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读《春秋左传》019 鲁隐公三年秋 周王室上门借钱

 历史爱好者驭风 2020-02-24

醉读《春秋左传》019  鲁隐公三年秋  周王室上门借钱

文/驭风

【经】秋,武氏子来求赙。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传】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

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

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

秋天,周朝大夫武氏的儿子到鲁国来求取周平王下葬的赙。

先说说这个“武氏子”是谁。伍氏子是武氏的儿子。武氏是周朝的大夫,那么武氏为什么不亲自来,而要派儿子来呢?武氏可能死了,老了或病了,也可能不方便出门,只好让儿子代劳了。大夫的儿子可以世袭为大夫,为什么不称武氏子是大夫呢?因为还没有正式任命,平王死了,桓王还没有即位,没法颁发正式委任状。所以只能称“武氏子”。就连“使者”也不能称——没有王,谁能“使”?

“赙”是什么东西?是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的财物。賻,音fù,同“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玉篇》:赙,以财助丧也。周平王死了,办理丧事需要财物,这个“赙”,鲁国应当主动送去的,周朝无须派人求取。鲁国不主动送賻是礼数不周,周朝派人求赙也是非礼之举。总之,记载这件事,对鲁国和周朝都是“春秋式”的讽刺。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周式微,这搬家才几年光景,周恒王姬林给他爷爷办丧都捉襟见肘去亲戚家求赙,以至于后面还有求粮(请籴)、求车、求金什么的,这天子当的也忒磕碜了些。要说都这样了,老实点吧,可人家小林子还有劲和郑家老大置气,真是不作不死!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就是说八月初五这一天,宋公和死了。在特讲究“礼”的年代,有点身份的人可不是随便“死”的。《礼记》上说了:“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是因为《春秋》、《左传》是鲁史,孔子他老人家搞了两套标准,对于鲁国诸侯翘了内称薨,对其他各国诸侯去世外称卒。所以,宋公和虽然是诸侯,也只能“卒”了。包括那个“如厕陷而卒”的倒霉蛋晋景公,也是臭烘烘的“卒”了。据统计,《左传》使用“薨”五十余次,几乎都用在鲁国国君和夫人身上了,各国诸侯基本上统统“卒”之了事。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春秋》嘛,如果一言以蔽之,那还是《春秋》吗?

《传》起首又强调了“武氏子来求赙”,这不是啰嗦,后面还跟着一句“王未葬也。”别小看这四个字,信息量很大。

首先,周平王“崩”了,从郑国赶回来准备继位的王子狐,半路上又是开心又是难过,受不了这冰与火的刺激,死半路上了,只好由早逝的太子姬泄父的儿子姬林继位。因此,周平王是未命而崩,崩的不是很完美。而姬林居丧,还不能行使国君的权利,朝廷里的事暂有六卿之首的冢宰代办,可冢宰又不得专命,这一环套一环的,就成了死扣。受礼法限制,姬林不能加臣爵位,而冢宰又不能专命,所以拍专人去鲁国求赙,只能含糊以“伍氏子”含糊带过,不能称“王使”,也算是给周王室留了点颜面。

其次呢,周王为天下共主,老大“崩”了,小弟们得上赶着送礼帮衬,怎么还能让老大家派人去“求赙”呢?由此可见,周王室的老大帝位已大不如前,小弟们都不给力了。

三者,王未葬,赙、賵什么的,得提前送,所以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办的那事,太不靠谱,鲁惠公已经入土为安都半年了,而仲子还在床上倒气,周平王让宰咺颠颠的将俩人的赙啊賵的送到鲁国,这不成心添堵吗?所以,这里整了句“王未葬”,大有深意。

第四,鲁隐公也不够意思,就算是上面说的隐公元年那事给你添堵了,可周平王毕竟是“王”,你丫的“公”都“公”的勉勉强强,这事不能赌气。人都死了,白礼得主动送上,还能等着人家上门来求?该翻篇得翻篇。

