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故事:下乡时的玉米饼

 闲云野鹤b8ooo1 2020-02-24

在我插队的上个世纪70年开始,知青点开始实行做饭轮换制度,即每个人每周第次轮换上灶做饭,我当时也不例外地被排在中间。三十多人的大锅饭很简单,主食是玉米面大饼子和高粱米干饭轮换,菜就是白菜、萝卜和土豆汤轮换。几样都简单好干,其中只有贴玉米饼子需要点技术含量。那年,我就先学会了贴玉米饼子。


那时的玉米品种分白黄两种,白的是老品种,叫白马牙;黄的就分作黄金一号、二号什么的。不管是哪一种,大饼子做好了一样好吃,怎么做好吃了就看你的水平了。


在知青点学做饭的时候,大饼子的难点就在发面这个环节,一般都在头天晚上先用六、七十度的热水和面,(我们称做“烫面”)然后放入面肥(就是含酵母的面引子)和匀蒙上纱布,盖上秫秸帘子把面盆放在炕头(夏天就不用了)闷好,等到第二天早晨打开一看如果面团鼓得老高,有一股酸酸的面酸气,就是发面成功了。在做大饼的时候,还要用面碱水中合酸碱度,才能使玉米饼出锅的时候能香甜、松软可口。

柴锅的水烧热了,锅边的水翻花的时候才是贴大饼子的最好时机。贴的时候从盆里抠出一块面用两手来回倒腾着团成满把大的面团,对着滋滋作响的锅边一扬手“啪——”,一块圆圆的玉米饼子就牢牢的粘在了锅边上。然后照此程序沿着锅边贴它一圈就可以封锅了。


如果柴干火旺的情况下,一般的有二十分钟就可以起锅了。这时候一打开锅盖,袅袅的蒸汽含着玉米饼的甜香便直冲房顶……你就赶紧手拿铲刀沿着锅边一个一个的往下铲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下锅贴大饼子的时候锅边必须要热,否则你就贴不住,贴上也是往下溜。那就应了东北放入俗话:凉锅贴饼子——溜 了。那是不行的。


玉米面大饼子虽属粗粮系列,但是真要做好吃了那可是个正儿八经的技术活。因为那时候青年点的主食基本上是以粗粮为主,但是你可别小看了粗玉米面的营养,它可是在粮食系列中营养价值最高的。我下乡四年,刚去的时候身高是1.76,四年后回来就变成了180,我想这里大半都有玉米饼子的功劳。哈哈!

闲言少叙,单说这玉米面还可以粗粮细作。在和面时掺入一点糖精,那就是甜味的;往里惨一点花椒面和盐就是五香的。我们的办法则更是奇特:饭菜一锅出(现在的饭店也都这么做)。锅底下是菜汤,上边贴饼子。结果出锅的时候饼子吃起来有菜汤的香味,那可真是外国人翘大拇指——美极啦!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饮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精化。往日的粗粮已经变成了现在人们添加营养的佐料,而且始终在花样翻新。高档餐馆里做工精致的什么小窝头、荞面糕、玉米饼、南瓜饼等等都摆上台盘,而且价格昂贵,都成了地位和夸富的象征。使我每次看到都不禁哑然失笑。因为这些名字相同的粗粝食品,在这里早已名不副实。相比之下,我还是怀念那个年代农村的玉米饼。


来源:中国知青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