苔白腻,脉沉。
45、枳术汤
  [组成用法]枳实15~60g、白术20~30g。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心下痞坚、小便不利或心下满痛、身重纳减、消瘦者。
  2. 胃脘痞硬,胀满如囊裹水,或如按杯盘,有形可见,且饮食减少;,肌肉瘦消者。
46、白虎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爽甘草6g,粳米15g。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胸中烦热,面红而垢,气粗身重,口鼻气热,尿短赤,不恶寒但恶热,病重时鼻鼾,语言难出,神志昏沉,残项强搐捐.或谵语遗尿等。
  2.舌盾虹,舌面干,苔少残黄爆,或白糙,或干黑有芒刺,脉洪大滑数有力。
47、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50g、知母20g、粳米6g、炙甘草6g、桂枝10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发热,身无寒但热,口渴。
  2.骨节烦疼、恶风、汗出不彻。
  3.舌质暗红,脉浮滑或浮洪。
48、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20g、人参10g。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本方主要用治以烦渴、多饮为特征的疾病。如肺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外感热病伤津的口渴、糖尿病、小儿夏季热(高热、多渴、多尿)、甲亢(尤其是甲状腺危象)、中暑(如日射病)等。
  2.其他如严重饥饿症、痿证、风湿热、产褥热、肿瘤、中风后中枢热等。
49、竹叶石膏汤
  [组成用法]竹叶15g、生石膏30~50g、半夏10g、人参10g、麦冬20g、炙甘草6g、粳米6g。先煎煮他药,再加粳米,待米熟汤成去米,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
  1.身热、多汗、口渴、或咳嗽,痰涎胶着难去,咽喉枯燥不适,或干呕。
  2.精神委靡,消瘦憔悴,少气,心烦。
  3.舌红少苔,舌面干燥无津,脉虚数。
50、栀子豉汤
  [组成用法]栀子10~15g、香豉10~15g。水煎煮,分三次服。
  [方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难以名状;或胸中窒,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舌苔黄腻。
51、茵陈蒿汤
  [组成用法]茵陈10~80g、栀子10~15g、大黄6~10g。先煮茵陈,再下余二味,煮成后分三次服。
  [方证]
  1.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
  2.口渴,小便不利,色黄而短少。
  3.舌苔黄腻,脉滑数。
52、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g、黄连6g、黄芩6g。水煎煮,顿服。
  [方证]
  1.烦躁不安,面部潮红或为大黄体质。
  2.心下痞,便秘。
  3.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腻或干燥(黄连舌)。
  4.脉实有力,或数,或滑。
  5.吐血,衄血或出血倾向。
53、半夏泻心汤
  [组成用法]半夏10~15g、黄连3~5g、黄芩5~10g、干姜5~10g、甘草5~10g,人参5~10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
  1.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肠鸣等胃肠道症状。
  2.烦躁、内热感、多梦、失眠。
  3.舌苔薄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
54、小陷胸汤
  [组成用法]黄连3~6g、全栝楼12~20g、制半夏6~10g。先煎栝萎,再入后二味,煎成分三次温服。
  [方证]
  1,上腹部、胸胁部痞胀,按之疼痛。
  2.心烦、失眠或咳嗽,痰黄粘腻或便秘。
  3.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55、葛根芩连汤
  [组成用法]葛根30g、炙甘草6g、黄芩9g、黄连9g。先煮葛根,再加诸药,煮成分两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或胸中烦热,或午后高热,头痛酸楚,身重疲乏,口干苦,心烦,心悸,或项背拘急,或胸闷喘促,出汗。
  2,腹痛,下利,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或肛门灼热,上脘痞痛。
  3.舌边尖偏红,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而腻,脉滑数。
56、黄连阿胶汤
  [组成用法]黄连12g、黄芩6g、芍药6g、阿胶10g、鸡蛋黄2枚。先煎前三味,药成烊化阿胶,稍冷后,再搅入鸡蛋黄,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
  1,心中灼热而烦,不得安卧,失眠,神情急躁,易怒等。
  2.诸出血证或出血倾向。
  3.面色苍白,口舌糜烂;精神委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头昏耳鸣,小便短黄。
  4.心下痞,腹痛,或久痢,下脓血。
  5.舌质红或深红,苔黄薄或花剥、起裂甚或状若杨梅,脉细数,无力。
57、黄芩汤
[组成用法]黄芩10~20g、炙甘草6~12g、芍药6~12g、大枣12枚。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腹痛下利,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及身热,口苦。
  2.舌红苔黄,脉弦。
58、白头翁汤
  [组成用法]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g。水煎,分两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口渴、下利、里急后重、便脓血。
  2.或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3.舌红苔黄,脉数。
59、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30g、黄连6~15g。用开水浸泡5分钟,然后取汁,分1~5次温服。
