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冬不拉拉 2020-02-22

秋瑾和鲁迅,生平往来不多,牵扯到的关系又错综复杂。用如今的话来说,他们是关联算较紧密的朋友圈中人吧。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鲁迅一生,都很敬重、很佩服这位同乡通家“小姐姐”。鲁迅论人很苛刻,很少有看得上的人,可在生平文章中、谈话中,屡屡道及秋瑾,且都是好话。

他们之间,论年纪,秋瑾大鲁迅6岁,是同辈;论交谊,是绍兴同乡,祖辈都有往来,算是“世交”;论过从,鲁迅比秋瑾早两年至日本留学,期间曾打过不少交道;论志趣,他们更是革命同道,是满清反对组织成员。大概也因此,他们二人,连同周总理,过去向被并誉为“绍兴近代三大人杰”吧。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秋瑾对于鲁迅,到底什么态度,其实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至今也没有啥确凿材料可以表明,她对这位绍兴小老弟有什么观感,有什么意见。唯一一条记录,是来自鲁迅弟弟周作人解放后的一则回忆文字。

可也正是因了此则语焉不详的传闻,导致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流言,说是“秋瑾对鲁迅并不认同”,甚至是“宣告了他死刑”。我阅读所及,只觉得这样武断的结论,是很不公的,也是多少与事实不和的。


秋瑾与鲁迅虽然都是绍兴同乡,祖上也应该有交情,但是他们之间知道对方,是在都留学日本并参与反满革命的时候了。二人有往来、有分歧,也是这个时段。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当代剧中的秋瑾形象

秋瑾官宦人家出身,1875年出生在她爹任职时的厦门,15岁才回到故乡绍兴居住,三四年后又随同父母去了湖南,很快嫁给湖南人并生子,在绍兴的日子并不多。而那时鲁迅才9岁左右,家道还未中落,还在著名“教辅机构”三味书屋那里读书,与秋瑾老家更不在同一城内,完全不大可能相识吧。

他们之间认识并熟悉,可以推断,是在双方都赴日留学期间了。有过从的时间范围,大概是在1905年的9月份到1907年7月份秋瑾就义前,总不到两年的时间。那时的秋瑾,虽“一介女流”,但在日本留学生中非常活跃,知名度很高。

她因为既是绍兴人又是湖南人的媳妇,与反清两大派系的浙派与湘系都关系极好。而鲁迅此时,如许寿裳回忆所透露,从仙台到了东京,不只是“文学报国”,也积极参与浙江留学生的革命事业,加入暗杀团体“光复会”等。本来可以相忘于江湖的两个陌生人,被绝望的时代催逼着,不约而同走在了同一道路上。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青年时代的周树人

在各种集会、同乡会、还有“读书会”中,鲁迅和秋瑾有了交集;他们来往紧密的师友、同道,也都是同一圈子的,而秋瑾又是“人来疯”式的爽朗外向性格,交流应该不少吧。

这是有关二人往来与关系考察,一个最重要的背景因素。


但是,从现有零零散散的一些文献材料看,这两个人,不是没有分歧,甚至有过不小的争执。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周作人

但这种争论,绝对不是私怨,而是各自性格导致,还有就是革命理念上的看法不一致。说秋瑾不认同鲁迅,甚至宣告他“死刑”,唯一的说法来自周作人《鲁迅的故家》中的一段话:

“ 秋瑾与鲁迅同时在日本留学。《取缔规则》发表后,留学生大起反对。秋瑾为首,主张全体回国;老学生多不赞成,因为知道“取缔”二字的意义并不怎么不好。因此,这些人被秋瑾在留学生会馆宣告了死刑,有鲁迅、许寿裳在内。鲁迅还看见她将一把小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吓”。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女扮男装的秋瑾

但知道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革命方案上某个的分歧而已,实在没必要小题大做。故事的背景是:1905年前后,时日本政府受到清政府压力,颁布条约限制中国留日学生革命活动,当时在日8千中国留学生纷纷抗议。

