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之中,藏中、守中、用中

 tjboyue 2020-02-03

太极之中,藏中、守中、用中

“中”,就这个字的字义,在辞典里,主要是指四周距离相等,即中心、中央。但在太极拳推手时,习惯用语“中”字,一般指重心。所以有“守中”(守住自己的重心)、“失中'(失去了重心)、“得中”(控制住了对方的重心)等说法。

高占魁先生说过“藏中',意思就是“要把自己的'中'(即重心)藏在衣兜里,不能让对方轻易摸到”。杨澄甫的高足、太极名家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一书里也告诫说:“务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之重心时时在我手。'

吴公藻讲:“重心,为全体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去关键,如车轴为车轮之枢纽,若使车轴置于偏斜而不适于车身之重心处,则车轮转动、进退失其效用矣。”因此,他把重心比喻为“战时全军之司令”,应敌时,“必须时时保持自己的重心而攻击他人的重心,即坚守全军之司令而不使主帅有所失利也”。翻阅拳经拳论,强调所谓“腰如车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在心在腰间”、“腰为主宰”、“活泼于腰”等等,不只是因为腰为人体上下相连之部位,“全身变化的关键”,“好比九曲珠中间珠子的所在处”,而且最主要的是,人体之重心系于腰脊,“腰脊重心稳固,则得机得势;腰脊重心失中,人体则有颠倒之虞。'

太极之中,藏中、守中、用中

要在用时能做到“藏中”、“守中”,首先在个人盘架练体时,必须打好基础。盘架和推手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前人常说盘架以求懂自己之劲,推手以求懂他人之劲,一是知己之功,一是知彼之功,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若不知己,焉能知彼。《四性归原歌》所谓“世人不知己之性,天地授我偏独灵”,也即此意。所以,只有从习拳之初,盘架练体时,重心处在固定的情况下,锻炼每个动作、每个姿势,或转动,或进退,不论怎样运动,都能始终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进而才能在与人推手时,重心处在活动的情况下,虽有对手相推,不仅仍能保持自己的重心,而且还能设法引动对方失掉重心,盘架、推手此两者乃太极拳体用兼备,循序渐进的进阶之道。

通常,有不少人急于学推手,不太重视盘架子,也有人误以为架了练好了,一切就都有了。诚然,架子练好了,对强身健体,有百益而尤一害,但若论推手乃至技击的应用,能否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应该说还需要下大功大在实践巾不断去体悟太极推手乃至技击的各种要求。姑且先不谈太极推手的发放,仅顺化方面最基本的如:听劲要准确灵敏,要能舍已从人不犯双重之病,所谓一般的讲,在推手时之所以被人摸到重心或身体某一部分被人打着,其原因大都是犯了虚实不分的双重之病。要想避免此种现象发生,就必须使身休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很迅速地、连续不断地有虚实的变换,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随其伸,就其曲',主动地去适应对方虚实的变化。

太极之中,藏中、守中、用中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太极拳十三势歌》开门见山指出:'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就是提醒人们身法虚实的变换,必须留意重心不能轻举妄动。正如吴公藻在《太极拳讲义》一书里谈重心时所说,'重心与虚实本属一体,虚实能变幻无常,重心则不然,只能移动,因系全体之主宰,不能轻举妄动,使敌知吾之虚实”,否则自己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儿呢?'命意源头在腰隙”,应“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的抽换,腰隙向左抽,左实而右虚;向右抽,则右实而左虚。这两肾抽换变化虚实,是全身总虚实的所在,也是源动腰隙,内动不令人知的诀窍所在”,不过,这还是属于虚实变换的初级阶段(即重心的转移问题),也就是《十三势行动心解》所提到的“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到高级阶段,在重心和气的方面,几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只是在心意和劲头方面来分虚实,最后,不分虚实自有虚实,方为最高。到此境界,“中'已是无在无不在,隐现无常,玄妙莫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