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好的相遇--2019复旦大学西文装帧和修复班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01-31
送老师去机场的时候,是个晴天。 
初冬的阳光在清晨的薄雾(霾)里显得尤为清秀。 
本来以为自己会忍不住哭的,可最终还是开开心心地告别了。拥抱之后,我站在原地,一直微笑着目送他们两人拐进安检门,悲伤和不舍这才袭来。 
“终于完满的结束了!”随之而来的竟是如释重负的心情。 
而想念是后来才悄悄来的。 
一周后,两周后,我开始回忆起与老师在一起的点滴,梦里都是和老师一起吃饭一起上课情景。
我们HG此次协助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将美国修复大师Don Etherington和装帧大师Monique Lallier请来复旦授课,几乎从一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今年10-11月,我们作为整个课程的助教,和老师一起生活,一起教学,收获的是人生中无比珍贵的经历,也感受到太多的美好和热情。
这篇年终“总结”,大概会变成一封大大的“感谢信”吧:) 

2018年11月,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杨光辉副馆长来工作室,嘱咐我邀请我的老师来上海教学。而这之后,他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前期的准备,到老师来上海之后的种种安排、布置等,都离不开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和古籍修复中心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谢谢你们!(要感谢的人太多啦,就不一一列名字啦。)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为确保老师的课程顺利进行,甚至都义务加班加点。没有他们都协助,这一次根本不可能这么完美。

大概半年前,我们就开始这次“西文装帧和修复班”的材料准备工作了。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西文修复课的练习用书。
按照老师Don Etherington的要求,修复课程需要200本左右的皮革和布面精装书,而且破旧程度必须是急需修复的。图书馆馆藏的旧书,都是珍贵的版本,不适合学生练习(大家都担心万一给修坏了,哈哈)。但网上能买到的西文旧书,品相则又“太好”,达不到需要修复的程度。大家为此发愁了好长时间,甚至商量着,实在不行就买新书,“弄破”了再修。(可是大家都不忍心这么做)。
一直到今年八月,我一边发愁着,一边到国家图书馆教装帧课去了。
恰好有两位来自湖畔书店的学员,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聊到这事。
“200本旧书,我们来赞助!” 
“啊?你们不怕学生修坏吗?” 
“哈哈,没事的,就当是我们对西书修复事业的支持吧!” 
就这样一个偶遇,修复用书的问题竟然顺利解决啦。一个月后,湖畔书店寄来了满满五大箱的精装书,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后的“破书”,他们还派了员工来参加修复班的学习。谢谢湖畔书店的大力支持!

湖畔书店寄来的西文旧书

其实,装帧班的用书,也同样遇到了困难。
装帧班老师Monique 特别嘱咐,一定要用有文字的书做装帧用内页,而不能用空白,因为她想学员们最终能装帧设计完成一本真正的书籍。
正当我们为装帧用书发愁时,好友顾真翻译的《书店日记》因为非常畅销恰好需要加印,他马上联系了此书的编辑,特意为我们留出25本未装订的内页。(在这里要特别非常感谢此位未曾谋面的编辑:) 

哈哈,资深装帧爱好者顾真,最后也参加了这次的装帧班,结果大家都拿着装帧好的书请他签名:) 

(《书店日记》译者顾真给学员们签名)

回头想想,这一定都是神奇的缘分,让两位老师能顺利来中国的缘分。
另外要感谢“小满书社”,为课程无偿提供了珍贵的进口纸张。还要感谢“一又二分之一工作室”和“Goki和龙王的工坊”给课程提供的耗材支持。哈哈,其实她们最后也全都“被我忽悠”报名参加了课程。
在此,也要感谢“北京恒印机械”为课程赶制装帧工具和设备。

前来参加装帧和修复课程的很多“学生”,其实大都是中文古籍修复行业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但他们完全没有架子,对西文修复抱着谦逊和热情。这种对书籍纯粹的热爱和包容,这份永无止境学习的谦卑态度,是我这次课程最大的收获之一了。
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让我们在复旦相遇,相识,留下珍贵的回忆。

