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行:我们在修行中如何看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饮膳道人 2020-03-13

《老子》中的名言颇多,其中就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如今有不少人理解为“治学越多,离道越远”,也就是把它作因为关系看待。

这八个字,出在今本《老子》第四十八章,其文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就文脉来看,老子并不以“为道日损”为坏事,而是认为这正是趋向道的途径。与上文的理解,真是大相径庭。老子之意,是为道的途径和为学是不同的,为学是要日有增益的,而为道是要日有减损的,一直减损到无为,这时就无不为了。为道日损是哲学上的命题,根本不是说道受到损害。

学指的是学术,指的是知识,也即思维和道理,是用头脑推理计算而得出的。之所以有“学”,是头脑为了适应人间生活,为了尝试解释一切而产生的一门逻辑。学是后天的,和先天相冲突,通过“学”你可以变成一个聪明人,但是无法靠近大道。道,是不能用语言描绘的,历来对于道的描绘,都只是一种启发,启迪,老子《道德经》有云: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既然无法用语言来描绘,一切执着于说理的境界自然就无法证道。所谓证道不是悟透了什么理论,也不是谈玄说妙,而是得到了道体,受到了道用。为道日损的意思是说道本来就是和后天利益相冲的,后天的小我思想中贯彻了人间的一切,而这一切都会抵触道,所以越学越多,道越进不来。而道本身并不用学,就好像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只要擦净灰尘,镜子自然发光,擦掉一点灰尘,你以为自己得到了一点光亮,这都是小我的看法。所以修道学的不是上进,刻苦,努力,有得心,而是舍。舍去人间的利益方式,自有大道前来保护,舍去对人间的执着贪恋,自然能够受到大道的庇佑。

我们知道,学习再多东西,往往在运用刹那,只为了正确判断那最终的一个简单结果。事物是多因一果的,我们不断的学习,是要了解“多因”的过程,而结果往往却是“大道至简”的,简单到任何世间复杂事情的结果都可以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筛选自己通过学习所得的满荷负载,对信息不断做减法与浓缩了。

除此之外,人类学习得越多,如同深入重重高山,也越是有各种障碍随时遮蔽了眼前的视线,佛家称这叫“所知障”,又云“若无所知,即无所知障”,这里的“无知”,和道家的“为道日损”差不多。当我们学习知识到了一定的量,就需要“去其形,存其意”了,否则容易陷入读死书或者对所知的执着,容易形成固执而不开化的单一错误判断。因此需要“损”。

其实,人生就是不断学习并且丰满自己灵魂羽翼的一个过程,我们的一切学习表面看似为了暂时的运用,实际最终是为道服务的,为人生的终极服务的。就好比人们说科学的终极是宗教。只有当我们到了某个点,我们回头看,才明白一切学习的意义,最终关键对于心灵是否有裨益。

所谓“为学而损”,这个“损”还是条件的,当你从来没有学习过,从来没有明白过的东西时候是不需要损的,就好比你从来没来到人世间历练过,你就谈不上放下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你要损的是你在世界有所知后一切多余的负荷、你的傲慢、还有偏见。你一切主观的判断,都是容易带有错误的,一切真相往往不是你眼前所见的样子,所以你要破除你的眼障与心魔,随时把心胸放开阔,坦然来面对世界本来的样子,学习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所判断的种种答案太过于复杂从而脱离了结果的本质单一,这些一切带有主观判断的眼前,都要学会放下。

放下的最高境界,则是“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但这并不是不要命的表现,而是一种认知到跟随自己一切的主观随时可能判断错误,从而无所知,无所行动,无为的最高境界。故道德经又说:“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