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肆读计划第五周:《学会提问》读书笔记精华分享(下)

 林涛乱翻书 2020-02-15


水草青青Sylvia今天广播里谈及最强大脑的王昱珩,真正最强大脑不是某一方面的超常能力,而是作为社会人,与人,遇事,融入,交互,成长的能力,犹如贤儿所悟

光与静默:说到每周读一本书,我接受的理由有几点。一是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在一周读完一本书,其次,能否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如静所言,也需要一个契机来完成对过往阅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在看《越读者》和《学会提问》时更坚定这个决心。

静:@光与静默你的前两个目的也是和我一样啊。。。

静:目前为止的四本书,《乡土中国》是读的最仓促的。因为第一次调整节奏还不适应,《掌控》是读得最少的,因为题材和行文方式不是很喜欢。其余的两本《悉达多》和《越读者》,基本都可以在一周时间内读完。只是如果想要用淘金式思维来吸收,还要额外花功夫来重读。

光与静默:@静说的没错,《掌控》是好感最低的,《悉达多》和《越读者》都是一周内读完,前者可以用大半辈子去读,后者是我们整个阅读方式的指南针。

目测《学会提问》俺一周读不完,含金量很高,同样是歪果仁写提升自我意识的书,《掌控》应该多学着点。

静:《学会提问》我应该可以,重点是和之前读过的心理学题材相互对照,。以及自我检验的过程,会比较花功夫。调整一下节奏,争取顺利完结、

@光与静默 我是很想去搀和一下你的莎士比亚~但我现在还有一套曾国藩刚开头,还有一本要深读的《稀缺》,再加上肆读,时间又很紧了。

光与静默:@静没关系,到时可以围观小群,反正肆读也绕不过莎士比亚

春天:

03.38#一句话笔记#不知是不是我英语水平太浅薄了,感觉批判思维在有的人身上难以运用,人们能够接受和原谅别人错误,却难以接受别人质疑乃至正确。而且并没有看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光与静默:

3.28 # 一句话笔记# ①理由和结论相结合,就构成第二章中所定义的“论证”。结合作者的观点,个人认为论证的质量高低取决于支撑结论的理由(论据)是否充足,以及某个(些)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而证据(理由)类型之广,日常生活中几乎不用担心找不出理由支撑自己的说法(结论)。我赞成作者提倡我们“自己摸索出一套规则来确定哪种类型的证据在特定场合下使用较为合适”,其实一个特定场合意味着主题被划定在某个范畴,人们的语言作用需与之切合。比如平日交流多半是以生活实例、当事人证词以及类比为主,课堂教学更适合用事实、类比甚至生活实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学术型研讨会往往是以研究报告、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意见作为正餐。②作者点明“在规定性论证中,理由常常不是一般性的规定性陈述就是描述性的看法或原则。”,恰好昨天笔记内容:「……甚至也取决于我们是否已能够很好地回答描述性论题,因为很多社会论争需要一些背景资料、样本调查等作为支撑某个观点的论据。」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算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论题有个恰当的延伸理解吧。③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型。(不由得联想到备受诟病的“先下结论,后找证据”,弱势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竭力捍卫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也在迎合某种不以接近真理为核心的价值观而“制造”各种观点)④先有理由,再有结论。作者提醒我们,在寻找金子的时候你必须不停摇晃自己的淘金盘。要竭力避免“逆向逻辑”或“反向推理”。(自问:这两个概念定义是什么?能否像作者那样举例说明?自答:改天写个笔记吧)⑤每章最后的思维体操是个很不错的板块,通过重现和练习贯彻提问和定义的技能。比如“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一节,我发现自己可以找出论题、结论和理由,但复述一些支撑理由并不清晰,仍需加强抓重点以及复述的能力。(所以每章末第三篇文章特意不提供参考答案是明智之举)

林涛:第三章你已经读透了

Da

3.28#一句话笔记#这几天比较忙,今天读完第二章,获得以下启示:与别人交谈时注意1、直截了当、简洁明了的说出结论或论断;2、一定要提供相应充足的陈述,即有充分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的结论或诊断;3、尽可能用一些指示词来强调自己的论点,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总之,要将自己的结论和论题明确无误的传达给对方,一览无余,不要让别人从自己的话语中去寻找、推理、猜测,那样会让人觉得说话啰里啰嗦,说了好久意思还模模糊糊没表达清楚,最终是:唉,与你交流太困难...