课程之外,还要感谢各位藏书家和朋友们。
自从老师来上海,大家轮流着请老师吃美食、逛上海,还送给老师各种贴心的礼物。
紫光轩的刘扬先生,送老师精美的铜版画,让人感受到国内版画的高超技艺。阿罡书房的阿罡,邀请老师去他的书房鉴赏精美书籍,展示了桑科斯基工坊的难得一见的稀有装帧。
藏家蒋鸿先生,甚至特意从北京飞到上海,只为亲眼见一见老师和他的装帧作品,和老师聊聊装帧和藏书,半天后又急忙赶回北京工作。老师说,蒋先生对他的尊敬和对书的热情,让他惊讶和感动。
藏家颜科先生一次性带来好几本英国里维耶,桑科斯基,扎纳朵夫三大老牌工坊装帧的书籍,一字排开,老师都说这是“视觉盛筵”了。而藏家黄伟业先生,则让老师鉴赏了稀有的摇篮本,修过无数珍贵古书的Don也大为感叹:“真没想到,在中国大陆也有如此深爱西洋古籍之人士。” 

特别的感谢要给我们的学员沈先生,课程期间每日开车接送老师往返,悉心安排照顾。老师回国那天,他一大早就开车赶来酒店,送去机场一路陪同登机。还有纯庐文化的上官子珀小姐,热忱陪同老师参观了上海的各类当代艺术展览。

两位老师此次来中国,无论是课内课外,感受到的热情真的是远超他们的想象。在结业典礼上竟感动得哭了。

Don说,其实他这辈子教了不计其数的课,但这是第一次在结业时流泪。他说,他自己也被自己吓到了。哈哈,我说看来你们果然无法抵挡我们中国式的热情呢。
其实这场“相聚”,两位老师的中国之行能成功而圆满的完成,不仅仅是因为复旦大学的各位老师和学生,以及我们HG的参与。是少不了所有的朋友们,一起热情的不求回报的帮助和支持!
哈哈,“感谢会”结束啦!(还有很多没有提到名字的朋友,不一一点名啦:)) 

下面就让我们用图片领着大家感受一下课程现场吧!

修复班

84岁的Don(不,应该说是依然“年青”的Don),永远精力充沛。课程强度非常高,恨不得把他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学生。

他常被热情的学生们围的水泄不通,我这个助教几乎挤不进去。

下面是经过学生修复后的西文书,几乎看不出修复痕迹,能想到它们曾经都是破旧甚至破烂的书吗?

当然,学生们每天早出晚归,长时间练习,非常努力。 

让我们欣赏学生们最终的修复作品吧!(节选)

装帧班 

Monique Lallier不仅教大家怎么做一本精装书,还特别教授书籍封面的装饰技法:比如皮革拼贴,镶嵌,镂空的各种技巧。

(Monique为这次课程专门准备的装饰技巧样板)
Monique的教学非常细致严谨,涉及到复杂的技术细节,她会给学生再单独演示一遍,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理解并掌握。

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每天结束课程后我们回到酒店,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深深的躺在靠椅里,把腿舒适的搁在床上,长长呼一口气:“站了一天,真的好累啊。” 休息片刻之后,大家才一起出门吃晚饭。
Monique说她上辈子肯定是个中国人,因为她特别喜欢吃上海的小馄饨,还用最地道的吃法,加一根油条搭配着吃。她最喜欢的小菜则是水煮毛豆,说和啤酒是绝配。而Don则完全不同,似乎只在宫保鸡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中国胃”。

(Monique给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和设计理念)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学员们对《书店日记》不同版本的阐释吧!(节选)

Don因为心脏的状况和年纪的原因,决定今后不再出国长途旅行了。所以此次课程,是他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中国授课。
在国内,西文装帧和修复现在还属于极为小众的圈子,希望通过这次课程,以后能出现更多更好的装帧师和修复师。
我们也时常想象,两位老师这次撒下的种子,在未来会长成什么样的大树呢?
最后,再次感谢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开启的机会,让我们有缘相聚在一起。让我们有这份幸运,能亲身感受和学习到西方古籍修复和装帧的珍贵技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