年末的浙江同乡会集会中,如何应对形成了两派主张:一派力主回国自办学校,并立即革命,另一派认为忍辱负重,力学救国。这实际上是属于革命党人中的激进与稳健之争。而秋瑾前一派主力者,不惜拿刀威胁,鲁迅许寿裳等人支持稳健行事。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喜穿男装、力倡女权新学的“鉴湖女侠”秋瑾

理清了这一点史实,就能明白,所谓秋瑾看不上鲁迅云云,几乎就是以讹传讹,实际是当时浙系留日两派革命党的主张的分歧而已,不是个人的交恶,秋瑾更没直接针对周树人这个小老弟。

误会的起源,是周作人晚年写回忆录,有意凸显,被人或误解或故意解读为私怨了。


但是另一方面,鲁迅虽然佩服秋瑾“小姐姐”的果敢、勇猛、无私,并且始终如一。可是他对于秋瑾也不是完全没有看法,尤其是对她的死,到了晚年还是很惋惜的。

鲁迅这人,论性格,非常谨慎,非常稳重,虽然他一生文章都壮怀激烈,但是他在理念上多半还是持政治稳健主义的。对于反清运动也好,后来的反封建运动也好,他一直都认为,不是一个炸弹、或者某个统治者被干掉、或者王朝被推翻,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只要人心不革,这些残骸还会循环复生,这样一些人还是会借尸还魂。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绍兴秋瑾故居——她年少时在此读书习文、练拳舞剑

所以,在晚清大家都忙着暗杀时,他认为“思想启蒙”、“文化报国”更重要。所以,他对留学生的”颟顸“很瞧不上,说“凡留学生一到日本,……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态度是轻视的。而秋瑾恰恰是这样一位活跃人物。我想,至少在秋瑾就义前,鲁迅对于这位女同乡、女豪杰,是冷眼旁观,不大睁眼一看的。

后来,秋瑾回国,确实“自投罗网”。约一年后的1907年7月15日,那个凌晨,从容就义在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秋瑾早有心理准备,在从容就义前晚,什么都没有顾念,只提出三个要求:“一,准许写家书诀别;二,不要枭首;三,不要剥去衣服”,她丝毫不惧死,但捍卫所有可能的为人尊严。

那时的鲁迅人还东京,消息传来,心情被悲伤,也坚决主张发电报谴责清政府,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不应小视,为此不惜与意见相左的师友决裂,这些都是见诸时人回忆的。他的内心,我的推测,一方面是敬佩,而另一方面,他确实始终都认为秋瑾当初不该回国,不该蛮干,不该就这样无端端地去送死。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鲁迅与他依稀别梦中的绍兴老家——他自1919年后从没回去故乡

后来,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记述过秋瑾的事迹,谈她当年在东京时各处讲演的情形,多少是有“既伤逝者”与感怀故人的心情在里面的;但是,他也曾对许广平感慨,说秋瑾女士“是被那些听讲者鼓掌鼓死的”。

他认为说,“秋女士”心地单纯,性情激昂,被一些人有意的鼓动,导致香消玉殒。


捋清这样一些可靠的历史线索,大概就可以明白,所谓“秋瑾与鲁迅同为革命文人,可是秋瑾对鲁迅并不认同”这样一些类似说法,是似是而非的,是罔顾事实的推测,甚至可说是别有用心的诋毁吧。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1908年4月建造秋瑾土冢,其挚友吴芝瑛立于墓前

因为过去的老赵家,对于鲁迅,完全“偶像化”处理,给予了太多非文学的论定与强制接受,这样一种导向,导致如今民间部分舆论,逆反心理极强,有些人“反鲁”意识似乎特别高涨,否定鲁迅甚至渐渐成为一小股潮流出现。

就我个人意见而言,我觉得,“实事求是”才是解决一切言论与意见分歧的标准。神话鲁迅固然是愚不可及的,但是,不顾事实的诋毁难道就不是同样的恶劣吗?

“委屈此外更何求”,从谈论鲁迅与秋瑾关系这个掌故上,我个人更期待的,不是事实的厘清,而是好恶都能“求是”的理性精神的魂兮归来。

秋瑾对小同乡鲁迅不满,且持刀“威胁”?周作人的回忆被误读了

二人共同的故乡绍兴:“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我想,唯有如此,一个文明舆论场的形成,才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拦,也没有什么障碍可以让它偏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