燕子:

3.28 # 一句话笔记#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生活中我们总是一厢情愿的去相信一些概念和事实,并且希望他们是对的,结果就是让事实靠近我们而非我们靠近事实。这会让我们脱离实际,看不清方向。所以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美好期望加诸事实。

加维C

3.28#一句话笔记#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静:

3.28#一句话笔记#1.关于一厢情愿:想象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一厢情愿的思维来计划愿景,最后将是镜花水月;一厢情愿的思维来处理困难,就好像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等到憋不住了钻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屁股上的肉都被人割完了。有多少人在征询他人意见的时候,只是想听到自己的想法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呢。始终记得80后作者颜歌的《关河》中的一句:“话语千变万化,充满了欺骗和私欲。”有时候当头棒喝虽然很痛,但总比黄粱一梦,两手空空要来得好些。2.关于奇迹式思维:读到这里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场景就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比如一只眼的石人“挑动黄河天下反”,是否也是利用了人们渴望用奇迹式思维来改善困窘的生活这种心理呢。包括现代社会,人们对各种有传奇色彩的成功人士经历的推崇,是否也是奇迹式思维的一种体现呢?

燕子:@静你说第一点深有感触,有时面对选择时我们总会询问别人的意见,若是意见与我们想象中不一样,我们就会再次询问别人直到我们得到自己希望的答案。所以有句话说的好  当我们寻求别人意见时,我们心中已有了答案。

静:@燕子我觉得这一点大多数人都会有,也是很难克服的一点。尤其是在对自己的观点不那么有信心的时候,好像提问不是再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反倒是在找自信一样。

燕子:@静确实如此,还没看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林涛:大家发笔记不要有负担,肆意任性一点,哪怕这几天就读了一章,就分享了几句话的心得与领悟,那也是受益匪浅的,所以我们不强调一周要读完,就是不想因为速度影响胃口,毕竟有的书易读易吸收,有的则反之 @所有人  就算没读完,这本书已经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长久的印象,以后有时间,有机会,相信你会再读,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Da@林涛-群代表宽心 说不要有负担,其实心里多少都有,因为都想把精彩的呈献给大家。

林涛:所以啊,一方面知道你们有压力,得给你们减压,另一方面还知道你们都在暗暗用力呢

燕子:其实一边自己看一边看读书笔记,然后交流交流可以触动我们思维开阔,也许这也可以算是淘金式思维了吧!  有人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人不擅长。刚好可以学习学习,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思维碰撞总有火花

静:还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想,关于强势批判性思维和弱势批判性思维。“强”追求的是公平客观的评判自己和别人的观点。那么问题来了:自己怎么样去判定自己的观点是在“公平客观”的条件下得出的正确的结论呢。换句话说,当我们以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时候,是不是其实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在做祟呢。但如果只有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公平客观”,岂不是成了反方向的弱吗。怎么样去找准这个尺度,避免矫枉过正呢

林涛:不要矫枉过正

静:@林涛-群代表是的,矫枉过正就变成了过犹不及,但怎么把握这个尺度呢?我觉得很难做到!

林涛:@静其实用一个词可以代替,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静:@林涛-群代表问题又回来了:实事求是的标准是什么呢,怎么衡量

林涛:这个要解释真的要长篇大论了,推荐你看《天幕红尘》,这个小说对实事求是有独到的见解

静:我觉得我又陷入了牛角尖,死循环!这明明不是哲学类书籍!醉了。上次你推荐后我就收藏到书单了。但我真心想把  遥远的救世主  再看一遍!有很多地方没有读透,悟不到!

