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篇囊括中医六淫治法大全………………

 无名老熊 2020-03-13

外风治法

1、辛平疏解法:用于伤风轻症,外感风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方用葱豉汤(1)。

2、宣肺疏风法:用于外感风邪初起,症见头痛,发热微恶风,咳嗽等,方用宣肺疏风法方(2)。

3搜风祛邪法:用于真中风初起,有六经形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发热微恶风寒等,方用小续命汤(3)。

4、疏风攻里法:用于真中风兼有里证,症见目赤肿痛,咳嗽上气,腹满等,方用防风通圣散(4)。

5、辛温散邪法:用于重伤风寒之证,症见头痛咳嗽,发热恶寒,脉浮紧等,方用香苏饮(10)。

6、辛凉散邪法:用于风温证初起,症见头痛,发热,微渴,咳嗽等,方用银翘散(11)。

7、清疏风热法:用于风热证,症见目赤,口干耳聋等,方用黄连上清丸(12)。

8、疏化风湿法:用于伤风挟湿证,症见发热恶寒,呕吐,胸腕满闷,身重体怠,方用藿香正气散(13)。

9、蠲juan痹和络法:用于风湿痹痛证,症见身重,关节疼痛等,方用风痛丸(14)。

10、祛风消肿法:用于风水证,症见脉浮,烦躁,面目浮肿等,方用越婢汤(15)。

11、凉肝熄风法:用于温邪引动肝风,症见状热神昏,少汗,手足搐弱?牙关紧闭,舌质紫绛,方用铃角钩藤汤(101)。

内风病治法(中风)

1、逐风除痰法:用于真中风初起,症见猝然昏愦,痰涎上壅,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等,方用三生饮(5)。

2、养血熄风法:用于血虚津伤,水虚木强,症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昏体怠,脉虚大,目闭痉厥等,方用加减复脉汤(6)。

3、滋阴潜阳法:用于血虚肝阴不足,肝风内动,症见神倦(七宗)?脉气虚弱,舌绛苔少等,方用大定风珠汤(7)。

4、温养肝肾法:用于火不归源,虚风上扰,症见厥遂,语声不出,足废不用等,方用地黄饮子(8)。

5、镇肝熄风法:用于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风上潜,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聋,心中烦热等,方用镇肝熄风汤(9)。

6、导痰定志法:用于风痰证,证见神昏,痰涎壅塞等,方用导痰定志法方(10)。

暑病治法

1芳香开窍法:用于中暑证,症见头目眩晕,不省人事,方用行军散(17)。

2、清疏暑风法:用于暑令感冒,症见皮肤蒸热,恶寒,头重头痛等,方用香需?饮(18)。

3、却暑调元法:用于暑热伤气,症见胸满气促,口渴恶寒等,方用清暑益气汤(19)。

4、清凉涤暑法:用于暑温证,症见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吐泻等,方用雷氏清凉涤暑法方(20)。

5、生津益气法:用于暑热伤气,伤津,症见身热口燥,溲赤,脉伏等,方用生脉散(21)。

6、清热熄风法:用于暑热引动肝风,症见猝然昏倒,牙关紧闭等,先于至宝丹(83)、清营汤(98)。

7、清暑除秽法:用于暑挟秽浊,症见身热恶寒,身重,吐泻下利等,方用加减叶氏方(23)。

8、辛温解表,芳淡疏理法:用于先受暑邪,后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呕吐等,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24)。

9、清暑和中法:用于暑湿伤脾,症见胸闷不饥下利等,方用六合定中汤(25)。

10、清化中上法:用于暑邪内伏,湿浊迷漫中上两焦,症见身热咳嗽,呕吐,胸闷,不思饮食等,方用甘露消毒丹(26)。

11、清募原暑邪:用于暑结募原,症见来往寒热无定时,胸闷发呕等,方用达原饮(27)。

12、清凉暑热法:用于暑热盛,症见身热口渴,溲赤,小便不利等,方用玉露散(28)。

13、清里泄热法:用于暑温化热,症见身热咳嗽,口渴心烦,方用清里泄热法方(29)。

14、清宣湿热法:用于湿热证,热处湿中,症见身热咳嗽,身重肢怠等,方用清宣湿热法方(30)。

15、芳香淡渗法:用于暑湿证,而偏于湿者,症见头目晕眩,身热口渴,身重肢怠等,方用芳香淡渗法方(31)。

16、苦辛通降法:用于暑湿证偏于热者,症见头目晕眩,身热口渴,溲赤身重等,方用苦辛通降法方(32)。

卫气营血病治法

卫分病治法:

