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钱首相小泉 2020-02-03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是考古学家设定的时间区段,

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至距今5000多年~2000多年结束。

这个时期的人类,虽然仍然处于原始社会,

但已经初步掌握了农耕、畜牧、研磨石器、制陶和纺织等新的生产方式。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吃穿稳定之后,人类的爱美之心也就藏不住了,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

那些原始社会人们的“爱美利器”——玉器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应该说是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珠宝形式。

你看“珠宝”两字,不也以“珠”为主吗?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隧孔珠(左)珠(右)新石器时代,南京北阴阳营遗址

“珠”,意为装饰用的带孔小圆体,其体积小,样式繁多:除了有普通的扁圆形珠外,还有玉管、隧孔珠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玉管,苏州张陵山遗址

玉管有长有短,类似于现在的“筒珠”,它与玉珠统称为“管珠”,二者是新石器文化时代出土最多、形态最复杂的玉器。

因为中间钻有孔,可以将不同样式的珠串起来佩戴。

在以玉器繁多而著名的杭州良渚文化遗址中,由管珠串起来的饰物多出现在头部和脚端,而由多件的玉管组成的串饰,一般作为项链,戴在死者的脖子上。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玉管串饰,南京北阴阳营遗址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珠串,新沂市花厅遗址

这考究的选材,这精心制作的样式,

与现在的串饰造型别无二致。

应该说,几千年过去了,现代人的串珠形式,仍然没有跳出原始人类的审美框架。尤其是如今用作佛珠的串饰,几乎还保留着几千年前古老的样式。

古朴、原始,自有它的神秘魅力。

越是原始的美,就越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而隧孔珠的用法,就与“管珠”有些不同了。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隧孔珠,南京北阴阳营遗址

隧孔珠的形态看起来比较特别,它一面扁平,一面圆润,令它一度有一个更加形象的名字——“玉泡”

隧孔珠有什么作用?

其实它刚出土时,也让考古学家们迷惑了好一阵子。

由于一开始发现的隧孔珠,都处于墓主人头部或双耳附近,曾一度被认为是某种“耳饰”。可随着考古发掘的开展,更多的隧孔珠出现在了墓主人身体的其他部位。

因此,考古学家猜测:隧孔珠应该是某种装饰物,被缝在皮革或织物的表面,墓主人耳边的隧孔珠,很有可能最早是被缝在帽子上的。

几千年来,衣物已然消失,玉器却留了下来。

仿若原始祖先刻意留给后人的礼物。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环,主要用于装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环,主要为镯环,和现在手镯的佩戴方法差不多。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镯环,苏州张陵山等遗址出土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镯环,无锡新区邱承墩遗址

后来,环的魅力又从女性身上延续到了男性身上,可男性总不能戴手镯吧?于是环又演变成了“佩环”,挂在腰间作装饰。

腰间系上几只佩环,走起路来“铛铛”作响,清脆悦耳,好看又好听。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闻水声,如鸣佩环。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腰白玉之环。

由此可见,佩环,也是古代人喜爱的常用饰品之一了。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祭祀、丧葬的礼器

在良渚遗址出土的大量玉璧,就放置在死者的脚端、胸部、腹部、头部等位置。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璧,常州寺墩等遗址出土

《说文》中释璧:“瑞玉,圆器也。”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

“肉”是指边璧,“好”是指孔,也就是说,边壁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可目前出土的绝大部分玉璧,都无法完全符合这样的制式要求。

在“玉”与“环”之间,还有一种玉的制式名叫“瑗(yuàn)”。瑗的孔比环小、比璧大,也被成为“大孔的璧”。

璧的制式越多,也就意味着“礼制”越完善。文明的进程,在它的身上可见一斑。

环、璧长相类似,都是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环”孔大,边壁薄;而“璧”孔小,边壁阔。

以这样的方式来看,二者就很好区分了。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说文》曰:“璜,半璧也。”也就是说,璜的样子原本应该像璧的一半,是半孔弧形。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璜,南京北阴阳营、溧阳市神墩遗址

可真正出土的璜,却没有一件够得上“半璧”,反而更像“虹”。

故宫学者、研究员那志良先生(1908~1998)就曾经重新解释过璜的含义,称“璜”的样式,是模仿“虹”的。古人们对各种天象十分痴迷,认为各种天象都有“旨意”,有的凶险、有的祥瑞。

而雨过天晴后的彩虹五光十色,有着祥瑞之意,因此便模仿“虹”的样子制作玉器佩戴。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璜,南京北阴阳营、溧阳市神墩遗址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