林涛:那个读三遍都未必懂。太绕了

静:还是底蕴不够,悟不到啊。看到结局关于丁元英的商业模式的争论,看得我头快炸了

天山雪:

3.28#一句话笔记# 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一一自主性:那就是在形成自己观点的同时还要勇于批判自己;好奇心一一事事洞明皆学问;谦恭有礼;以理服人

悦读:

学会提问3.28#一句话读书笔记#采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常常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他在书本的页边写批注,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他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的阅读材料互动,目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淘金式读书带着问题,采用批判式阅读,而不是像海绵式阅读算盘接受。

3.27#一句话读书笔记#淘金式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参与和互动,即作者和读者、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展开对话。你本着相信他人的愿望而来,但首先他们得对你提出的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秦岭:

学会提问3.28#一句话读书笔记#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走之底:

3.28#一句话笔记#"我们的期盼心理极大影响到我们经历事件的方式。" 作者告诉我们,没有一样证据(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是可以一锤定音、一劳永逸。在谈到当事人证词时,作者说与眼见为实相反,相信什么就看到什么。这句话让我一下子出戏,想到所谓当事者迷,很多时候我们不接收一些事实,是因为我们选择忽略,把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实给过滤掉。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期盼是福气还是不幸呢?世事常常是未盼却在手,期盼过多,失望越大。可是没有期盼的一天又是何等无趣。已彻底被自己绕晕。睡觉去也。

悦读:@走之底相信什么就看到什么,说的是心态的重要性,我的理解:不是看到才相信,而是相信才看到。

静心:

3.28#一句话笔记#part2part3两章作者详细分析了论证的三大柱石,即论题、结论和理由。1.论题是引发讨论的问题或争议,是论证的来源。根据属性不同,论题可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描述性论题是有关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问题,回答“是什么”、“是不是”,偏向于客观存在层面,是事实判断;规定性论题是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回答“应不应该”、“应该是什么”,偏向于主观伦理层面,是价值判断。感觉作者对这两种论题的论述还有些笼统,想区分清楚仍存在难度。2.结论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或信息,是论证的目的和结果。结论不能脱离支撑材料而单独存在,作者介绍了个有说服力的论证结构: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甲”是结论,“乙”是结论的支撑材料,即理由。理由是支撑作者观点或结论的陈述,包括看法、证据、隐喻、类比等等,也就是论据。所以,逻辑关系是,“结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理由”,先有理由,后有证据,结论站不站得住脚主要取决于理由的扎实与否。作者认为,“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要在做出结论前探究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对此我深有体会。大四写毕业论文时,很早就确定了主题,对于结论也有大概的方向,但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却有了很多新发现,经过较长时间的推翻和修正过程,才最终行文。论证的过程,是个思考和完善的过程。

姚深深:

3.28《学会提问》#一句话笔记#1.如果找不准作者,演说者的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做出的回应也就显得驴唇不对马嘴。2.只有问一问别人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并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才能公正地判断为什么应该同意它。

看完第一章感觉到了自己并没有养成批判性思维,还感觉很难的样子!然而看下去发现就像第一章说到的“这需要一整套的技能和态度”。这是有办法的!。慢慢来,不着急……群主刚刚提出一个问题“蝙蝠超人好看?”我只说了看到睡着。回来想想,只给了理由,一个不是很充分的理由。那么电影到底好不好看呢?那天我真的很困了,就是提醒自己不能浪费钱也没有办法睁开眼。可能也因为我小时的英雄不是超人和蝙蝠侠吧。反正好片烂片都是看了才知道好有多好,烂有多烂。说烂是不是也可以引起想看的欲望呢

笔记还是喜欢晚上睡前写,就像以前睡前写日记,回忆一整天的心情。晚安

朱华麟:

3.28#一句话笔记#看到关于价值观的分析,回想起生活中各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头痛得码不出半个字。

鑫鑫:

3.28#一句话笔记#看到第四章了,读出了要有质疑精神。有时困惑自己听了别人的讲座或发炎,当时怎么提不出问题,要有问题也是后来才感觉到,现在想想自己是全盘接收了别人的结论,不顾其中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站得住脚,对于权威总是有些盲目地仰慕。此书阅读的过程有些慢,得耐着性子细细读来!

