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备点年货是家家户户的必修课。每当走进猪肉市场,看到那么多的猪肉摊位,摊主那笑容可掬的面孔,顾客那挑肥拣瘦的神情,我就想起那以往的岁月,禁不住感慨万千。

猪肉市场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几乎家家养猪,生产队也有集体养猪场。人们似乎在继续演绎着仓颉所造的“家”字的初始义,屋里有猪(豕)才成其为家。那时农村有一句很通俗的顺口溜:猪是农家宝,庄稼少不了。事实也是这样,化学肥料少,庄稼需要人畜粪。

农村养猪
记得我家也养猪,但瘦,营养不良。因为人尚且吃不饱,猪就只能吃麸糠和猪草了。养一年,不过一百斤左右。有人打趣养猪,说是从春养到冬,三年钻门缝。

猪找食
照理说,那么多人家养猪,吃猪肉应该不成问题。可情况恰恰相反。猪卖了,有钱了,人们还是舍不得买肉吃。因为钱的用途太多,轮不到享这个口福。我的印象中,一年中,数得出的几次吃肉的机会,比方中秋节和春节。至于平时,除非来了尊贵的客人。记得有一次,我的外公来我家吃中饭,饭桌上端上了久违的红烧肉,可外公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一两块。他是小学校长,早就读“懂”了我们的眼神。

美味的红烧肉
小的时候,我们最盼的就是春节,扳着手指头算还有多少天过年。为啥?除了新衣服,还有肉吃呀。年前,家中照例要腌一只咸猪头。猪头的价格只有猪肉价格的小一半,便宜,所以几乎家家腌猪头。到了年三十那一天中午,我们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猪肉了。有一年除夕,我们姊弟四人,一次吃完了一只咸猪头,外加两斤猪肉。至今想起来好笑,我们也曾是饕餮之徒呀。只可惜,因为平时吃肉少,一下子吃那么多,胃适应不了。结果我们的胃子吃坏了,吃进去的肉全都“退赔”了。

腌制好的咸猪头
还有,那时人们买猪肉,是越肥越好,按现在的眼光,真是傻透了。但那时没办法,只有肥肉才解馋呀。碰到个别卖肉的,抬头看人,低头剁肉,没有一定交情,想吃肥一点的肉,对不起,门都没有。

五花肉
那时养猪,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多一点自留地。养一头猪,集体给两分地的自留地,而一个人,只有一分地的自留地。粮食紧张的年代,自留地就是宝了。
有的人家真有办法。养两头猪,一头卖给公家,算完成任务;一头留给自家,春节时宰了。当然,自家只留一部分,其余的卖给邻居。有一次,我去邻居家买肉,那家正在杀猪。已经点了刀了,可猪一挣扎,跑了。几个人在猪后面猛追,搞得庄上到处是血,好不容易才追回来。原来操刀手不是专职杀猪的,技术不过关。

杀猪
XX期间,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按计划发票证供应的。大到自行车、缝纫机,小到肥皂、煤油、火柴,都要购物票才能买到。当然,少不了也有肉票。没有特殊事情,大家都舍不得把肉票用掉。那时,农村人家送一份月子礼,通常就两斤馓子、一斤红糖,外加两斤猪肉而已。物以稀为贵,可见猪肉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了。

猪肉票

20世纪70年代,凭票买猪肉
1973年,我曾在一家食品站打工,负责开卖猪拿钱的票。猪肉仍是凭票供应的。那一年春节前夕,食品站安民告示,说除夕早上从六点钟起,有一批咸猪肉免票供应,排队的每人两斤,卖完为止。大家奔走相告。那一天,有些人半夜就起身赶来排队了。好一条长龙啊!卖到上午十点钟左右,肉差不多卖光了。这时,窗口正轮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可肉也正好没有了。老人立时放声大哭,说我家每年卖给食品站两头大猪,我怎么过年时连二斤肉都吃不到啊!哭也没用,真的卖完了。老人那凄切的模样,我至今记忆犹新。

食品站排队买猪肉
改革开放后,我们告别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各类工业品和农副产品供应充足,就拿猪肉来说,再也不会出现凭票供应排队买肉的事了。
最近一段时间,猪肉市场好像稍微萧疏了点,原因是猪肉涨价了,而且涨的幅度超过了一倍。就像是在旧轨道上跑惯的车,大家已习惯了原先的价格,一下子涨了那么多,所以有点不大适应。但买肉的人还是不少,该吃吃,该喝喝,生活中离不开猪肉,况且大家的袋子里也不缺钱花。

顾客挑选猪肉
快过春节了,不少家庭早忙着准备年货了。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往年家家窗前晒咸肉、风香肠的那一道风景线已不复存在了。这很正常。如今的人们讲究性价比,肉贵就少买一点,多吃点鱼、虾、鸡、鸭、鹅之类的,也不失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晒咸肉、风香肠
还是回到猪肉市场。我问卖肉的老板,被挑剔下来的猪肉怎么处理?老板一笑,卖给养鱼的人呗。连鱼都吃猪肉了,这在四十年前,不敢想象呀!

顾客买肉时和摊主交谈
现在,我这个共和国的同龄人,也已年逾古稀。好多事情都忘记了,唯独忘不了那位为没有买到二斤咸肉而痛哭流涕的老大爷。如今,祖国富裕了,强大了,大家的生活都好了。老大爷,苦了您了!活在今天的人,有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