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2月14日┃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优质课堂研究综述

 丛耘720 2020-02-15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优质课堂研究综述

■姜楠

摘要:在高品质教育诉求的现实语境中,构建中小学优质课堂的诉求日渐强烈。近年来有关优质课堂的研究主要涉及优质课堂的含义、教学模式、资源利用与策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优质课堂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明确优质课堂的内涵,借鉴与吸收传统经验和外来经验,融合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处理好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关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优质课堂;研究现状;研究展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中小学优质课堂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理论界与实践界都进行了积极探索。近日,笔者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上以“优质课堂”“高品质课堂”为主题检索文献,检索到有关中小学“优质课堂”“高品质课堂”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八百余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近十篇。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为高品质课堂的构建提供经验参考和创新启迪。

一、优质课堂内涵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优质课堂是一组前后相继、不断发展的引导教学质量提升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它们的最大特征和共同价值突出表现在:问题的针对性,瞄准并解决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问题。有效课堂是在批判现有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境况下,追求课堂教学“三效”: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高效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效益更佳的强烈期求。相对于有效课堂来讲,高效课堂没有实质性的新内涵和新超越,只是在有效课堂的路上走得更远。优质课堂是在追求“三效”的前提下进一步对“有效”进行价值审视与确认,即它们必须为“优质”,也就是说,不仅有效、高效,还应效优。[1]从已有文献看,国内学者将优质课堂含义界定为:

一是“效益说”,“优质课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优质课堂”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既有量的规定,又有质的要求,是指在一定的场所和限定的时间内进行的高质量的教学活动。[2]

二是“好课说”,即优质课堂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就要做到“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趣犹存”。[3]优质教学过程背后的一些共通的元素总结为:课堂温度、教育宽度、知识密度、学科深度,四个维度都是教学的必要元素。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兼顾得比较好的课堂,才可能是一堂好课。[4]

三是“文化说”,即优质课堂在提供鲜活生动、品类丰富、新颖神奇的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深刻地揭示、呈现、弘扬支撑知识、引领思想、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5]课堂走向深处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育人。做优质课堂,就是在演绎着一种文化,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解放。[6]

四是“生本说”,个性优质课堂贵在优质,它不同于单纯地追求知识重现效率的课堂,也不是固守某一模式的课堂。个性优质课堂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追求,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宗旨,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依据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融合学生个性化特点,组织教学活动,以期达到学生个性高效学习的目的。[7]

五是“师生情感交流说”,优质课堂即追求师生协作对话的课堂,是指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从而为教学过程及其成果赋予个人意义的过程。[8]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师生不仅需要语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的交流。[9]

二、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优质课堂即“帮助成功课堂”,其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四个字:“低、小、多、快”。“低”即“低起点”,就是要摸清学生相关的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知识网”。“小”即“小步子”,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可能跨度,小步前进,把受挫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程度。“多”即“多活动”,就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注意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局限,改变教学中教师多讲的倾向,采用师生活动交替进行的方式。“快”即“快反馈”,就是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讲,又有学生练习,还有教师检查。[10]也有研究者提出优质课堂即“问题解决课堂”,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以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培育情感的教学模式。实施流程一般含以下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迁移应用评价。[11]有研究者基于“精讲多思,师生合作”的理念,把“以学定教、示导结合,先学后教、当堂检测”作为课堂教学的原则,提出优质课堂即“四环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诊断,检测提高。[12]

三、优质课堂资源利用与策略的研究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使学习资源发生了变革,而且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不仅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来呈现内容、说明观点,学生也可以利用技术来表达观点、展示学习成果。[13]打造优质课堂要学会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的互动媒体设备,将各种资源优势进行整合,为教育教学服务。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但无法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14]

有研究者指出,优质课堂的构建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为关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最终目标。[15]同时,课堂优质化建设要富有弹性和创造空间,不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课堂优质化建设应依据客观环境,挖掘自身潜力,发挥独特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强调和关注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走出课堂改革雾里看花的误区。[16]