第五,王未葬,王室派人去求赙,说出来这事着实令人扼腕,大周啊,天下共主,居然落魄到这个地步,真让人无语。

周王室的事就这样吧,下面得说说宋国的那点破事。

宋穆公就是宋公和,子姓,名和。称宋公是宋君的实位。古时候爵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只有辅佐天子的三公才能称公,宋国地位为什么高呢?因为宋国始祖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庶子,是周部族推翻商朝取而代之的大功臣。想当初,微子启偷偷摸摸的和周朝接触,签订“共头之盟”,周武王通过召太保许诺微子为“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私有孟渚之利,还杀鸡杀牛血的呼啦的整了套仪式。至于微子回报给周朝什么,还用说吗?这就不说什么了,作为长子,没当上商王,还能没点想法?可是周武王拿下商朝之后,这货“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牛,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这行为可就太没出息了,即使作为“商奸”,为了“世为长侯”卑颜屈膝还不够,还光膀子膝行,这吃相也忒“卑”不忍睹了。

作为微子的后代,他老人家自然对祖宗要粉饰一下,哼唧道“殷有三仁焉。”

周武王得了大商的天下,倒也没有食言,给了微子启应有的地位。后来周王室也不把宋朝国君当“臣”,而是待以“客”道,还准许宋公祭祀时使用王室礼乐。特别是,周朝祭祀天地的时候,要给宋国赐胙(送祭肉);宋国到周朝吊丧时,天子要亲自答谢。给诸侯如此待遇的,也就宋国独一份。

 宋穆公子和,宋国的第十四位君主,他是宋国第12任君主宋武公之子,第13任君主宋宣公之弟,殇公之叔,庄公(冯)之父。

话说宋穆公病重,感觉自己没救了,就把亲信大司马孔父(孔子的先祖)找来交代后事,大意是死后把位置留给哥哥宋宣公的儿子,自家儿子非但不能继承国君之位,还得出国猫着去。孔父嘉立马窜了:别介啊,老大,吾们哥几个都拥戴您儿子,擎好吧您呐!

宋穆公病的有气无力的,还得强撑着和大司马掰开揉碎的解释,又不能直给,得冠冕堂皇:“我哥哥当初没把位置留给他儿子与夷,而是传给了我,虽说咱大商一脉有兄终弟及的传统,可我不能忘了我哥的美德啊。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真要按你那套,若是死后见到我哥哥问起与夷,我怎么说啊,这不瞎米了?听话,乖,以后要以与夷为老大,好好帮衬国事。我就算死了,也没什么牵挂的了。”

看见没?重点是“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杀机暗藏啊。言外之意,老大我能不能留个全尸都是事,还想让我儿子顺利继位?这不扯吗?我在老大的位置上,看的比你清楚,我侄子与夷那是个好相与的?你们哥几个白给,不灵。当初我哥传位给我,不也是看我的队形摆的好,担心自己儿子与夷有危险吗?偏孔父嘉这一根筋还要挣吧,宋穆公也没精力扯了,说:“好了,打住,你的意见我否了。我必须‘光昭先君之令德’,不能因为冯是我儿子,就把先君我哥哥的美德扔一边,这事就这么定了,”宋穆公打发走大司马孔父嘉,趁着还有半口气,赶紧把儿子冯送到郑国,这才踏实的咽了气。

宋穆公死,宋殇公继位。

君子适时地说话了,君子很“春秋”地评论道:“宋宣公可以说是了解人了。立了弟弟穆公,他的儿子却仍然享有君位,这是他的遗命出于道义的缘故。《商颂》说:‘殷王承受天命都适宜,所以蒙受了各种福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胖子也得醉曰一下:宋宣公如果不是考虑到自己不行了,儿子与夷和自己的弟弟子和比起来又不是个,不得已只好让位给弟弟子和,也就是宋穆公,号称是美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与其在国君的位子下面好好活着,总比坐在国君的位置上被杀死强。

到了宋穆公病重,他仔细权衡,决定还是还位给与夷,估摸是与夷的势力忒大,自己的儿子整不过人家,要不为什么要说“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并且,趁着自己还没咽气,让儿子冯赶紧跑到郑国去?

问题来了,让了位就GAME OVER了吗?No啊。

大商的确是有兄终弟及的传统。然而,这个传统被证明结局并不美好。大商时不也有“九世之乱”吗?整个商朝只要一开启“兄终弟及”的模式,国运就走下坡路。再说宋国,宋国的开国君主微子启去世以后,宋国立微子启的弟弟衍为宋国国君,史称微种。微种去世后,他的儿子宋公稽即位。宋公稽去世后,他的儿子宋丁公申即位。宋丁公申去世后,他的儿子宋愍公共即位。宋愍公共去世后,他的弟弟熙即位为宋国国君,史称宋炀公。宋炀公即位后,宋愍公的儿子鲋祀杀死宋国国君宋炀公夺取了宋国国君的位置,并宣布说:“我才是合法继承人,我应当即位。”这个人在历史上被称为宋厉公。宋国开国以来第一次出现弑君夺位的事情。宋厉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宋厘公举即位。宋襄公也曾想让位给自己的庶兄目夷,不过目夷很聪明坚辞不受罢了。

