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科学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分析

 张福涛lu70kpm9 2020-02-25

本文发表于 《数字教育》 2019年第6期(总第30期)基础教育信息化栏目,页码:47-50。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 要:以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切入点,结合教育现状分析得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专业能力结构欠合理、职业生存边缘化等角色定位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能力、职业发展动机、评价机制等方面角色定位的困境,提出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就要提升、细化角色能力,担当角色责任,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领域的专家、能手,以破解职业发展瓶颈和职业评价困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学习科学;专业发展;角色定位

         | 全文共4887字,建议阅读时长4分钟 |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正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在学习科学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的背景下,学习科学已经逐步开始影响课堂教学、学习组织形式、教师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活动。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建构者和创设者,如何根据学生个体特征,建构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动态系统支持学习,给学生提供合理、科学的学习建议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符合个体发展的知识体系,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作了明确表述,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其能力发展水平和角色定位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教师经常处于“边缘”地带,面临着职业发展和角色定位难以调和的客观矛盾。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的基本技能[1]。而由于各种考试的压力,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设状况不容乐观,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课程内容和体系尚在不断完善中;第二,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属技术类课程,注重应用和实践,但很多学校依然存在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课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现象。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特殊性

2001 年,信息技术教育取代了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得以全面推广[2]。名称的变化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之前的计算机教师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但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较短,有其特殊性,除承担正常的课程教学任务外,有时候校园网络维护、机房管理、多媒体教室维护、智慧环境建设等工作也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对于中小学而言,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性作用体现得更明显,而作为课程教师的角色往往发挥得不够,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场“尴尬”之所在。对信息技术教师这个特定群体而言, 这不是个案,而带有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是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发展过程产生的,这也就决定了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角色定位不能完全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去判断,而应从多个视角重新思考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现状及归因

(一)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现状

1. 专业能力结构欠合理

从角色定位来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要成长为教学专家[3],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又决定了其角色定位中必然有技术性的成分。由于早期受到计算机教育的影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仅仅局限于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分热衷于新设备、新技术的简单使用,而忽视了各种技术和设备对学生有效学习的支持,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对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开发和教学评价等涉猎较少,能力结构欠合理。

2. 职业生存边缘化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被边缘化的趋势[4]。技术特长非但没有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福利,反而成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负担”。信息技术教师所承担的技术性工作任务,除指导的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被认可外,其他工作则由于缺乏相应的量化指标,在各种评优评先中无法体现,信息技术教师被长期边缘化,其角色认同感明显不足。

(二)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归因

1. 职业发展动机不高

动机是有机体对某一行为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具体行动的内部驱动力[5]。耶克斯与多德森经实验研究得出, 动机与工作效率、业绩有关。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相关,而是呈现倒U 形。经过验证,过高或过低水平的刺激均不利于任务的完成[6]。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教学内容的难度是低水平的刺激,导致动机不高,进而又导致工作效率也不高。长期低效率的工作,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发展动机。

2. 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重实践、重技能,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特征,注重过程的评价特点决定了其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评价方式,这一点在具体实践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很多时候,信息技术教师承担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大量工作,但在评价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和认可,严重影响了其效能感。

三、解决思路及对策

(一)关注真实境遇,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专家

学习科学发展至今,始终关注真实境遇,关注在各种真实环境中学习的发生机理。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借助其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专业知识,关注学习行为发生过程,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帮助学校及时发现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设计和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真实学习环境,并针对具体的学习困境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激发其他各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和关注。

现阶段,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等陆续进入各中小学, 数字校园建设逐步推进,“校校通”“班班通”的推广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云教室、云桌面、智慧黑板等逐步进入课堂,都为中小学校未来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支持。在信息化建设步入 2.0 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建设符合学习者特征的、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参与和思考探索的话题。因此,只有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及时了解数字学习环境建设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才能在新的学习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长远来看,在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从“智能化”走向“智慧化”将有可能是未来中小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谋划,对学校已有信息化设备盘点排查,做到心中有数,在学校信息化设备升级改造中,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帮助弥补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成为支持学生学习和环境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二)关注学习者发展,做学科课程资源建设专家