Sisley贤儿:

3.28#一句话笔记#我们思考时都有目标。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思考正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当我们思考的动机就是为了同以前的思考方向保持一致、毫不更改时,我们就对批判性思考的价值观不管不顾。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变成了鼓吹者和宣传家,千方百计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来维护自己当前的立场。从这个角度来看,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捍卫的过程。

午夜阳光:

3.28#一句话笔记#1、作者说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思考方式叫做奇迹式思考,还列举了《辛普森一家》中打击奇迹式思维的桥段,作者说用批判性思维可以抵制他们,但我认为奇迹式思考这属于一种乐观的心理安慰,在某些时候我们需要这些奇迹式的思考方式。2、关键词存在多重含义的情况,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作者如何定义这些词语。那些不包括基本推理结构内的词语或短语,可以扔出去。

3.29#一句话笔记#1、为避免使用过于抽象的词语,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化的使用一些短语替代。2、通过反串找出潜在重要的歧义短语,就是站在作者相反的立场下定义。3、术语和词组有外延意义也有内涵意义,内涵意义是指我们对术语或词组所附加的情感上的联想意义。这些可以用于我们区别一些社会事件的用词,区分它外延意义下的内涵意义,有些是可以用来淡化人们对其指代对象的情感反应,有一些模棱两可的政治语言暗有影响力的感情联想,需要我们明确它们外延意义之下可替换的其他意义,这样可以保证自己不会轻易从感情上迷恋某些论证又不作任何怀疑。4、对于“有钱人”这个词语,主题不同,这个词附加的情感色彩也不同,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个人经历在其中作用,而每一层含义都合乎逻辑。

唐楹:@林涛-群代表群主,可以抽空先教我们怎么拆书。这样让读书不再只是学习知识,这样一味的输入。

林涛:@唐楹前提的把一本书彻底读透,我的功力也不高,拆书的方法有很多,目的是把书中观点提炼出来,为己所用。

燕子:@林涛-群代表如果可以就教教我们啊,我们读书感觉有点吃力,有点绕

林涛:把阅读当学习还是当娱乐,决定拆书的效果,没有目的的阅读效果是最差的。其实我也一样,很多书我也是没完全搞明白。拆书类似于一种培训课,主题是围绕一本书展来

唐楹:嗯,我也是想为了更好读懂一本书

燕子:我觉得拆书应该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

林涛:拆书无定法,遵循三个原则,读懂原文,结合自身实际,思考怎么能应用。读懂原文可以理解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书中意思。结合实际需要联想与举一反三。应用就是行动喽。

燕子:@林涛-群代表关键有时会出现一知半解的状态,感觉思路如同一团乱麻

林涛:所以,我们还是先要把书读懂再说

燕子:所以希望你教教拆书的方法,可以更好读懂书

林涛:不用我教,我刚才说的三点,只要能做到,人人可自拆,我的能力不足,人艰不拆。我就是选书还凑合

静:

3.29#一句话笔记#1.关于论题和结论:找不准,会曲解作者的意图,如果带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去解读信息,便不是“找不准”而是“不想找准了”。所以公平客观依然很重要。2.关于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感觉应该和我们常说的“主观题”和“客观题”有些类似,同样是一类倾向于客观,另一类倾向于感性取舍。3.关于指示词:这些其实是我们小学时候就学过的。当老师一遍一遍让我们用“因为……所以”和“如果……就”造句练习时候,谁又知道这是在练习逻辑推理的基本功呢。再看到开门见山,结尾总结,我觉得本章完全可以叫做“论语文课的重要性”。

春天:

3.29#春天的笔记#人们总是看到自己想看到东西,认为符合自己的才正确。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我们想要的样子,某种意义来说,真美好呢~~话说我这渣英文,这本书大概要看一个月以上...

静:实际论题这一块看起来好爽。抛开文本信息和逻辑链条,完全从指示词和论题的位置,论据的类型,行文的结构来分析,有一种“庖丁解牛”般的感觉,耳目一新啊。

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信息,真是涨姿势了!