宋宣公之让位,是迫不得已,潜意思是:弟弟啊,老大的位子都给那你了,你就别为难我儿子吧。于是宋宣公赢了名声,救了儿子。

宋穆公之让位,也是迫不得已,潜意思是:大侄儿啊,当初不让你即位是你老爸的意思,这不能怪我,现在位子还你了,就别加害我儿子吧。于是宋穆公也赢了名声,保全了儿子和自己的尸身。

然并卵,这么破坏规矩的让来让去,王室的势力断崖式下跌,权臣的势力连续涨停,结果,与夷被太宰华督剁吧了,还连累着孔子的先祖大司马孔父嘉也被剁吧了,孔子的先祖奶奶也被抢走了。当然孔子对此是不承认的,他说他先祖奶奶自杀守节。

因为逃到郑国的公子冯是块心病,所以与夷上位后就被卫州吁撺掇着和郑国死掐,那时候郑国可是小霸王一个,十年打了十一架,结果与夷也就是宋殇公被自己的太宰给宰了,原本还行的国运断崖了。

想当初戏精刘备估摸也是深思熟虑的琢磨自己的后事,他很清楚自己那个宝贝呆货阿斗几斤几两。要是和别人掰掰腕子,倒还有几分胜算。可是要想和诸葛亮叫板,估计人家小扇子一挥,阿斗就不在了。可是不传位给自己儿子,又不甘心。思来想去,只好以退为进,咬着牙强撑着搞个白帝城托孤,很大方大度大胆大气的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就是“阿斗这孩子能带就带,实在带不动你就自己当老大,好歹给孩子留条命。”

也亏了刘备这故作姿态的“托孤”,阿斗总算在位子上活了下来,但也跟个傀儡没啥区别。那《出师表》写的,跟训孙子似的。诸葛自己出门,临走各个位子都安排好人选,根本不打商量,口气完全不是“对上”,甭说阿斗了,哪个“主公”看了能不憋屈?所以说阿斗不是扶不起来,人家聪明:扶起来干嘛?比个传声筒都不如。憋背过气去,醒来也得老老实实的坐活傀儡。看来,“乐不思蜀”也是有原因的。

【公羊传】

秋,武氏子来求膊。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武氏子何?讥。何讥尔?父卒,子未命也。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武氏子来求赙,何以书?讥。何讥尔?丧事无求,求赙,非礼也。盖通于下。

秋天,武氏子来鲁国求取为周平王助丧的财物。武氏子是什么人?是周天子的大夫。为什么不称他的名字而称他武氏子呢?是谴责他。为什么要谴责他呢?因为他父亲虽然死了,但他并没有得到继承父位的正式命令。为什么不说派遣呢?嗣王还处在周平王丧期,没有正式即位为天子。武氏子来鲁国求助丧的财物,为什么要记载呢?是谴责这件事。为什么要谴责这件事呢?因为办丧事不应该向别人求取财物资助,求取助丧财物是不合于礼的。这个道理对于所有的诸侯也是适用的。

【谷梁传】

秋,武氏子来求赙。

  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天子之大夫,其称武氏子何也?未毕丧,孤未爵。未爵使之,非正也。其不言使何也?无君也。归死者曰,归生者曰。曰归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也。周虽不求,鲁不可以不归;鲁虽不归,周不可以求。求之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辞也。交讥之。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诸侯日卒,正也。

秋天,武氏子来鲁国所求助丧的钱财。

武氏子是什么人?是周天子的大夫。天子的大夫,为什么称武氏子呢?是因为天子的丧事还没有办完,新王没正式登基还不能册封朝臣,没封为大夫就出使别国,这是不对的,不符合礼制。为什么不称他为使臣,是因为周王室还没有天子。送给死人用的车马等财物叫赗,送给活人用的钱财叫赙。说赠送助丧财物是对的,主动索取就不对了。即使周不派人来索取,鲁国也不可以不送。即使鲁国不送,周也不应该派人来索取。用求这个字,就是得到和没有得到,都未知的意思。所以,这是对周、鲁的做法一起讽刺了。

八月庚辰,宋穆公去世。

诸侯死要记载日期,这是合礼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