  [方证]
  1.上部出血,量多色鲜红。
  2.心烦不眠、狂躁目赤、心下痞而按之濡软者。
  3.舌红赤,甚或起刺,苔黄腻,寸脉浮者。
60、大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0~30g、枳实12~25g、厚朴13~30g、芒硝12~30g。先煎厚朴、枳实,熬好前放大黄同煎5~10分钟,再把芒硝加入溶化即可,服至大便稀多为度。不下,续服取下。
  [方证]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戢然汗出者。
  2.舌红苔干焦黄,脉实有力而不大便、腹满者。
  3.脉弱,烦躁心下硬,不大便,发热或日晡热、发狂、谵语者。
  4.脉浮弦紧而剧烈腹痛、腹胀、腹皮热、坚满拒按,便秘、清水便或粘液脓血便者;
61、小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厚朴10~30g、枳实10~20g。水煎,分两次温服。 以下为度,不下续服。
  [方证]
  1. 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溏)、小便数、谵语、潮热或无潮热者。
  2.大承气汤证燥屎不甚坚硬,微烦而稍缓者。
  3.脐腹胀满,按之有弹力,舌苔厚腻,脉滑实的呃逆或便秘患者。
62、调胃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水煮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温服。
  [方证]
  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谵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溏者。
63、大陷胸汤
  [组成用法]大黄10~20g、芒硝12~15g、甘遂1~3g(为末)。先煎大黄,加芒硝,煮沸,入甘遂末搅匀,分2~3次温服,以利为度。
  [方证]
  1.心胸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2.胸腹积水,痛不可近,口干舌燥,脉沉紧有力,日晡发潮热者。
64、麻子仁丸
  [组成用法]大黄10~20g、枳实10~15g、厚朴10~20g、火麻仁10~30g、白;10~20g、杏仁10~20g。上六味,如法蜜丸,或斟酌剂量为汤亦可。
  [方证]
  1.小便数、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2.心下痞、腹挛痛、大便干涩、外观壮实、肌肉坚紧者。
65、大黄硝石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黄柏12~15g、芒硝12~15g、栀子10~15g。先煎煮三味,药成后入芒硝,顿服,以下为度。
  [方证]
  1. 身热发黄、小便涩赤、大便难、心胸结痛、懊依而口燥、苔黄、脉滑实者。
  2.黄疸腹满或痛,便干溲赤,舌红鼻燥,脉沉滑数,潮热或谵语者。
66、桂枝茯苓丸
[组成用法]桂枝6~10g、茯苓10~15g、丹皮6~10g、芍药10~15g、桃仁6~10g。将五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6g,每日两次,饭前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方证]
  1.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有包块。
  2.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
  3.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脉涩。
67、桃核承气汤
  [组成用法]桂枝6~10g、桃仁10~25g、大黄10~15g、甘草3~6g、芒硝6~10g。将除芒硝以外的四味药水煎两次取汁,混匀后分两份,每日服两次,服时将一半量芒硝放入药汁内,放火上稍沸腾,溶化后空腹服用,以泻下为度。
  [方证]
  1.大黄证。
  2.少腹部固定性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出血紫黑,易凝固结块。
  4.精神亢奋不安,如狂。
  5.面红、唇暗红、舌质暗红或紫,舌面干燥,脉沉涩。
68、抵当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桃仁10~20g、水蛭6~12g、虻虫6~12g。四味药水煎后,温服,以泻下为度。
  [方证]
  1.精神异常,狂躁不安。
  2.下腹部急满硬痛,按之腹中有硬块。
  3.大便秘结或下黑便,或身有黄疸,月经不调。
  4.舌质紫绛,脉沉结或沉涩。
69、下瘀血汤
  [组成用法]大黄6~15g、桃仁6~10g、廑虫6~10g。丸剂: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15g,日服一次,黄酒送服。汤剂:黄酒煎服,不能饮酒者,水煎服。每日一次。
  [方证]
  1.少腹疼痛,腹中结块,按之有抵抗感而痛。
  2.腹胀腹满,大便干结。
  3.产后恶露不下或极少,少腹刺痛拒按,烦闷气粗。
  4.舌质暗有瘀点,脉沉结或沉涩。
70、大黄牡丹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丹皮10~15g、桃仁10~12g、芒硝6~10g、冬瓜子20~30g。四味药水煎后,取汁,放入芒硝,沸腾融尽芒硝,一次服下。
  [方证]
  1.下腹肿痞疼痛,按之更甚。
  2.便秘,烦躁,身热有汗。
  3.舌质红而坚老,苔黄、脉紧、滑或迟。
71、大黄甘遂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0g、甘遂6~10g、阿胶6~12g。先煎两味,阿胶另烊兑入,一次温服。
  [方证]
  1.少腹满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2.下肢浮肿或手足心热,口不渴。
  3.舌质暗红,苔黄或白,脉沉滑有力小便微难。
72、理中丸(汤)
  [组成用法]人参6~12g、于姜6~12g、炙甘草6~12g、白术6~12g。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l丸。汤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