或许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个细节——虹作为一种天象,却不像“雷、電、霜、雲、雪”一样,以“雨”为偏旁,而是如“蛇、螭、蛟”,以“虫”为偏旁。

其实,古人还将“虹”当做某种有生命的怪物,认为当雨过天晴的时候,“虹”就会出现,垂下脑袋去饮地面上的水。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饮井水,井水竭。”

这种现象,叫做“饮虹”。新石器时代的璜大多是没有纹饰的,但仍然有一些玉璜会在两端装饰龙首、兽首的纹样,恰巧契合了古人“饮虹”的想象。

除了“虹”形玉璜,古人们还改良出了更加复杂、工艺更加考究的“合缀璜”。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合缀璜(左二列),南京北阴阳营等遗址

如图所见,合缀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从中间断开成两部分。需要佩戴的时候,会用一些额外的零件,将两块璜连缀起来。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合缀璜”连缀示意图

至于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我有一些个人猜想:

一是防止玉器断裂,毕竟玉璜要么比较细、要么比较薄,分成两个部分,也就不那么容易碰坏了;

二是便于调整外形,普通的璜外形已成定式,若要搭配不同的项链,还要打造不同大小、弧度的璜,实在太过费时费力;利用“合缀”的方式进行弧度调整,搭配起来也就方便多了。

三是可以作为定情馈赠,将合缀璜的一半送给心怡的人,若两情相悦,便可以“合缀”起来作为定情饰物,想想都觉得很浪漫。

——最好的设计都在自然之中。

古人们通过“璜”,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玦,半玉也,圆玉缺半乃玦也。玦,主要为圆环形,留有一个缺口。

《左传·闵公二年》注曰:“(玦)如环而缺不连。”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玦,苏州草鞋山等遗址出土

与普通的玉器都象征圆满、美好不同,玦承担的更多是“警示”作用:

圆形缺了一口,用以表示盛极必衰、月满则亏;

玦同“绝”音,古人常以赠玦来表示决绝,断绝彼此的关系,如“绝人以玦”。

当然,玦作为一种配饰,给予男子佩戴,也表示期望男子拥有凡事果决、勿优柔寡断的大丈夫气概;或者单纯地只用于套在拇指上,以便射箭时钩弦。

玦与珏(jué)同音,二者的式样也极其相似,都是圆形缺一口。

但珏比玦的寓意要更美好一些,“两玉为珏”,珏更多地是成对出现,作为佩戴的饰物或者作为耳饰。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成对的玉珏,图片来自网络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琮,内圆外方筒形玉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祭祀礼器。玉琮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合称为“六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礼器。

《周礼》中有载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以深青色的玉璧祭天,以棕黄色的玉琮祭地,可以说是古时最高的祭祀礼仪。

玉琮有着“祭祀、墓葬”的双重功能,是象征着男性的宗教祭祀器物。更有学者认为,玉琮与早期男性生殖崇拜有着密切联系。

南京博物院的玉琮,十分值得观赏: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神人兽面纹琮,常州寺墩遗址

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

琮有外方内圆,象征“天圆地方”;外为八角形,象征地之八方。

上刻半人半兽的图案,也叫“神徽”,是玉琮常用的雕刻图案。神徽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也是玉琮的核心与灵魂。

玉琮有高有低,中有一孔,象征“天地贯通”;神人+兽面,神人象征“天”,兽象征“地”,又有着“天人合一”的意味。

琮起源于“镯”而非镯,并不是用来佩戴的玉器。

无论琮在之后怎么发展,制造得有多高,单独看它的每一“节”,还是保留着原始的镯环形态。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兽面纹镯形琮,苏州张陵山遗址

小小的玉琮,却藏着古人对天、地、人、神的理解和尊重,将这些宏大又极度抽象的概念,完美地融合在一只玉器里。

这本身就是一种“神技”了吧!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相信你对珰的记忆,一定还停留在中学所学的《孔雀东南飞》上: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没错,其实所谓玉珰,就是妇女佩戴在耳垂上的饰品。

但这几只无锡新区邱承墩遗址出土的耳珰,或许会让你有些“摸不着头脑”: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耳珰,无锡新区邱承墩遗址

这、这是耳珰?

这要怎么戴??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当我看到它的介绍为“耳珰”时,差点怀疑博物院是不是放错了。这两只玉器,比脉动的瓶盖还要大一些,要怎么戴在耳朵上呢?

其实,这还真是戴在耳垂上的,不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要戴这样的耳珰,首先需要经过一个“残忍”的过程——扩耳。也就是说,原始时期的耳洞并不是如今一个小小的孔,而真的是一个“洞”

直到现在,泰国某些地区和我国云南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样的耳珰佩戴方式(前方高能):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