加维C

3.29#一句话笔记#扩充自我词语,才能更多的词语来恰当的提问

燕子:

3.29#一句话笔记#我们只有找对结论才可以进行评价。找对结论就像是拨开云雾,找到里面的青山。青山美不美,关键在于它不是不事实。

静:@林涛-群代表如果只对结论进行评价,而对推理过程不闻不问,我们就会坚持自己在论辩或文章中所持的结论,对那些和我们观点相一致的结论立刻青眼有加”——我想我找到了一部分我昨天的问题的答案,关于如何判断和做到实事求是——重视理由,就是一个。对吧?

林涛:理由的客观性 @

林涛:

3.29#一句话笔记#有关价值观的问题,书中讲到我们对于特定价值观赋予不同的认知程度,当你的价值观与对方发生冲突时,你是为了竞争还是合作?选择会对你的结论产生重大影响。而脱离了这种关系之后,更不要期待你会同一个合作者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作者对于价值观的分析冷静的令人背面发凉,原来,我们不仅在利益面前是个好舵手,在人生价值观上,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观也是因时,因势而变的,尤其是面临合作与竞争时。这是一种价值观假设在作祟。那么抛开这种假设(想当然的想法),我们的价值观真的那么正吗,那么坚定吗?

悦读:

3.29#一句话笔记#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看法,你就在使用弱势批判性思维。弱势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就是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强势批判性思维并不一定就要迫使我们放弃自己的初始看法。它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看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为辩证地检查那些看法有时候可以巩固我们当初对它们的支持,从而让我们变得更加笃信不疑。

静:

3.29#一句话笔记#1.关于论题和结论:找不准,会曲解作者的意图,如果带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去解读信息,便不是“找不准”而是“不想找准了”。所以公平客观依然很重要。2.关于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感觉应该和我们常说的“主观题”和“客观题”有些类似,同样是一类倾向于客观,另一类倾向于感性取舍。

3.关于指示词:这些其实是我们小学时候就学过的。当老师一遍一遍让我们用“因为……所以”和“如果……就”造句练习时候,谁又知道这是在练习逻辑推理的基本功呢。再看到开门见山,结尾总结,我觉得本章完全可以叫做“论语文课的重要性”。4.实际论题这一块.抛开文本信息和逻辑链条,完全从指示词和论题的位置,论据的类型,行文的结构来分析,有一种“庖丁解牛”般的感觉,耳目一新啊。5.“如果只对结论进行评价,而对推理过程不闻不问,我们就会坚持自己在论辩或文章中所持的结论,对那些和我们观点相一致的结论立刻青眼有加”——我想我找到了一部分我昨天的问题的答案,关于如何判断和做到实事求是——重视理由的客观性就是一个。6.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要避免“逆向逻辑”和“反向推理”。让我想起之前看推理小说时候的一个观点“当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情况无论多么匪夷所思,都是事实。”我又有些晕了,这种观点应该就是“反向推理”的情况吧。也就是说它其实是不正确的?

林涛:@静,你把自己绕进去了。等你绕出来,这本书你就读透了,就是强势思维了

静:@林涛-群代表还没看到后面,不知道会不会找到答案。不过这本书看得好爽。酣畅淋漓啊

静心:@静我看评论也绕晕了。我猜,作者的意思是,我们在写作或沟通时,不应该先下结论,而是应该针对某个论题(问题),积极寻找相关支撑材料(理由),通过论证过程得出某种结论。而推理小说,往往是知道了某种结论,返回去找支撑它的证据?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静:@静心我还是觉得晕。首先,我觉得不先下结论,应该是针对对方的沟通,而不是对自己的吧,应该是说不要先入为主,而要从理由的角度来衡量对方的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是针对己方,比如写作,如果作者本身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或者立场,就相当于中心思想不明确,怎么能写出一篇论点鲜明的文章呢?

