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文章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八) 作者:李超 咳嗽失血,宜用清降。 旋覆花 薏苡仁 蒌仁霜 浙茯苓 橘红 嗽减痰多,交雨水节,血复溢。 旋覆花 扁杏仁 蒌仁霜 冬瓜子 浙苓 劳伤失血,脉细。 茯苓 花蕊石茜草 参三七莲藕节 牛膝 (廖仲淳血证三法云: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以上三案皆清降肺气为主,而少用血药,恐气血郁于肺中而不开。旋复花、苏子、茯苓、杏仁、牛膝等皆是降肺气为用,其它如降香、钩藤等亦是叶天士降肺气所习用。第三则医案似是阴亏阳亢,肝木横逆所致,未用固摄下焦颇为不解。花蕊石散,降气止血要药。薏苡仁、冬瓜子取自苇茎汤,甘寒清肺为主。 徐灵胎评注《临证指南医案·吐血门》似有偏颇。) 脉微形痹,正气已亏,温邪未净,症势不轻。 玉竹 白沙参北梨肉 川贝南花粉 霍石斛 (热病后期,余邪未尽,法宜养阴透邪,叶氏处方法仲景竹叶石膏汤。) 左脉数,咳嗽耳聋。 熟地 天门冬 川斛 牛膝 左脉数。 熟地 川石斛 茯神 麦冬 旱莲草 女贞 (但云左脉数,则知右脉非也。左血右气,左数而右非,知阴不足而阳往乘之,故治以养阴清热,前者加牛膝、豆皮金水同治,清肺降气;后者加二至丸,可用于女科经多。) 郁则络瘀气痹,失血气逆,法宜宣通,但脉弦劲,正气已虚,当以甘缓。 淮小麦 炙草 柏子仁 白芍 枣仁 (不通则瘀痹,升降失常,气逆失血,法当宣通,若脉弦劲者,治以甘缓,以厥阴横逆故也。) 脉涩,痰多肢麻,虚风鼓动使然。 钩藤 橘红 浙菊花 天竺黄 (化痰通络,指迷茯苓丸意。叶氏加钩藤、桑叶清肝息风,天竺黄清热豁痰定惊;指迷茯苓丸行气消痰治疗肩臂疼痛,其证则一,皆为风痰阻络。) 阳微形浮。 茯苓 桂枝 白朮 泽泻 薏米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五苓散易猪苓为附子,加强温化水饮之力。) 头重脘闷,脉弦。 桑叶 橘白 茯苓 菊花 川斛 (经方茯苓杏仁甘草汤、时方半夏白术天麻汤意。 《沈注金匮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汤,治湿温,两胫逆冷,胸满头眩重疼。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主之。以其脉弦,叶氏加桑叶、菊花清肝,加川斛柔肝息风。) 营阴枯槁,心悸嘈杂咳嗽。 炙甘草汤去参姜加牡蛎白芍 (前案:经事参差不时,寒热盗汗,阴血下夺,阳无所附,营卫为之不谐也。 炙甘草 白芍 火麻仁 生地 粗桂枝 牡蛎 麦门冬 阿胶 阴虚不能敛阳,厥阴风木肆虐,故治以甘缓酸敛,养阴息风。) 不忘初心,做一个好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