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文化:刍狗不是草扎的祭品,少言守中却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

 向青骏风生水起 2020-02-17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文化:刍狗不是草扎的祭品,少言守中却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

上面这段话是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五章,老子在里边用了两个生僻的名词“刍狗”和“橐籥”作比喻来阐明他“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思想观点。那么,老子所言的“刍狗”是什么?用“橐籥”比喻天地又是想说明什么?”少言守中“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刍狗不是祭祀时草扎的狗,而是动物和植物的统称,代表的是天地之间的一切生物

在百度上搜索”刍狗“一词,几乎全部解释为”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这个说法出自庄子的解释: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庄子的意思是,老子生活的时代老百姓祭祀时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有时就用狗来代替,但随着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人们连真狗也不舍得用了,就用一种草扎的假狗来代替。这种草狗在没有摆上祭坛之前,人们很重视它,用竹子编的容器盛着、用带有纹绣的帛巾盖着,碰都不敢随便碰,生怕弄坏了;但等祭祀过后,人们走路从它们身上踩过,拾草的人甚至捡回家去当柴草烧火。

道德经文化:刍狗不是草扎的祭品,少言守中却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

对于老子所言的”刍狗“,还有一个不完全相同解释是汉代的王弼,他因为编撰注释过《道德经》而闻名史册,现在网上通行的《道德经》版本和注解大多是采用了他的著述。但因为庄子同老子生活的时代更近,所以史家普遍接受了他对”刍狗“的定义。但我却觉得王弼的解释更靠谱,庄子的定义有些说不通。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狗不是我国传统祭祀活动的祭品,用草扎的狗祭祀更荒诞。祭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重要活动,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会将之作为最盛大、最严肃的典礼来对待。在祭祀活动中,任何不虔诚的举动都会被认为大逆不道,更会被认为不吉利。古人祭祀所用的供品同现在差不多,也以食品为主,而食品又以肉食为重,祭祀用的牲畜被称为牺牲,牺牲又以猪、牛、羊”三牲“最常见。有条件的达官贵人会用整牛、整羊、整猪,一般的平民百姓可能会用牛头、猪头或羊头,再穷一些的人家则会用小块的”三牲“肉盛在碗里摆供,确实买不起肉的也会用面做成”三牲“的样子蒸熟了代替,但都是可以食用的东西,而绝不会用草扎的祭品来糊弄祖宗神灵。

道德经文化:刍狗不是草扎的祭品,少言守中却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

山东沿海地区祭海供品

另外,狗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是看家护院的良畜,吃狗在各地虽然有这种习俗,但因为狗被普遍认为是有灵性的动物,而且有食人类粪便的习性,一般被认为是不洁之畜,几乎没有听说将狗作为祭祖供品的。所以,即便是有用草扎祭品的习俗,也应该是扎成”三牲“的样子,而不是狗。

再说,我国的所有传统节日,诸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几乎全部都是以祭祖为主要内容,差不多一年要好几次,每次重要祭祀都要用到祭品。如果说古人就是用这种”刍狗“作为祭品的话,每次用完了就毁掉似乎也不合常理,毕竟扎那样一些草狗也很费劲,留着下次再用不是很好吗?

说刍狗是一种祭品,也就是庄子,再没有其它的典籍资料有这种记载,从现在的考古资料中也没有关于用草扎的狗上祭的发现。

道德经文化:刍狗不是草扎的祭品,少言守中却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

其二,将”刍狗“解释为”草扎的狗“同老子本章表达的意境不合。按照通常的解释,《道德经》第五章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被 解释为:天地对谁也没有偏爱,把万物当作祭祀时用的草狗,圣人对谁也不偏爱,把老百姓也当作祭祀时的草狗。

这句话读起来,怎么都让人在情感上感到不舒服。不管老子所处的时代语言表达方式同现在有多大的差异,但将老百姓比喻成”草扎的狗“应该不是老子这样智者的原意。况且,这种解释”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或圣人在用到”刍狗“时会很珍视它,而一旦用完了就会践踏它、毁掉它,这样表达的意思就不是老子要表达的”不仁“,简直就是”麻木不仁“了,根本就是对天地和圣人的亵渎。

老子在本章中要表述的思想是劝导当时的周天子和诸侯要效法天地和圣人,让人民象自然界万物一样自由生长,不要用过多的法令去制约和干涉。所以,汉代王弼的解释反而更接近这个意思。

道德经文化:刍狗不是草扎的祭品,少言守中却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

万物和谐、自然生长

王弼:刍是植物的代名词,狗是动物的统称,刍狗就是指天地之间的一切生物

王弼在《道德真经注》中说:

天地任自然,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天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已树,未足任也。