  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委靡、口不干渴或旧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7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10g、白术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证]
  1.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
  3.腹泻或便溏。
  4.舌质淡或淡红,苔多白腻,或白滑,或根部厚腻。
74、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
  [组成用法]茯苓10~20g、炙甘草3~6g、干姜6~12g、细辛3~9g、五味子6~10g。水煎取,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咯吐清稀泡沫痰。
  2.舌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75、桂枝人参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炙甘草6~10g、白术l0~15g、人参10~15g、干姜6~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或心腹疼、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
76、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用法]干姜14g、人参14g、半夏28g
  [方证]呕吐不止,或恶心欲呕,吐物不臭或呈清水样,心下痞硬,纳呆,舌淡苔白滑。
  [现代应用]
  妊娠恶阻、慢性胃炎、梅尼埃综合征、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以呕吐或恶心欲呕为主诉且病程较久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77、四逆汤
  [组成用法]制附子20~100g(生者5~10g)、干姜15~50g、炙甘草20~4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顿服或分两次温服。 以肢温厥回为度。慢性病也可煎三次,分3~5次温服。
  [方证]
  1.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委靡,二便清利,脉微欲绝属里虚寒甚者。
  2.汗、吐、下不当伤津损阳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华、舌淡暗、苔白腻、黑润或白滑而脉象呈沉、细、微、软等无神,或寸部空浮无力等症者。
78、真武汤
  [组成用法]茯苓30~50g、白术25~35g、芍药30~60g、生姜30~50g、炮附子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头晕目眩,心悸,震颤,畏寒、浮肿或疼痛、麻痹,舌淡胖,苔白润,脉沉伏或微细无力者。
  2.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喜暖恶寒、下肢冷痛、下利或咳或呕吐,脉沉者。
  3.肢体痛痹失仁或痿跛不用而舌淡、苔白或苔黑而润、脉细小、精神倦怠者。
79、附子汤
  [组成用法]制附子30~50g、茯苓30~50g、白术40~60g、芍药30~50g、人参15~20g。用水1000ml先煎附子至600ml,再入余药同煎至200ml,分l~2次温服。
  [方证]
  1.后背恶寒、肢体拘急、关节冷痛或头晕、小便不利而脉沉者。
  2.各种痛证见手足冷(下肢更明显)、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悸动而脉沉细无力者。
  3.妊娠胎胀,少腹如扇,发热而精神委靡,腹痛恶寒者。
80、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成用法]薏苡仁30~100g、附子10~15g、败酱草30~60g(鲜者连根用100g)。水煎,分1~2次服。
  [方证]皮肤粗糙起屑,右下腹拘急,按之虚软无力。
81、大黄附子汤
  [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82、甘草附子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制附子10~50g,白术15~30g、桂枝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剧烈的关节疼痛,功能受限,伴全身汗出恶风及小便不利。
  2.舌淡苔白润,脉沉或浮细涩者。
83、桂枝附子汤
  [组成用法]桂枝20~4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转动痛剧、心烦、脉沉细或寸浮虚者。
  2.知觉障碍、肌肉拘挛、疼痛、上冲、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涩数者。
84、白术附子汤
  [组成用法]白术40~6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身体疼痛、肢节不利、纳少、身重、便秘、尿量少、脉浮涩数。
  2.用于甘草附子汤证而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3.桂枝附子汤证而无气上冲,见小便不利、大便偏干者。
85、当归芍药散
  [组成用法]当归10~20g、芍药10~30g、川芎6~15g、茯苓10~30g、泽泻10~30g、白术10~30g。上6味,共研细末为散,每服6g,酒和,日三次。或以水煎煮,日服三次。
  [方证]
  1.妊娠腹中急痛,或绵绵作痛。
  2.头重,眩晕,心悸,小便不利,头面及足跗浮肿。3.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细缓或有弦滑之象。
86、当归四逆汤
  [组成用法]当归10~20g、桂枝10~20g、白芍10~30g、细辛3~10g、炙甘草6~10g、通草3~6g、红枣10~30g。上七味,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2.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3.脉细,舌淡苔白。
87、当归贝母苦参丸
  [组成用法]当归10~30g、贝母10~30g、苦参10~30g。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3丸,加至10丸。亦可作汤,入蜂蜜30g冲服。
  [方证]
  1.小便淋漓不尽,溲时涩痛,尿色黄赤,大便干燥。