1、辛凉解表、轻清宣肺法:用于邪在卫分,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方用银翘散(11)、桑菊饮(96)。

2、辛温发汗法:用于邪在卫分,恶寒重于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者,方用麻黄汤(62)。

气分病治法:

1、清热救津法:用于邪在气分,症见发热不恶寒,反发热,汗出,口渴,方用白虎汤(97)。

2荡涤实热法:用于里热实证,症见潮热,谵语,手足汗出,便秘,方用大承气汤(75)。

营、血分病治法:

1、清气凉营法:用于温邪入营,症见烦躁不宁,口干唇燥,舌质红绛,方用清营汤(98)。

2、凉血化斑法:用于温邪在血分,症见吐衄便血,斑疹透露,舌色深绛,方用化斑汤(99)、犀角地黄汤(100)。

3、养血熄风法:用于温邪伤津耗血之证,症见热不甚壮,手足濡动,痉挛、筋惕、肌肉收缩跳动、舌卷囊缩,舌质绛而干、少苔,方用大定风珠(7)、小定风珠(102)、三甲复脉汤(61)。

火证病治法

1苦寒泄火法:用于温邪化火,燔灼三焦,症见身大热,烦渴,发狂等,方用黄连解毒汤(72)。

2、滋阴降火法,用于肾阴不足,相火妄动,症见虚热骨蒸等,方用知柏地黄丸(73)。

3、甘寒清热法:用于阴分不足的虚热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方用青蒿鳖甲汤(74)。

4、凉膈散热法:用于风火上炎,中焦燥实,症见目赤口渴,腹满便闭等,方用凉膈散(49)。

5、泻下积热法:用于热盛证,症见腹满,坚硬拒按,大便秘结等,方用大承气汤(75)。

6、甘温除热法:用于脾胃虚,心火太盛,症见渴喜热饮,懒言恶食等,方用补中益气汤(76)。

7、引火归源法:用于浮阳上越,症见面时赤,呃逆等,方用都气丸(77)加肉桂。

8、清心降火法:用于心火亢盛,症见烦躁,小便赤涩等。方用导赤散(78)。

9、清肺泄火法:用于火郁于肺,症见喘嗽,皮肤蒸热等。方用泻白散(79)。

10、清脾泄火法:用于火伏于脾,症见口燥唇干,烦渴易饥等,方用泻黄丸(80)。

11清肝泄火法:用于火郁于肝,症见脉弦数,目赤口苦等,方用泻青丸(81的)。

12芳香宣窍法:用于热入心包,及湿浊蒙蔽清窍,症见神昏谵语,抽搐等,方用牛黄丸(82)、至宝丹(83)。

寒病治法:

