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酱肉香

 吴越尽说 2020-01-19
家乡酱肉香


作者:王杏凤

“姑苏城外酱肉香”。我的家乡就在苏州城外,城西南的农村,酱肉是家乡的风味,从外表看,除了“一身”酱色和其他地方的酱肉没有两样,但滋味特别。


“大雪”一过,家家户户都会像风吹一样整齐,齐刷刷买来鲜肉切成条状,先用粗盐腌制,再用酱油泡制而成。在过去,买肉腌制只在城镇市民,乡下人则家家养猪,过年前从自家猪圈拉出一头宰杀便可。人口少的卖掉一半留一半,人口多的,杀了猪一般不会出售,全部做成酱肉。杀年猪的人家通常会把那些猪肺、猪肝、猪血等称作“猪杂”的内脏分送给左邻右舍。所以,在我的印象中记得很深的是,一到年前,村子里几乎天天都能听见猪在拼命嘶叫,只要有人家杀猪,自家餐桌上必会多出几盘荤菜,咸菜炒猪血,辣椒炒猪肝等。最主要是过年前浓郁的喜庆气氛在村子里弥漫开。


现今的家乡,村里已无养猪人家,但是,酱肉是当地春节必备的头道年货,没有酱肉就不称为过年。过年不吃酱肉,无论过去或是现在,对于家乡人而言这个年就等于没有过。


酱肉制作很简单,只用粗盐腌制和酱油泡,不像其他地区制作酱肉会配以花椒等其他香料作辅。因为简单,做出的酱肉口味更自然,更纯正。


准备好一个稍大点的缸,用粗盐在鲜肉外表使劲搓揉均匀后放进缸里,大约一周,“出水”后的肉变得更加紧致,捞出洗净待沥干后再用酱油浸泡一周左右就可起缸晾晒了。每年冬至前后如果你去我家乡任一个村落随便走走,家家屋檐下都会挂满酱肉,也有酱蹄、酱鸡、酱鸭等。西风萧萧酱肉飘香,成了家乡年前的“气候”,是年前家乡独有的一道景致!


我离开家乡几十年,仍然每年坚持腌制酱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习俗成习惯。跟着节气的脚步,更深层次地探寻到了生活中无尽的兴趣。


平时吃肉虽然不多,但一到腌肉季节,心里依然会有莫名的兴奋,曾好奇地问过自己,心在说:“呵,这也许是人老心不老,童心未泯吧。”


刚刚腌制好的酱肉如能赶上几个好日头,吹晒晾干,味道会更正。家住一楼晒年货也方便,窗前的树杈上横一根竹竿,酱肉穿上绳子挂在上面风吹日晒,只需几天就可以半干,然后收进阳台悬空挂着,慢慢收干水分。天天拎进拎出,心里有说不尽的有趣。隔窗而望,在酱肉飘香的日子里,有对流年岁月的记忆,有对新年的期盼,有对每一个日子,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酱肉腌制好以后,年三十晚上家家都会大块大块地煮着吃,而平时,通常会切片或切成肉丝和其他素菜炒着吃,肉丝炒大蒜,肉片炒茨菰等。酱肉的骨头还可煨成汤再放一些豆腐果,滋味非凡。酱肉切成薄片蒸着吃最受欢迎。爱吃肉的人更爱吃酱肉中的肥肉,满嘴滑溜,唇齿留香。在过去,猪都是用青草菜叶以及米糠喂养的,所以肉质更好,蒸出的酱肉余下的汤也不会倒掉,常常浇在饭面用筷子拌拌,再不需要其他下饭的菜了。


酱肉虽是咸货,但最佳的保质期是在开春到清明前后。我的家乡每年清明有包粽子习俗,多数人家还会把酱肉留至清明切成肉丁或肉块,放进泡发好的糯米中一起包裹,闻闻粽叶的清香夹着酱肉的油香就够人馋的了。


酱肉是家乡的年味,是伴随自己成长、刻在岁月里、刻在骨子里的深刻印记,是一份沉甸的感情。随便哪一天,你若和我的老乡巧遇,说到过年,他们心里第一个想到的必是酱肉,满脸眉飞色舞的神采,好像嘴里正在嚼着酱肉,嘴角正在流淌着喷香的油。


我在南京生活了几十年,这里也属于江南,但是没有腌制酱肉的风俗。记得某年一位邻居见我年年挂出不少酱肉,她一下子买了不少肉,学着我的样做成了酱肉。后来碰见时,没听她提起酱肉的味道,次年也没有见她继续再腌,我心里猜她一定吃不惯。写到这里,我想和我吃不惯湘西的熏肉是一样的,我只爱食家乡的酱肉。


对了,不能忘了说一声:我的家乡在苏州城南江浙交界,一个叫南麻的地方。


2020-01-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