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口才好的人不告诉你的秘密在这里, 做到这3点, 你也能口吐莲花

 回归9480 2020-02-10

2017年的《奇葩大会》中的某一期,马东阐述了自己为什么喜欢高晓松、何炅和蔡康永。对高晓松他说:“我喜欢高晓松,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无缘无故的牛劲儿,他的学识、见识促成这样。”在说到何炅时,他说:“我喜欢何老师,是因为他情商特别高,那种周到和八面来风、尽在掌控的气场。”

而对蔡康永,他的描述是:“我喜欢你是因为你除了兼具这两点之外,更重要的是你有一颗特别恶毒的心。你胸口有一个特别恶毒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你问问题如同温柔一刀,那个恶毒的点让我特别佩服。”

很显然,马东对蔡康永的评价最高。他说蔡康永有“恶毒”的心,能问出“刀子”般的问题。蔡康永作为主持人,在采访来宾时,总是能通过问题轻易的攻破对方的防线,让对方“掏心窝子”的跟蔡康永交底。

在一对一访谈节目《真情指数》中,蔡康永的“当演员快乐吗?”让舒淇泪目,“拍电影累不累啊?”让成龙泪奔,他也是电视史上唯一一个把吴宗宪问哭了的人。

我们总是认为答案很重要,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答案。但是苏格拉底曾说: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如何有效提问》一书的作者斋藤孝教授认为,从一个人的提问可以推测这个人的能力,可以看出他是否聪明。

好的问题不仅能打开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向,激发我们的思考,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问题。同时也展示了一个人的关注点和思考能力。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中,提问是沟通的纽带,好的问题能激发对方的表达欲,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或者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比如蔡康永的各种“温柔一刀”的问题。而坏的问题,则会让整个谈话陷入“尬聊”。

而在现实职场中,我发现很多中层干部口才不错,滔滔不绝,但不会提出关键问题。说了一大通,我不知道哪个关键问题需要我和他进行详细地互相交流。如果在口才很好的基础上,再学会关键提问,那么会大大加强彼此之间的关键沟通。当然,这个话题包含了问题、提问者、沟通方式三个因素,所以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什么是好的问题?(问题本身)好的提问者是什么样的?(人的因素)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具体行为)首先,什么是好的问题呢?《如何有效提问》一书的作者列举了三个判断标准:具体且本质、连接谈话双方、连接过去和未来。我们先来具体看一下这三个标准。

01什么是好问题?

好的问题:具体且本质、连接谈话双方、连接过去和未来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平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提问?我认为有三个需求:一是解答自己的未知,也就是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多的信息;二是引导对方的思路,让谈话双方思维轨迹能相交于一点;三是通过提问,挖掘出现象或者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要达到这些目的,提的问题很关键。

1、好的问题具体且本质

面对不熟悉的人,想要让对方打开心扉对我们倾囊相授,则需要提出好的问题引发对方的“教学欲望”,那么问题一定要是具体且本质的。

如果用四象限法则来表示,则如下图所示:纵轴的上方正向为具体的,下方负向则是抽象的。横轴的右方正向是本质性的,左方负向则是非本质性的。

第一象限:具体且本质的问题什么是具体且本质的问题?举个例子,如果你回家发现花盆漏水了,这个时候“花盆为什么漏水了”与“花盆哪里裂缝了?”相比,就是具体且本质的问题。因为花盆漏水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水浇太多了、有可能是花盆裂缝了,也有可能是其它的原因。如果单单只是问“花盆哪里裂缝了”,会限制我们的思考范围。

第二象限:具体而非本质的问题“花盆哪里裂缝了”就是具体而非本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过具体,以至于流于表面。比如我们想要请教写作大神关于写作的经验,如果我们问“您一天写多上时间?”,他的一句“三个小时”就终结了这个话题。我们可以问“您是怎么安排自己的写作时间的?”,这样就会具体而有本质,他就会讲自己的写作习惯、阅读习惯、修改习惯等等。从而我们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三象限:非本质而抽象的问题这个象限的问题,我理解的就是抽象性地问一些无意义的问题了,比如“你为什么不快乐?”。不快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情绪,为什么不快乐?其实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快乐。绝多数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很难有实质上的回答。如果提问是:“最近1个月,我看你闷闷不乐的,怎么回事?”这就会具体而有本质,有意义的多。

第四象限:本质而抽象的问题记得看过一期采访金星的节目,主持人问“您人生的愿景是什么?”,金星想了一会,回答说“愿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好”,然后这个话题就终结了。可是如果我们问“您是怎么找到您人生愿景的”,这样就会具体而有本质,那么金星不仅会分享她的愿景,也会分析自己的心路历程。

2、好的问题连接谈话双方

如果把双方的交流沟通比喻成一场二重奏的话,其中一方是演奏高手,而另一方是小白,那么他们肯定很难配合演奏出一曲动人的二重奏。沟通交流一定是有来有往,两人不断交互,最终触入谈话主题的核心,

在言语交谈的背后,自己和对方都有着不同的经验和经历,双方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能达到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融入对方的世界,并巧妙地萃取精华,再延伸至自己表达的内容里,这种境界是最好的。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提自己感兴趣而对方也想回答的问题。我们在提问之前,要先揣测对方的状况、兴趣、关心程度,来匹配自己的兴趣和关心。如果只是提单方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只会让对方失去谈话的欲望。

3、好的问题连接过去和未来

我们在跟人交谈或者为了解决问题进行提问时,倾向于向过去提问,比如“你曾经做的最困难的决定是什么”,但是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用过去的经验指,来面向未来的。