  2.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88、肾气丸
  [组成用法]干地黄15~50g、山药10~30g、山茱萸6~20g、泽泻10~30g、牡丹皮6~15g、茯苓10~30g、桂枝6~12g、附子6~12g。将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g,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方证]
  1.浮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多尿。
  2.腰腹疼痛,小腰或拘急疼痛,或麻木,或软弱无力。
  3.痰液、唾液、白带等量多且清稀如水。
  4.严重的疲劳倦怠感,肌肤虚浮,或有水肿,手足常怕冷畏寒,时常出现烦热感。
89、复脉汤(炙甘草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5~30S、桂枝10—20 s、生姜10~20g、大枣20~30枚、人参10~15g、生地黄60~120g、麦冬15~20g、麻仁15~30g、阿胶10~15g。(黄酒或米酒和水各半,先煎八味,去滓,阿胶另烊后兑入药汁调匀,温服,每日三次。不宜饮酒者,水煎亦可)。
  [方证]
  1.脉虚无力、三五不调。
  2.消瘦、面色憔悴、舌苔薄或无苔。
  3.倦怠、动悸、虚烦、头昏、多梦或失眠、便秘。
90、胶艾汤
  [组成用法]川芎6~10g、当归10~15g、芍药10~20g、阿胶10~15g、干地黄15~50g、艾叶6~10g、甘草3~6g。水煎,阿胶另烊后兑入,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
  1.出血不止或反复发作。
  2.腹中痛,按之软弱无力。
91、三物黄芩汤
  [组成用法]黄芩15~50g、生地黄30~100g、苦参15~30g。三味药同时水煎煮2~3次,取汁混合,分2~3次服用。
  [方证]
  1.心烦失眠,手足烦热,甚则灼热疼痛、肤色红。
  2.唇舌干燥,口渴欲饮。
  3.舌质红而少津。
92、黄土汤
  [组成用法]灶心土12~60S、干地黄15~60g、阿胶10~20g、黄芩10~20g、制附子6~15g、白术10~20g、甘草3~10g。阿胶烊化后,兑入煎成的药汁中,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
  1.出血而精神不振,手足烦热。
  2.腹痛、下利、或微有浮肿。
  3,脉沉细、迟或紧。
93、酸枣仁汤
  [组成用法]酸枣仁10~30g、甘草3~6g、知母6~12g、茯苓10~20g、川芎6~12g。将酸枣仁捣为粗末先煎15分钟左右,再放诸药,水煎两次后混合,分成两份,早晚温服。
  [方证]
  1.睡眠障碍,或失眠,或多梦噩梦惊醒,或睡眠浅而易醒。
  2.性情急躁,易心烦、心悸,容易紧张、兴奋。
  3.头痛、头晕,或胸腹痛,肢体疼痛。
  4.脉弦细。
94、木防己汤
  [组成用法]木防己10~15g、石膏30~50g、桂枝6~10g、人参10~15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颜面黧黑、或紫暗、或两颧暗红。
  2.喘息、动悸,呼吸急促,心下痞坚,气短乏力或口舌干燥,多饮,腹满,甚则面目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3.舌质红,苔少乏津,脉沉紧。
95、吴茱萸汤
[组成用法]吴茱萸10~15g、人参10~15g、生姜20~30g、大枣12~20枚。水煎取汁,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干呕或呕吐涎沫。
  2.头痛,或痛连及肩颈。
  3.手足冷、烦躁而坐卧不安。
  4.心下痞硬且满,按之痛或不适感。
96、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用法]桂枝10~20g、芍药10~20g、甘草3~6g、麻黄6~15g、生姜10~20g、白术10~20g、知母10~20g、防风10~20g、附子10~2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剧烈的关节痛、伴关节肿。
  2.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
  3.身体消瘦,面色暗黄或有浮肿,脚浮肿。
97、续命汤
  [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20g、桂枝10~30g、甘草5~15g、石膏40~200g、人参10~30g、当归10~30g、干姜10~20g、川芎10~20g。水煎分二次温服,待微汗出为度。不汗,盖被助汗。若不汗,更服。总以汗出为度,但不可见风。
  [方证]
  1.大青龙汤证咳而多涎唾,或心下痞虚,或头痛、腹痛者。
  2.体格黑胖病人,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但伏不得卧,口干烦渴者。
  3.肢体不遂、言语涩滞、茫然不知痛痒或身拘急不能转侧,属表邪兼内虚者。
98、大黄廑虫丸
  [组成用法]制大黄8g、黄芩6g、甘草6~10g、桃仁10g、杏仁10g、芍药12g、生地30g、干漆3g、虻虫10g、蛴螬10g、廑虫6g、水蛭10g。上药研成细末,炼蜜成丸。每次3~6g,温水或黄酒送下,每日二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可参照以上量或原方比例。
  [方证]
  1.少腹部疼痛或有硬块、腹有胀满感、饮食减少。
  2.形体消瘦、面色暗晦、肌肤干燥如鳞甲、两目黯黑。
  3.舌质暗紫、或舌见瘀斑,脉沉细涩。
99、乌梅丸
  [组成用法]乌梅10~20g、细辛3~6g、干姜6~10g、黄连6~10g、当归10~15g、附子10g、川椒6~10g、桂枝10~15g、人参10~15g、黄柏6~10g。水煎服,每日二次。作九剂时可按古法制丸,或用现代方法炼蜜为丸。成人每次服20g左右,儿童酌减。
  [方证]
  1.手足厥冷、心中烦狂。
  2.呕吐、腹中痛。
  3.腹泻、大便稀溏或泻下粘液。
  4.口苦、目赤、小便黄。
100、温经汤
  [组成用法]吴茱萸6~10g、当归10~12g、芍药10~12g、川芎6~10g、麦门冬15~20g、半夏10~15g、人参10~15g、阿胶10~15g、桂枝10~12g、丹皮10~12g、生姜6~10g、甘草3~6g。水煎二次,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
  1.月经不调、血色暗淡或有血块。
  2.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
  3.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
  4.口唇干燥,舌质暗淡,脉涩。
  请看100首经方:
  001、甘草汤
  002、桔梗汤
  003、芍药甘草汤
  004、桂枝甘草汤
  005、甘草干姜汤
  006、大黄甘草汤
  007、甘草麻黄汤
  008、半夏散及汤
  009、甘麦大枣汤
  010、桂枝汤
  011、小建中汤
  0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01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01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015、茯苓桂桂五味甘草汤
  016、五苓散
  017、防己黄芪汤
  018、黄芪桂枝五物汤
  019、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
  020、麻黄汤
  021、小青龙汤
  022、大青龙汤
  0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024、葛根汤
  025、麻黄附子细辛汤
  0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027、越婢汤
  028、射干麻黄汤
  029、厚朴麻黄汤
  030、小柴胡汤
  031、大柴胡汤
  032、四逆散
  033、柴胡桂枝汤
  034、柴胡桂枝干姜汤
  0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036、小半夏汤
  037、大半夏汤
  038、半夏厚朴汤
  039、旋覆代赭汤
  04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041、栝蒌薤白半夏汤
  042、麦门冬汤
  043、猪苓汤
  044、泽泻汤
  045、枳术汤
  046、白虎汤
  047、白虎加桂枝汤
  048、白虎加人参汤
  049、竹叶石膏汤
  050、栀子豉汤
  051、茵陈蒿汤
  052、泻心汤
  053、半夏泻心汤
  054、小陷胸汤
  055、葛根芩连汤
  056、黄连阿胶汤
  057、黄芩汤
  058、白头翁汤
  059、大黄黄连泻心汤
  060、大承气汤
  061、小承气汤
  062、调胃承气汤
  063、大陷胸汤
  064、麻子仁丸
  065、大黄硝石汤
  066、桂枝茯苓丸
  067、桃核承气汤
  068、抵当汤
  069、下瘀血汤
  070、大黄牡丹汤
  071、大黄甘遂汤
  072、理中丸(汤)
  07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074、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
  075、桂枝人参汤
  076、干姜人参半夏丸
  077、四逆汤
  078、真武汤
  079、附子汤
  081、薏苡附子败酱散
  081、大黄附子汤
  082、甘草附子汤
  083、桂枝附子汤
  084、白术附子汤
  085、当归芍药散
  086、当归四逆汤
  087、当归贝母苦参丸
  088、肾气丸
  089、复脉汤(炙甘草汤)
  090、胶艾汤
  091、三物黄芩汤
  092、黄土汤
  093、酸枣仁汤
  094、木防己汤
  095、吴茱萸汤
  096、桂枝芍药知母汤
  097、续命汤
  098、大黄廑虫丸
  099、乌梅丸
  100、温经汤