@静心梳理了一下我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讲可能更明白些:我举得推理小说的例子,有点类似于我们常用到的“排除法”。那么排除法和反向推理是不是一个概念呢。如果不是。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悦读:

3.29#一句话笔记#一厢情愿的思维之所以常常挥之不去,是因为我们否认一切的思维方式常常出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和事实作斗争,在冷冰冰的事实之外尽力强化升平世界的幻想。对我们共同面对或独自面对的种种问题产生的焦躁和恐惧情绪构成了一道防护墙,屏蔽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真实的世界,让我们看不见其本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反思

3.29#一句话笔记#批判性思维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的,建立流畅的沟通,不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为什么说沟通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桥梁?

林涛:沟通是双向的,强势思维强调双向@悦读

悦读:@林涛-群代表谢谢,可能我对强势思维还不够理解,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悦读:

3.29#一句话笔记#所谓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理由重要吗?想做不想做每个人都可以找一大堆理由,结论才是最重要的。

Da

3.29#一然话笔记#读完第4章。一个批判性思维的人,是不会轻易的同意他人的分析推理的。在找到作者基本清晰的论证结构图(找到结论和理由)后,还会再细细审视找到的论证结构图,只要结论和理由中的关键词没解释清楚是不会贸然接受作者的论证的。关键词是决定理由能否支撑其结论方面起关键性作用的词,批判性思维的人一定会检查这些词是否有歧义,因为有歧义的词会导致对问题的理解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在判定词语是否有歧义时,一要注意抽象的词或短语,越抽象越易让人产生歧义;二是把关键词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分析,以判定关键词的确切意思;三是判断关键词准确意思时需要注意到字典里的意思不一定与文章的情境吻合,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会影响真实意思表示。

林涛:@Da 你的笔记总是条理清楚,你一定是个好学生

光与静默:

3.29#一句话笔记#第4章《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看完只觉得比昨天那章还要费神,静说的“庖丁解牛”用来形容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恰当不过。怎么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绝对是技术活,绝对!当然,“怎样解释这些术语和词组常常关系到推理能否被接受”。一词多义(多重解读)往往有个人经历、社会观念、抽象性质等因素起到或深或浅的作用,无论上语文课还是外语课,“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某个词语(某句话)的意思”果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反串」也是个很有用的思路,“如果你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或短语?如果是这样,你就找到了一处可能存在的歧义。”作者用不少例子说明判定歧义要从模棱两可的关键词着手,印象最深的是搞清楚“人权”这个词语的意思,说话者身份不同,两种语境就有截然不同的含义。作者提醒我们:注意,这两个版本的人权并不需要彼此一致,一个国家可能在保障一种形式的人权的同时侵犯另一种形式的人权。

默默的吐槽:读到后面开始觉得“抠字眼”也是一边锻炼批判性思维一边自我保护啊……我在想如果能把这本书吃透的话,和律师啊商人啊打交道会不会少一点被忽悠的风险?签合同留心眼贼亮贼亮,再不小觑歧义的力量。其实看到一半就觉得保险公司必定深谙模棱两可之道,后面就来了9·11保险赔付的案例……

静:@光与静默多少年以前我就在感慨汉语的博大精深了。。。批判性思维学会了,肯定不会轻易被洗脑。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被骗去传销了!

光与静默:@静对,学会了防骗杠杠滴

静:本书的作者是外国人吧,译者是谁啊?我要给跪了!

光与静默:同跪。。。

静心:同。。

光与静默:以前就发觉东方和西方某些思维很不一样。比如哲学,西方那论证过程真是特别严谨,一环扣一环,现代科学脱胎于此。东方圣人强调悟道,更依赖于读者水准,文字歧义明显更多,貌似怎么都能自圆其说……还有烧菜也是,放多少盐多少糖,西方人那菜谱一定会写上几克几克,我们一律是……少许

静:理性和感性的区别。理性严谨准确,感性则灵活丰富。各有所长。

光与静默:最好两者兼修,艺术与科学

鑫鑫:

3.29#一句话笔记#看到了假设,作者将其分为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数学学习中有假设,实际生活中却很少用到假设,作者提醒我们可以多用用,换个视角来看问题!做一个愉快的,更理性的思考者!