所谓“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问题”,是指并非一直在过去的延长线上进行思考,而是从“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的视角出发所进行的提问。面向未来提问,能帮助我们跳脱现有的前提条件,以一种“从零开始的思考”来看待事物,即思考一切的可能性,同时又能最大化利用现有的经验。

案例:

某职场人士希望将来能去海外工作。那么,他会思考现状——自己就职的公司并没有在海外成立分公司,而且自己也没有跳槽的实力,这样一来很容易陷入思维困境。但是,如果以“2年后,自己将会在海外工作”的姿态进行逆向思考,就会很自然地问:“为了实现这一点,眼下应该怎么做呢?”这样的提问可以让自己跳脱出“现状”的束缚,想出“可以和已经在海外工作的人取得联系,多向其取经”的点子。

未来:2年后,自己将会在海外工作现在:自己没有经验过去:过往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人或同事

02好的提问者是什么样的?

好的提问者一定是一个学习者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一书的作者,把人分为了两类:一类是评判者,一类是学习者。评判者在工作生活中的提问,总是带着评论性质,比如“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会出差错”等等。

而学习者,则是带着中立的观点和开放的心态,来了解事情的始末,比如上述问题就会变为“今天你迟到了,能讲讲原因吗”“是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简单的事情也出了差错”。

如果我们总是以评判的视角来提问,那么我们的很多问题都变成了质问、指责、怪罪。而这些负面的评判会引发对方的自我防卫,无法达到我们沟通交流真正的目的。

对于这种情况,作者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ABCD选择法。

A(Aware)—觉察。我现在是处于评判者状态吗?当我们在提问时,不妨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B(Breathe)—深呼吸。我是不是需要停下来、退后一步,更客观地来看这件事?但发现自己处于评判者状态时,停一下来,问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C(Curiosity)—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实真相是什么?我遗漏了什么?我在逃避什么?激发自己的好奇心,以归零的心态真正的去了解事情的始末。D(Decide)—决定。我的决定是什么?我选择做什么?在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后,我决定怎么做?是指责他人或自己,还是想解决方案,立马行动。

当我们从一个评判者变成一个学习者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提问更加的开放和有效,我们提的问题也会更加的客观公正。我们不在仅仅把眼光放在过去,会开始面向未来。

03如何提出好的问题

了解背景、认真聆听、开放提问

问最佳问题,才能找出最佳答案。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问出好的问题呢?

1、了解背景资料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一个感受,跟十几二十几年的老朋友见面,在前半个小时会聊的很开心。可是越到后面,越觉得无话可说。慢慢的心里会生出一股失落感,于是我们会感叹“有些人就应该活在记忆里”。

为什么呢?因为两个人的生活没有了交集,能聊的就是那些表面的“客套话”。当这些“客套话”聊完了后,又无法就某个主题深入的探讨下去,也不知道对方感兴趣的点在哪里,故而会出现上述情况。所以想要提出好的问题,一定要了解背景资料。

同样,我们在向别人请教时,也需要对该领域的知识和行业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就会陷入文章之前说的二重奏时,无法达到相互探讨、互相启发的境界。一般的背景资料有:

话题涉及的行业背景话题涉及的技术问题、专业背景话题涉及的人际关系背景话题涉及的时间背景:过去、现在、未来话题涉及的双方世界观、道德禁忌等背景

2、认真聆听,寻找问题的切入点

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融入对方的世界,并巧妙的萃取精华,然后延伸至更深层的境地。这个过程需要通过提问进行推进。但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前提,是我们能充分理解对方的语境,找到提问的切入点。

询问自己不理解的词。比如,“你说的理想方案,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内容,能不能解释一下?”或者,“前面你提到的‘刻意练习’,怎么理解呢?”。确认事物的两面性。凡事就像一枚硬币一样,有两面性,当对方讲了一个事情的“正面”后,不妨从“反面”理解一下,并询问对方的意见。移情聆听,充分理解对方的语境。“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想大家都经历过这种场景。但是有时我们会发现,有的人给谁的感受都是知己。为什么?因为他们能充分理解对方的语意,然后通过一些谈话、提问技巧,说到你的“心坎”上。这类人一般都会移情聆听。所谓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着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

3、提问要提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就像问答题一样,不是一两个词就可以回答的选择题。这种问题需要解释和说明,同时向对方表示你对他们说的话很感兴趣,还想了解更多的内容。

开放式问题的重点是不让对方只是简单的回答是的或不是,有或没有,好或不好。而是可以让对方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将思考与分析过程分享出来,进而得出结论。

与开放式提问向对的是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是指使用一个封闭性问题做出询问。回答者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来回答这个问题,回答的内容具体明确,比如“你今年多大了”就是封闭式提问。

在职场上,上级对下级在一些场景中,更应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

针对你们部门的这个问题,除了你报告上的措施,还有其他可行的措施吗?你觉得顾客永远是对的吗?你怎么看待客户投诉事件?谈谈你们部门过去一个季度内取得的主要成就吧?你当上部门经理后,你觉得作为经理与作为员工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在职场生活中,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要尽量提开放式的问题。因为开放式的问提能启发我们的思考,打开我们的思维,也能激发对方的探讨欲。

结语

日本企业高管教练粟津恭一郎在《学会提问:实践篇》一书中指出:

提问的差距,造成了人生的差距。从小接受的教育,总是让我寻找答案。

但是人生是一道探索题,好的问题才能启发好的答案,才能落实为好的行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