经方使用手册学习笔记(1)(附加减法)

半夏厚朴汤方证

(1)半夏证

*营养状况好

*眼睛大而明亮,圆眼睛 双眼皮,有光彩

*其人皮肤滋润、油腻;面色黄暗无光泽

*面有浮肿貌

*形体中等,肥胖者多

*主诉多而怪异,表情丰富,眉飞色舞

*容易情绪化

*多疑多虑,反复询问

*易精神紧张,眼神飘忽不定

*情感丰富,起伏大

*易受惊吓、易有恐惧感

*易患白大衣高血压

*恐高 晕车

*易有恶心感、咽喉异物感或粘痰

*刷牙看见秽物时或精神压抑时容易出现恶心

*易头痛 头晕 失眠 多梦,尤其多噩梦(注意!半夏证)

*容易心悸

*肢体易麻木 疼痛

*脉搏正常或滑利灵动

*舌正常,或舌苔偏厚 或干腻 或滑苔粘腻 或边有痰线 或舌边齿痕

*生理-心理皆敏感,症状易反复、情绪易波动。

(2)厚朴证:

*舌苔厚腻

*胸闷 腹胀。?

加减法:

(1)痰多、呕甚、惊恐、焦虑、失眠严重:重用半夏

(2)眩晕、心悸 水舌、水肿、小便不利 胃内振水音: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3)胸闷、腹胀,舌苔厚腻:重用厚朴

(4)胸闷、腹胀、手脚冰凉、便秘 脉弦长有力:合四逆散

(5)眩晕、心悸、失眠:合温胆汤

(6)焦虑失眠:合酸枣仁汤

(7)腹痛 腹泻:合黄芩汤

(8)心烦 焦虑 失眠 腹中胀满:合栀子厚朴汤。

2半夏泻心汤方证

(1)黄连 黄芩证:(烦 痞)

