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方【组成】桂枝15克芍药15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15克大枣(擘)12枚 原方用法为此用量的三倍,一次性煮好后,分三次服用。现代我自己在临床上应用直接取一次喝的量,可以煮两次,煮一次喝光一次,一样的有效。 【用法】用法很关键,桂枝汤在于药后喝粥。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关于桂枝汤应用过程中的一点感想。
我个人觉得这一条很关键,尤其是临床遇到感冒发烧的病人很多,西医西药就是吃药打针来退烧。那如果是太阳表证的太阳中风证我们怎么服药呢?一般的感冒,一天喝两次药就可以了。 但是病重的呢?伤寒论原文说的很清楚。如果服药吃了三分之一,达到汗出病退可以不用再服用。假如没有好全的呢?病重的呢? 没有好全的继续喝,直到达到汗出病退的目的为止。特别是病重的,白天吃一副,夜晚吃一副,按仲景的用法,一副药喝三次,那一天就要用两服药,一共喝六次。 第二天,病还有没有好的继续重复昨天的操作,只要还是桂枝汤证。 古人是这样来用桂枝汤的,基本是把药煮出来,看着情况来用。好了就停止,不好继续喝,白天喝三次,夜晚喝三次。大概四小时喝一次。 【桂枝汤方证和病机】 为了更好的了解桂枝汤针对的疾病,我们第一步先总结伤寒论原文中,桂枝汤最适应的汤证,再进一步总结背后的病机和原理。 伤寒论原文
【方证要点】根据伤寒论原文,可以得出桂枝汤是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在应用,适合津液不足有汗出的表虚证。如果是五寒出的表实证,或胃实里热者,不可与之。 方证要点归纳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针对病机桂枝、生姜辛温发汗药,桂枝可降气冲。生姜治呕逆降肠胃浊气,二药都能同表和下达。配甘草和大枣还能健胃补中气。 芍药微寒而敛,可以跟桂枝组成阴阳药对,一方面可以制约桂姜的辛散,同时配合枣草可起到补阴养津的作用。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桂枝汤可以针对的病机:脾胃虚寒-导致营卫之气不足--表虚、不和--汗出、怕风,脉浮。 相反的脾胃湿热-表实不适合。 这个才是真正的“甘温除热。” 概括起来,借助黄帝内经的一句话来表达针对的病机:
只要符合这一病机,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过敏性皮肤病又或者无故自汗等均可用此方。 本文出自于中医二羊伤寒论学习笔记《原味伤寒论》,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如果对你有用,欢迎分享 中医二羊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主导针药并治的大中医观,一个推崇经典古中医的80后中医。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