四、优质教师构建优质课堂的研究

有研究谈到,新课程标准下“优质课堂”的关键取决于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教师知识渊博,学无止境,能够做到“功在课前,力在课上,思在课后”。[17]要设法提高教师上课的创造性和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压缩、改进课堂教学的低效环节,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包括:①效果——学生学业成绩进步、认知水平提高、学习习惯优化;②效益——教学活动的物化耗损下降,课堂收益提高;③效率——师生精力的投入与收益的比例下降。[18]同时,要求教师根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及特点,综合分析学生基础和认知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尽其所能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技艺,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最优化,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19]

五、优质课堂评价的研究

有研究者提出,公平优质课堂的基本理念是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进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围绕这个理念指出评价一堂课的指标有三个维度:参与性、差异化、发展性。这三个维度也是教师持续改进教学行为的一种指导思想。[20]基于对课堂质量标准的规律性、多维性和生成性的理解,有研究者认为新的课堂标准的建构要把握规律、坚持多元和注重其生成。具体来讲,一是标准要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趋势,既要沿承又要创新;二是标准要具有多维特征,能够较全面、深入地考察课堂的整体实际状况,而非仅囿于某一节课。三是标准框架要留有开发空间,不存在绝对的和永恒的标准。当前我们处在追求优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优质教育强调质量,新课程改革关注过程。然而,在质量维度和过程维度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高的层次———文化维度。因此,课堂标准框架应该包括文化维度、过程维度、质量维度三个方面。[21]

六、优质课堂研究的展望

关于优质课堂的研究,国内学者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未来相关研究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探索。

(一)进一步明确优质课堂的内涵

从已有研究来看,不同的时期对优质课堂有着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人对优质课堂有着不同的理解,优质课堂一直都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同时,由于优质课堂的核心概念尚不明确,因而造成优质课堂的相关概念模糊,各概念间缺少实质性的联系,各主题的研究较分散,如优质课堂的教学模式、优质课堂资源利用与策略、优质课堂标准等方面。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明确研究对象,进一步明确优质课堂的内涵,进而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认识与分析,即对优质课堂的相关概念以及各概念与外部事物间的联系进行细致深入的梳理、比较、分析与探讨。

(二)借鉴与吸收传统经验和外来经验

优质课堂在长期的研究中逐渐形成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前优质课堂的研究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研究者有必要厘清并阐述优质课堂的发展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其中优秀的历史经验,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求进步。研究者也应积极借鉴外来优质课堂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充分的甄别,基于国内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整合。如将国际经验搬来就用或没有经过充分消化与吸收,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研究者应重视国内优质课堂研究如何吸收外来优质课堂理论,如何使外来优质课堂理论本土化等问题。

(三)融合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

国内已有研究者基于自身对课堂的深刻认识,开始尝试着多学科、多角度对课堂研究进行探索。但仍有一些研究只立足于某一学科或某单一视角,存在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够强,研究视野不够宽阔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在立足自身学科基础之上,突破学科的界限,挖掘学科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如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学科,开阔优质课堂的研究视野,充分借鉴其他学科中优秀的研究成果,为优质课堂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经验。

(四)处理好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关系

纵观近些年关于中小学优质课堂的研究,国内一些研究者仍侧重于理论思辨,诠释优质课堂的含义,归纳优质课堂的标准等,或只做单纯的经验总结,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较少。纯粹的理论研究不足以证明研究的科学性,不足以揭示事物原貌与本质,不足以指导实践,更不足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只有将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才能揭示优质课堂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因此,研究者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研究方法,处理好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关系,从而为优质课堂的研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立足实践,深入实践,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研究者应深入真实课堂,了解教学实际,在实践中把握问题的实质,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以形成较完备的优质课堂理论来指导课堂改革的实践。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研究者只有立足课堂,坚持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对已有的研究理论进行检验,才能不断地完善和丰富优质课堂的研究理论,才能进一步推进优质课堂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2019年第5期 P49-5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