*唇红、舌红、咽红、眼红

*心烦失眠

*舌苔黄腻

*心下痞闷不适

*HP感染

*肛门灼热、大便粘臭、排便不爽

(2)半夏证(呕症候群)

*胃胀 嗳气 早饱 返流

*舌苔厚

(3)干姜证(利)

*脐下松软、皮温低

*舌面水滑

*大便稀溏

*胃脘喜暖喜按,不能食冷食或寒凉药物

(4)人参、大枣、甘草证:

*其人瘦弱。

加减法:

(1)上消化道出血、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不畅:加制大黄

(2)腹胀气多,叩之如鼓:加厚朴(增加胃-肠动力)

(3)舌不红、面黄、消瘦:加肉桂

(4)咽痛充血、胸闷、身躁热:加连翘、栀子。

3白虎汤方证

(1)石膏证

*其人消瘦、肤白细腻、湿润多汗

*严重口渴 喜冷饮 喜大饮

*大便干结如栗。

加减法:

(1)消瘦、口渴、舟状腹: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2)关节疼痛 气上冲: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3)关节疼痛 口中粘、苔厚腻:加苍术(苍术白虎汤)

(4)高热不退、发斑、吐血、衄血、谵语躁扰:加水牛角、玄参(化斑汤)

(5)甲亢:合小柴胡汤(小柴胡汤 白虎汤)。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1)柴胡证

*其人中等或偏瘦

*营养状况中等

*面色黄白、抑郁神情

*表情淡漠、疲倦貌

*主诉以自觉症状多,但体检无明显器质性改变

*睡眠障碍、噩梦、易惊,常有不安感

*食欲不振、性欲不振

*疲劳疲劳

*怕风怕冷

*大便或秘或泻 或关节疼痛

*脉弦

*身长、脸长、眼长、脉长、手长、脚长 表情郁闷

*胸胁苦满、两胁下按之有抵抗感

*其人心理-生理皆敏感,症状易反复、情绪易波动

(2)龙牡证

*心动悸

*脐动悸

*易惊易恐。?

加减法:

(1)其人如狂、少腹疼痛、大便秘结:合桃核承气汤

(2)脑梗死:合桂枝茯苓丸

(3)心烦失眠、舌体紫暗、面色暗红:合桂枝茯苓丸

(4)失眠 头痛 恍惚 舌淡红:合酸枣仁汤

(5)高血压 烦躁 心下痞(黄连证):合三黄泻心汤

(6)焦虑不安 胸闷 腹胀:合栀子厚朴汤。

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见于过度疲劳、大量出汗、饮食无规律的人)

(1)柴胡证:

*疾病迁延不愈

*食欲不振

*疲劳疲劳

*面色黄白

*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

*怕风怕冷

*情志郁闷、抑郁

*颈肩酸痛

*胸胁按之不适

*中青年女性多见

(2)黄芩证:

*焦虑 失眠

*心烦 口苦

(3)桂枝 甘草 牡蛎证:

*易惊悸

*头面颈部易汗出或盗汗(气上冲,但头汗出)

*脐动悸

*心动悸

(4)天花粉证:

*口干渴

*大便干

*舌光红无苔

(5)干姜证:

*腹泻,大便不成形

*胃中振水音

*舌面水润

*脉搏无力。

加减法:

(1)腹中疼痛 面黄 眩晕:合当归芍药散

(2)口渴(水少) 浮肿(水多):合五苓散

(3)腹胀腹痛:合四逆散。

6大柴胡汤方证

(1)大黄人底板:

其人壮实(基本条件),中老年人多见

(上)胸闷 气短

(中)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加重,按压后轻则有抵抗感 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伴嗳气、恶心、呕吐、返流,舌苔厚腻

(下)大便秘结

(2)其人易患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大柴胡汤 半夏厚朴汤)。

加减法:

(1)心中烦 心下痞(黄连证):合三黄泻心汤

(2)面红赤、舌紫暗 少腹压痛 小腿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3)焦虑 腹满胀气:合栀子厚朴汤

(4)咽喉异物感:合半夏厚朴汤

(5)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合黄连解毒汤

(6)急性感染:合黄连解毒汤(中药抗菌素)

(7)哮喘见痰稠难咯:合排脓(痰)散

(8)胸痛、痰黄、便秘:合小陷胸汤。

注意:体质虚弱的人、消瘦的人、贫血的人忌用!

