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1)——明代儒家调息静坐的盛行 王阳明

 昵称5720266 2020-02-14

陈献章的得意传人湛若水,一生膜拜于白沙,传播白沙之学,不遗余力。湛氏也深得调息静坐之旨,不仅于象山之学熟透于胸,与王阳明齐名,而且以静坐养生卫体,享年九十五岁,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最长寿的哲学家。粤本《欽定四库全书总目》云:“若水得力于献章,每教人静坐,其学洒然独得。故于宋儒中独推崇明道。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也。”

说明学术界认定湛若水亦是调息静坐的主张与实践者。

白沙之后,真正使象山心学发扬光大的领军人物是王阳明。阳明一生体弱多病,五岁尚不能开口说话。年轻时,就有静坐的习惯。弘治十五年八月,阳明因旧病复发,“抵羸曰甚”,上《乞养病疏》,告假回到余姚修养,筑室阳明洞中,静养修炼,其弟子王畿记载

王阳明这段修炼生活说:

究心于老佛之学,缘洞天精,,曰夕勤精修,炼习伏藏,洞悉机要,其于彼家所谓见性抱一之旨,非惟通其义,盖已得其號矣。自谓尝于静中内照形躯如水晶宫,忘己忘物,忘天忘地,与空虚同体,光耀神奇,恍惚变幻,似欲言而忘其所以言,乃真境象也。及其居夷处困,动忍之余,恍然神悟,不离伦物感应,而是是非非,天则自见。

“王畿所述王阳明在阳明洞中的神奇体验与后来阳明龙场悟道的体验是一以贯之的,都可能是王阳明长期静坐修持的效验。此后,王阳明就以静坐澄心来课徒带教,体认天理,直到提出“致良知”的教学宗旨,也未始摒弃默坐澄心的功夫。”

唯须说明的是,王阳明主张静坐澄心,始终注意保持着

“省察内观”的警觉,以防堕入空寂禅定之境。他在辰州时就曾提醒弟子说:“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

后来他到滁阳也是这样:“见诸生多务知释耳异同,无益于得,姑且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的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功,流入枯槁之病。”

在阳明那里,静坐终究只是为学的入门工夫,始终“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挂缚不定,其所思虑多在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枯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

由此来看,王阳明之所以反复提醒,谆谆教诲,目的很清楚,就是默坐澄心只是为体认天道的下手工夫,而不是目的。当然,涵养心性的同时,自然也会有凝聚精神,保养体力的效果。

据王龙溪记载,王阳明当年在行伍中曾有过四十多天未尝睡觉的事。后来王龙溪曾就此事请教阳明,阳明回答这就是圣学功夫,即经过调息静坐后应该有的效果。

阳明之后,王门诸子各自从不同的方面阐发阳明之学,形成了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或推原阳明未尽之旨,或敷扬阳明已述之意,一时间葳葳藉藉,

不仅阳明之道赖以不坠,阳明精神亦由此而张皇。伴之不废的调息静坐之法,不仅在操作实践上更趋细化,在理论阐释上亦更精透。其中,尤以王畿、罗洪先以及高攀龙造诣最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