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自然田野 2020-02-17
阿康江河湖海说一说 2020-02-14 02:02:53

八百里巍峨太行山脉,雄踞一方,有华北屋脊之称。在晋东南的腹地,太行山大峡谷源头,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历时近十年人工修筑而成。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是一座人工修建的灌溉渠。总干渠以浊漳河为源。西起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村,东到河南林县境内,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历史上河南安阳林州是严重干旱缺水地区,与之接壤的山西平顺则有浊漳河(属海河流域)贯穿全境,沿岸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又有花椒,连翘,党参等经济作物。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河南安阳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枯,庄稼颗粒不收,百姓生活民不聊生。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发生人相食事件达五次。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全境解放,县政府组织先后修建了弓上水库,淇河渠等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1959年林县又遭遇大旱,境内河流全部断流,水渠无水可引,庄稼颗粒无收。县委开始把寻水目光转移到山西境内。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960年2月经豫晋政府协商,国家水利部门批复后,“引漳入林”入林工程开始修建。当时林县在连续经过几年的自然灾害后,财政资金不足,农民粮食不足,缺少技术人才的情况下。林县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不畏艰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参加修渠的民工们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把茅草当铺草。找不到吃的就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浮草吃。几块布料撑起来,就是指挥部。建筑材料不够,自己自足,外出学习技术,自己修水泥厂,炸药厂等。历时近十年修筑而成,这座太行山上的历史丰碑。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据相关记载,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修渠群众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勘查隧道洞顶情况时被掉落的巨石砸中,夺取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7岁。

红旗渠的修建结束了林县人民“春雨贵如油,靠天吃饭”的苦难日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的生活,解决了50多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量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县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2016年10月红旗渠青年洞景区被列为国家5A级景区。

2017年1月,红旗渠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你想去一探它的究竟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