7大承气汤方证(抓住臭秽的矢气臭秽的便)

(1)大黄证:

*高热持续不退或如潮水时起时落

*昏睡 昏迷,说胡话 或烦躁不安,病势危重

*舌苔黄厚干燥 或焦黑如锅巴状,中间有裂纹

 舌红,舌面可见充血的舌乳头(大黄舌)

*脉沉实有力 或滑数 或脉数而软

*体征:腹部隆起而充实,按压后有明显的抵抗感及肌卫现象

 症状:腹胀腹痛,减不足言

*大便秘结,数日不解,矢气极臭或泻下物为臭秽稀水或臭秽粘液便。

加减法:

(1)痞满燥实之轻症者:去芒硝,厚朴 枳实减量(小承气汤)

(2)热病神昏:合黄连解毒汤

(3)热毒发斑出血:合白虎汤

(4)胎死腹中:合桂枝茯苓丸。

8大黄附子汤方证

(1)大黄证:

*其人壮实

*大便秘结

*舌苔厚

(2)细辛证:

*剧痛难忍

*舌面水滑

(3)附子证:

*精神萎靡

*面色灰暗

*畏寒肢冷

*舌暗。

加减法:

(1)体格壮实 精神萎靡、面色黄暗、皮肤干燥粗糙、肌肉酸痛、反应迟钝(麻黄证):合葛根汤;

(2)汗出而肿、手足麻木(黄芪证):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3)面红赤、舌紫暗 腰背疼痛 下肢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4)胆囊炎 胆石症引起的胆绞痛急性发作伴发热:合大柴胡汤。

9大黄蛰虫丸方证

(1)地黄证 甘草证:

*其人羸瘦。

(2)诸活血药药证:

*面色晦暗;

*两目青暗色;

*皮肤干燥如鱼鳞;

*舌体紫暗;

*少腹疼痛、腹满、腹胀,按之有硬块(盆腔瘀血 内有肿块)。

10大青龙汤方证

(1)麻黄证:

*体格强健的中青年人

*肌肉发达

*面部轻度浮肿貌

*恶寒发热 无汗身痛

*脉浮紧有力(提示心肺功能好)。

(2)石膏证:

*高热 烦躁。

加减法:

(1)咽喉充血疼痛:加连翘

(2)腹胀 便秘:加大黄。

11当归芍药散方证(黄脸婆)

(1)当归证(血虚、血瘀):

*中年女性

*面色萎黄

*黄褐斑、皮肤干燥少光泽

*月经量少、闭经

*常腹中疼痛

*痛经

(2)芍药证:

*大便干结如栗

*下肢无力、抽筋、麻木(芍药腿)

(3)白术证(水证):

*浮肿貌

*眼袋大

*面肌松弛

*腹部柔软(注意!)

*大便不成形

*腰腹部松软 重坠,有大量赘肉

*浮肿 头痛 头晕 心悸 肌肉痉挛跳动 水舌

*口渴 小便不利。

加减法:

(1)舌体紫暗 少腹充实疼痛 下肢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2)口渴(水少) 浮肿 小便不利(水多):合五苓散

(3)腹中痛、四肢冷、脉搏弦:合四逆散

(4)颈项疼痛、容易疲倦、月经后错未至:合葛根汤

(5)水肿 附子证:合真武汤

(6)自身免疫性疾病、久久难愈伴抑郁:合小柴胡汤(柴归汤)

(7)伴严重恶寒感、极度疲倦感,脉沉: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8)伴多汗:合桂枝加附子汤

(9)伴关节疼痛:合桂枝加附子汤。

12当归四逆汤方证:

(1)大枣 甘草证:

*其人瘦弱;

(2)细辛证:

*神情萎靡 懒于言语

*手脚冰凉,指尖尤甚,伴麻木、冷痛、青紫,覆被加热也不易转温,夏天亦阴冷异常

*甲色、唇色、面色苍白

*局部冷痛:如头冷痛、少腹冷痛

*女子多有腹冷痛经。

加减法:

(1)头痛 恶心 呕吐 水舌:合吴茱萸汤

(2)女性皮肤枯黄、唇干而瘪、形体枯瘦、脱发、贫血 性欲低下 闭经、不孕:合温经汤。

13苓桂枣甘汤方证:

(1)大枣 甘草证:

*其人瘦弱;

(2)桂枝证:

*气上冲:心悸动、脐悸动、头晕动

*桂枝脉:脉虚缓

(3)茯苓证(水证):

*水舌(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面水滑)

*胃中振水音

*下肢水肿

*小便不利。

加减法:

(1)呕吐清水、腹中有水声:加白术(合苓桂术甘汤)

(2)咳逆上气、头昏眼花:加五味子(合苓桂味甘汤)。

14苓桂术甘汤方证

(1)甘草证:

*其人消瘦;

(2)桂枝证:

*桂枝脉:脉沉缓;

*气上冲:胸闷气短、心悸动、易眩晕

(3)白术证 茯苓证(水证):

*面色黄浮、轻度浮肿貌

*眼袋明显(局部蓄水)

*水舌

*易腹泻

*易吐水

*胃内振水音

*口渴但不能多饮水或不欲多饮水

*小便少。

加减法:

(1)消瘦明显:加大枣

(2)咳逆上气、头昏眼花、呼吸困难、动则气喘:加五味子。

15苓桂味甘汤方证

(1)甘草证:

*其人消瘦;

(2)桂枝证:

*气上冲:咳逆喘息;

(3)五味子证:

*乏力 多汗 气短少

*咳喘、头昏、心悸、眼前发黑(虚喘、虚冒);

(4)茯苓证(水证):

*面部水肿

*眼袋大(局部蓄水)

*水舌

*下肢水肿。?