在这段话里,王弼显然没有采取庄子对”刍狗“的定义,他将”刍“理解为动物的食草,而将”狗“定义为人养的畜。王弼出生于汉代,虽然比庄子晚一百多年时间,但那时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具用品在命名上不至于有太大的差异,就像我们今天看民国时期一样。如果生活中确实有祭祀用的草狗一说,王弼不至于不采用。

道德经文化:刍狗不是草扎的祭品,少言守中却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

在历史上,另一位注解《道德经》的名人是河上公。河上公,又称河上丈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化家,应该是庄子同时代人。他对《道德经》这个章节的解释是:

天地不仁,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报也。

河上公的这段话对刍狗的定义就同王弼是一致的了。所以,我赞同王弼和河上公对”刍狗“的定义:刍是天地间植物的统称,狗是天地间动物的统称,刍狗就是天地之间一切生物的总和。这样以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可以解释为:

天地把万物都视为有生命的东西,但对谁也不偏爱;圣人把百姓看做天地间象动物和植物一样的生灵,全部一视同仁。


老子用“橐籥”形容天地之间并不十分贴切,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只要不鼓动,橐籥就不会出风不止,令火烧得不可收拾

橐籥,音为tuo yue,是一个组合词组。橐,原意是骆驼,借指骆驼皮或牛皮做成的鼓风气囊;籥,本是一种类似笛子的古代乐器,这里借指连接气囊的风管。橐籥,合起来说就是古代的吹火气囊,功能类似于今天的风箱,但却是通过压缩和鼓起的动作来产生风。

道德经文化:刍狗不是草扎的祭品,少言守中却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

战国时期的橐籥

老子在这一章中,将天地之间比作橐籥,从外观上说是很形象的,都是中间空虚而不瘪屈。所以,通常对”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这句话的解释多是:天地之间难道不像风箱吗?它在安静不动时一片空虚,但一旦动起来就会产生巨大能量。

这个解释固然能够对应老子关于”道“的本性,但却同本章最后一句,也就是老子的结语不连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的是:对老百姓的治理不能用过多的政令,一旦把老百姓鼓动起来就没法收拾,不如保持静虚的状态。

所以,老子在这里用”橐籥“比喻天地之间,不是说”橐籥“自身,而是说其中间虚空部分蓄存的风,没有风就不会助火燃烧,但一旦它鼓起来就无法收拾。以此来说明社会上的老百姓就象那橐籥里的风,一旦扰动了他们也会产生巨大能量,甚至会导致国家灭亡。他这是在警示当时的周天子,也是在告诫各位诸侯,可惜那时很多诸侯国的人民已经象被鼓动起来的风,局面已经不可收拾了。

道德经文化:刍狗不是草扎的祭品,少言守中却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同于孔子的”中庸之道“,但却可以这样理解并应用于为人处世

老子整部《道德经》都是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怎样治理国家,第五章这一篇也是一样,所以他最后的结论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大概就是说,统治者不必制定过多的法令和规定,对老百姓的管理不如无为而治,任其按照自然的本性来自生自灭。否则,一旦把老百姓鼓动起来,反而同风箱吹火一样无法收拾。

但后人在解释老子这句话时显然是离开了他“为王者师”的本意,多引申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哲学。河上公在《老子章句》中就解释为:

多言数穷,多言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不如守中,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道德经文化:刍狗不是草扎的祭品,少言守中却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

老子和孔子

这显然就不是面对社会统治者来说了,而是明明白白的告诫世人要少言守德,防止祸从口出。于是,让人又联想到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有一句“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应该是出自老子《道德经》本章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思想同孔子的“中庸之道”一脉相承


【方圆居文化】结语:

老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但他“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思想却对于今天的我们为人处世有着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是不专业的问题不要轻易发言。尤其是涉及是非问题的国家政策更不要乱发议论,弄不好就会为人利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对国家或集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这此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上沸沸扬扬,说什么的都有,很多人在看不明白的情况下乱发评论、散布谣言,以致身陷囹圄;

二是不要背后议论他人之非。搬弄是非历来为人不齿,乱说别人的坏话很容易引发纠纷的矛盾,弄不好就会引发争斗,严重的就会伤及生命,现实中是有很多惨痛教训的;

三是看不准的事不表态。工作中,很多年轻人往往在没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断然下结论,等结果出来后就很容易造成尴尬的局面,由此也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办事不牢靠的印象,值得深思。

谨言慎行就是要守住底线,保持中立,这样,不论在何时何时地都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在矛盾问题面前就会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但是谨言慎行并不是教人只做老好人,干什么事都要缩手缩脚,或者明哲保身,自私自利,那样也是不行的,长期下去就会失道寡助。做人要有辩证思维,全面地看问题、想事情、做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