姚深深:

3.29《学会提问》#一句话笔记#先有理由,再有结论。一个关心批判性思维的作者会考虑到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并掂量它们的分量,然后才会做出结论。第二第三章主要是帮助识别任意一个信息的基本构成要素。其实要分清结论和理由这些并不难,但是如果没有那样的分析过程,在脑海就没有那么清晰结构图。咦,好像用到语文老师教的议论文的分析。

还有我对【找到涵盖你的论题的主要刊物】这个感兴趣。关于图书,书店,图书馆,出版行业的刊物有哪些呢?

静心:

3.29#一句话笔记#今天读了部分part4,不禁再次为作者强大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所折服。理解是沟通的基础,首先,我们要准确把握对方的谈话意图,即论题、结论和理由,其次,要仔细辨认和判断对方意图的确切含义,再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那么,如何辨认和判断对方意图的确切含义?作者建议我们关注语言的“细枝末节”,首先,找准多义词和关键词(短语),其次,判定其有无歧义。如何判定?他提到几种沟通障碍,第一个是你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同个意思。我深感赞同。看书时我容易产生代入感,出现“作者的思想即我的思想”的情形,归根结底是思考力度不够。这也鞭策我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

走之底:

3.29#一句话笔记#这两章作者尽心尽力教我们如何评价论述中的原因和数据。谈到替代原因时,作者让我们警惕过度简化因果关系、因果混淆、忽略常见原因、事后归因和基本归因错误。谈到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是不是有了某件事或某些事的合理解释时,作者指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通过问一些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取得一些进步。”接下来的一章作者讲述了找出欺骗性数据的各种策略。这本书实在是充满智慧,让我们远离各种逻辑陷阱。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辨识虚假解释和欺骗性数据的根本之道仍是提出关键性问题,撇开容易分散精力的描述,检查提论者的论据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否则,我们将轻易掉进各种特色广告、政治宣传、媒体报道、权威论断的陷阱中。

朱华麟:

3.29#一句话笔记#读完前两章,得到一些生活上的反思。我总是希望从日常的交流中得到一些新的灵感和启发,但是当出现价值观不符的状况时,自己又会常常处在弱势批判性思维的状态,最后导致整个交流环境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还有因为沟通时间和广度的影响,常常又会忘记了初始讨论的论题是什么,最后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吸收到足够的营养。

唐楹:

3.29#一句话笔记#要成为会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第一步就得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首先必须找出其中的争议或者说论题之所在,然后再找到作者要推销给你的结论。论题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结论则来源于分析推理,在其他陈述的基础上逐步推断出来的结论。最后是作者摆出种种观点来证明的结论,该不该接受?同理可得,假如自己是作者,逆推,应该论点论据论证,清晰明了,便于读者理解,算是建立起沟通吧,同时让文章具备较强的逻辑性。

秦岭:

3.30#一句话笔记#任何一个想要说服你相信某个立场的人都会尽量拿出与其立场相一致的理由。

光与静默:

3.30 #一句话笔记# 外延意义是指使用一个词的约定俗成的外在描述性的指称对象。内涵意义是指我们对术语或词组所附加的情感上的联想意义。这其实就是“意义”和“意象”之分,后者“附加了感情色彩的词汇,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这个词的人都给这个词附加了他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个人经历上的意义”。无论我们是与人交流还是写作进行价值观输出,都要澄清那些关键性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书籍,不同的话题,甚至同一个主题下不同的内容都可能侧重于“外延意义”或“内涵意义”,后者广泛见于文学作品。学习逻辑固然必须把意象放在一边,仅仅就概念的意义进行各种推论。但是阅读文学作品,能否捕捉作者传递的内涵意义(一作家形容是“烟云般的属性”),既考验读者的悟性,也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春天:

3.30#一句话笔记#Should I accept that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what is sup-portingthe claim?这点很是有趣,当我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某事时,我应该基于其证据来看待结论。有的时候结论是广泛正确的,但与其支持证据并没有推导的必然联系。比如,前几天在群里有人发出一段翻车视频,文字描述内容是占用应急车道被救援人员掀下公路,结论是不要占用应急车道。既属于这种情况。