加减法:

(1)羸瘦之人 严重的咳逆上气、心悸、头昏、多汗、脉虚数: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生脉饮 山萸肉。

16防风通圣散方证

(1)麻黄证:

*面色黄暗 暗黑

*较少出汗

*皮糙肉厚

*皮肤易过敏

*皮肤干燥 粗糙

*体格胖壮;

(2)大黄证:

*形体肥胖壮实、精力旺盛

*面色暗红、有油光

*眼结膜易充血

*眉毛 头发 体毛浓密

*食欲旺 食量大 嗜肉食

*性格开朗 偏急躁,胆量大

*腹部充实有力

*大便干结

*皮肤易生疖肿 痤疮 毛囊炎

*唇肌厚实发达、色红赤(中土敦厚,故食欲旺 食量大)

*舌红 舌体厚实有力

*脉实有力

*头昏 胸闷

*口苦 舌干

*易发红疹

*涕唾粘稠

*小便黄短。

疾病谱:

(1)青少年:单纯性肥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

(2)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便秘。

(3)女性:月经量少、月经后延、闭经、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

17防己黄芪汤方证

(1)防己证:

*下肢水肿

*膝关节疼痛;

(2)黄芪证:

*其人肥胖、肉松如棉

*肤色黄暗或黄白

*易疲劳 易浮肿

*易出汗,皮肤常湿润

*腹大松软如棉

*食欲旺盛

*中老年女性多见。

加减法:

(1)喘憋:加麻黄

(2)腹痛:加白芍

(3)下肢疼痛、浮肿明显:加怀牛膝

(4)血脂高:加泽泻

(5)头晕 头痛 腰腿无力:加葛根

(6)胸痛、心绞痛:加川芎 丹参

(7)易感冒、鼻塞、打喷嚏:合玉屏风

(8)下肢肿甚 精神萎靡(附子证):合真武汤。

18附子泻心汤方证

(1)三黄证:

*上腹部不适(胃炎)

*烦躁不安

*心烦失眠

*头面部易出汗

*高血压

*舌苔干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口腔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急慢性痢疾

*吐血

*鼻衄

*中风;

(2)附子证:

*精神萎靡 嗜睡

*畏寒肢冷 手脚冰凉

*脉沉

*面色黄暗

*其人多胖

*中老年人。

加减法:

(1)舌体胖大、大便稀溏:合甘草干姜汤

(2)便秘:加重大黄量

(3)躁动不安、出冷汗(失血性休克前期表现):加肉桂。

19桂枝汤方证

(1)桂枝证:

*其人消瘦 肌肉不发达

*皮肤湿润 细腻 少光泽

*腹壁菲薄、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腹直肌紧张

*桂枝舌:舌质淡红或淡暗,舌体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

*桂枝脉:脉浮高虚缓

*易出冷汗,汗后不舒服

*气上冲:易悸动(心悸动、脐悸动)、头昏、晕厥

*体力低下,容易疲劳,耐力差

*容易失眠、多梦(加龙骨 牡蛎)

*不耐寒冷、不耐疼痛

*其人易患心功能不全、低血压、周围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不良;

(2)芍药证:

*阵发性、痉挛性腹痛

*大便干结如栗;

(3)大枣 甘草证:

*其人瘦弱。

加减法:

(1)胸闷 腹胀 痰多 咳喘:加厚朴、炒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腹痛 便秘:加大黄(桂枝加大黄汤,一方面用桂枝汤,对体;一方面用大黄,对症;用于外有太阳中风证、里有阳明腑实证的表虚里实状态者)

(3)自汗 盗汗 黄汗 浮肿 小便不利:加黄芪

(4)汗多 心悸 头昏 食欲不振 舟状腹:加人参

(5)项背拘急 自下利: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汤)

(6)胸腹部搏动感(如房颤)、上冲感、惊恐感、不安感、失眠、眠浅、自汗、盗汗:加龙牡(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注意:营养过剩的肥满之人(大黄人)、恶寒发热无汗的麻黄人、大热 大烦 大渴 大饮 舌红 苔干的石膏人、脉搏滑数 舌苔黄腻的黄连人、吐血 衄血的三黄泻心汤人,忌用本方!

桂枝汤人关键词:

(1)桂枝证(气上冲):心动悸、自汗出

(2)芍药证:腹时痛、大便干

(3)大枣 甘草证:人瘦弱、脉无力。

20桂枝加附子汤方证

(1)桂枝汤证:见上

(2)附子证:出汗更多、畏寒怕冷、身体疼痛、脉沉弱。

加减法:

(1)心悸 汗多:加龙骨 牡蛎

(2)更年期:加仙灵脾、巴戟天

(3)关节冷痛严重(细辛证):合当归四逆汤(着重加入细辛、当归)

(4)心肌梗死:针对剧烈胸痛,加葛根 川芎;针对心源性休克、汗出欲脱,加人参(内含参附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