随着学习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即使很小的教学干预,也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相关知识,使之发挥积极作用”[7]。虽然各学科教师作为个体独立开展教学活动, 但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师而言,专业发展不是靠个人单方面努力来实现的。借鉴他人经验,并与他人分享学习体验,实现信息的合理共享[8],做不断学习的学习者,在学习中积极开展协作和对话,使教师——特殊的学习者从中获益,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

对学习发生机理和个体学习行为的关注是学习科学的重要范畴,学习过程中,“教授主义”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成为学习的帮促者和有效资源的设计者。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熟悉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能力的体现就是要帮助学科教师积极搭建技术学习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脚手架”,帮助学科教师跨越因自身技术限制带来的“技术鸿沟”,并思考如何支持教师群体的学习,如何在教师学习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

信息技术教育在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应用中也担负着独特的使命。信息技术教育要发挥技术优势和特长,结合教学实践开发相关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关键问题,优化学科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成为学科教师的资源“智囊”,解决其他学科教师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帮助设计、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为师生学习提供支持,帮助学生获得有结构的知识和建构、重构学习的能力,成为有效学习“资源库”。

(三)关注非正式学习,破解职业发展瓶颈

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一方面,要当好“配角”——支持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和支持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关注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理性处理学生与技术、教师与技术的关系。未来的课程不再仅仅是对新知识内容的增添,更是对知识内容的整合,体现跨学科、融合的特征,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对个体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要充分关注对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和评测,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

要注重对个体学习过程的关注,结合所处的生活情境,探究个体、社会的认知过程,了解如何建立支持学生学习的动态系统并开展相应研究,基于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既有经验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注重差异化,达到理解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同时,综合相关研究成果,从认知过程、结合真实情境开展研究,给学习者、管理者提供合理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有效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方案和学习支持[9],促进深度学习。

(四)注重学习支持,破解职业评价难题

目前,各单位对教师评价大多都是“一刀切”,无论什么专业,什么学科教师,都按照一个模式、一套标准进行相应的评价,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是欠妥当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新的学习范式的转型,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新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师生角色界限。有效的学习行为如何判断,有何特征,如何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等等都成为新时代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学习科学各项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的背景下,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的根本特征——不可替代性。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价而言,应该既注重“内部评价”——对教学工作量和新的教学方法应用等方面的考核,更应注重“外部评价”——对校内同行的技术支持和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的综合性考核。同时,也需增加对学生学习,尤其是协作学习指导作用的考核。

四、结论与启示

信息化时代,教学对象——“数字原住民”可能已经掌握了新的技术和设备,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环境下帮助“数字原住民”有效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时代话题。在教学中,要主动适应或是引导学习者有效学习,尝试教学模式的变革,将学习科学的研究与个人专业发展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对象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和教师构建起学生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ers)和教师发展共同体(DevelopmentCommu-nity of Teachers)。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种长期性的反思性实践过程,应坚持实践取向、资源取向, 把专业发展看作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以促进师生学习为目标,实现真实境遇中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3] 胡金平. 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0):19- 21.

[4] 李葆萍,孙双. 从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存现状反思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J]. 中国电化教育,2010(1):37-41.

[5] 林崇德,杨志良,黄希庭,等. 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23.

[6]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7.

[7] 苏珊·A. 安布罗斯. 聪明教学7 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 [M]. 庞维国,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8] 方红樱. 基于信息技术背景的教师专业发展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17):41-42.

[9] 张海峰. 学习科学视域下大学生有效学习[J]. 中国成人教育, 2016(22):14-17.

作者简介:

马建军(1984— ),男,甘肃平凉人,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与远程教育;

乜勇(1970— ),男,青海贵德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智慧教育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