光与静默:@春天很赞的例子,推导过程与其结论并没有真正的逻辑关系

小溪:@林涛-群代表塘主我申请休息一周,得消化下,这几周我感觉脑子有点打架,读越读者里面想着悉达多,读学会提问脑子里面连着非暴力沟通

光与静默:@小溪我读《学会提问》也在想着《非暴力沟通》,感觉这两本书可以互补,一个偏理性一个偏感性

小溪:@光与静默是的,黄金搭档

静:

3.30#一句话笔记#关于意思不清楚的词和短语:我觉得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是中性词,因为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往往取决于上下文和语境。如果作者同时又使用了些比较内涵的表达方式,比如反讽,或者隐喻,那么可能就会引起误解。第二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词性变化的词。比如:奇葩,本来是个褒义词,但到现在已经经常做为贬义来使用了。三是双方对同一个词的不同理解,比如:“哦你真有气质”这句话。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夸奖,另一些人则会认为:当不能夸一个人外表出众时候才会说她有气质,这是说我长得丑的意思吗!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在使用这样的词和短语时候就要比较慎重,同时解读这样的词汇时也要更小心些。

Da

3.30#一句话笔记# 读完第5章。剩余的内容留在休息的一周内完成。批判性思维的人具有更高的逻辑推理能力,能作出更高质量的论证推理。原因是,不仅仅会注意到表面上的那些理由和结论的联系,还会找出没有明说出来的那个部分。而这些没有明说的部分恰恰是证明推理论证的关键,对于保证论证结构质量至关重要,抓住它才能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没有明说出来的部分作者称之为假设,并分为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价值观假设是指理由需要它们才能证明结论的假设,它在幕后遥控指导着作者推理论证的过程,就象基因控制着生物表现型一样,找到它提出的理由才能在逻辑上证实其结论。描述性假设是指理由需要它们才能成立的假设,找到它才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给出的理由完全成立,否则理由就不能作为理由去证实结论。

批判性思维的人已经养成了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假设的习惯,而且就算找到也不会停止分析的过程。

加维C

3.30#一句话笔记# 问题首先找出论题、结论和理由中的关键词和短语。

走之底:

3.30#一句话笔记#"批判性思维不是只开花不结果的业余爱好,只能在教室里摆摆架子,在考试时临阵磨枪,或者要显摆你智力超群时拿来充充门面。它是通情达理的人的坚实基础。"作者最后两章分别讨论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以及能得到哪些合理的结论。作为临别赠言,他指出批判性思维是通情达理的人的坚实基础。他提出二分式(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式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总是听到人们说“凭什么”、“应不应该”,这也是一种二分法思维方式,因为世间没那么多应该与不应该,人际关系与国际关系一样也远非零和游戏,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百分之百肯定我们拥有对某件或某些事情的合理解释,我们只能架起沟通的桥梁,面对信息缺失的现实,让思维更加灵活,寻求更多可能的结论,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特别喜欢“通情达理”这个定语,所以作者教我们那么多辨别真伪的策略并非要让我们在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实现弱势批判性思维;而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实现强势批判性思维。说到这儿,不能免俗地又想起《悉达多》的“圆融统一”。

静心:

3.30#一句话笔记#假设是作者未明说的观点或看法,贯穿于整个论证过程中,对结论的推理分析过程起关键作用。假设包括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价值观假设是针对应该是什么(该不该做、什么是对和错、什么是好和坏)提出的假设;描述性假设是针对是什么(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精确与否)提出的假设。跟规定性论题和描述性论题相对应。找到价值观假设的线索:对方的背景、可能发生的结果(为什么他的立场产生的结果对他很重要?)、找类似的社会争论,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用反串方式(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看哪些价值观对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找到常见的价值冲突。找到描述性假设的线索: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姚深深:

3.30《学会提问》#一句话笔记#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个词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看着里面举的简单例子,按照所介绍的方法,有意识地去找多义词,关键词,检查歧义,判定歧义……其实还是可以做出判断的。但是有点担心在看到这本书以外的东西能不能也保持着批判思维呢?

无读不丈夫 | 林涛乱翻书

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