1、辛温发表法:用于伤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脉紧等,方用麻黄汤(62)。

2逐寒通阳法:用于寒邪盛,阳气不通,症见下利,脉微等,方用白通散(630.)。

3、辛热逐寒法:用于寒邪中于三阴,症见四肢厥逆等,方用四逆汤(64)。

4、抑阴敛阳法:用于真寒假热,症见恶寒肢厥,面红如粧等,方用白通汤(65)加人尿、猪胆汁。

5、温中扶脾法:用于虚寒证,症见下利,肢冷等,方用理中汤(157)。

6、温暖命门法:用于虚寒重症,症见手足冷,腰重等,方用附子汤(66)。

7、逐寒祛湿法:用于寒湿伤阳,症见恶寒身重等,方用桂枝姜附汤(67)。

8、宣通胸阳法:用于胸痹,阳为寒遏,症见胸痛,心痛彻背等,方用栝蒌薤白白酒汤(68)。

9、回阳救逆法:用于亡阳虚脱,症见恶寒,自汗,脉微等,方用通脉四逆汤(69)。

10、温化痰饮法:用于寒痰证,症见痰白而稀等,方用胡椒理中丸(70)。

11、温肾化气法:用于肾寒证,症见腰痛,小便不利等,方用桂附地黄丸(71加减。

燥病治法

1苦温散寒、辛甘润燥法:用于凉燥犯肺,症见恶寒发热,咳嗽咽干等,方用香苏葱豉汤加减(50)。

2、辛凉解表、佐以润肺法:用于温燥,燥伤上焦气分,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等,方用清燥救肺汤(51)。

3、辛凉解表,气化开泄法:用于秋燥夹暑,而从湿化,症见干咳无痰,胸闷不舒,舌红苔白等,方用桑杏汤(52)。

4、甘凉清润、滋燥坚肠法:用于肺燥肠热,秋燥夹暑,已从火化,症见下利,热灼肛门等,方用阿胶黄芩汤(53)。

5、甘寒救液、清润胃燥法:用于胃燥肝热,症见目赤口苦,食谷即饥等,方用清燥养营汤(54)加减。

6清燥润肺法:用于燥在肺,症见干嗽无痰口渴等,方用沙参麦门冬汤(55)。

7、清胃润燥生津法:用于燥在胃,症见口干烦躁等,方用消渴方(56)。

8、滋燥养营法:用于血虚生燥,病在血脉,症见皮肤皱揭,筋急爪枯等,方用滋燥养营汤(57)。

9、润肠通幽法:用于燥在大肠,症见口中和,不大便等,方用五仁丸(58)。

10、增液润燥法:用于温热后,津液枯竭,症见口燥作渴,便秘不通等,方用增液汤(59)。

11、甘寒生津法:用于邪在中焦,津液耗伤,症见肤燥,溲赤,不思饮食等,方用益胃汤(60)。

12、咸寒增液法:用于热邪深入,真阴耗伤,症见心中烦躁不安,脉细促等,方用三甲复脉汤(61)。

湿病治法

1、清化表湿法:用于雾露雨湿,外来于表,症见无汗,身重,体痛等,方用羌活胜湿汤(33)。

2、蠲痹通络法:用于寒湿偏重的痹证,症见身疼重,不能转侧等,方用蠲痹通络法方(34)。

3除寒祛湿法:用于寒湿伤阳,症见恶寒身重等,方用除寒祛湿法方(35)。

4、温化湿痰法:用于湿痰多,症见咳嗽,痰色白稀等,方用二陈汤(36)。

5芳香化浊法:用于湿伏中焦,症见胸闷泛恶,苔逆纳呆等,方用藿朴夏苓汤(37)、或加减正气散(38)。

6、通阳利水法:用于水湿内停,下焦不利,症见发热恶寒而渴,小便不利等,方用五苓散(39)。

7、苦温燥湿法:用于内湿重,症见大便濡泄,四肢困倦等,方用平胃散(40)。

8 、辛开淡渗法:用于湿温证,偏于湿重者,症见头痛身重,胸闷不饥等,方用三仁汤(41)。

9、清热除湿法:用于湿温证,偏于热重者,症见身热口渴,身重体怠等,方用苍术白虎汤(42)。

10、清利湿热法:用于湿热下注,症见小便不利,淋浊等,方用八正散(43)。

11、辛开清解法:用于中焦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燥,下利,肛门热痛等,方用连朴饮(44)。

12、清化湿热法:用于湿热在气分,症见身热肢痛,无汗神烦等,方用甘露消毒丹(26)、黄芩滑石汤(45)。

13、疏中解表、芳香渗利法:用于暑湿,湿重于热,症见体怠胸闷,不饥,微热口渴等,方用藿朴夏苓汤(37)。

14、利湿泄热法:用于湿遏热伏,症见身体发热,便秘烦渴等,方用茵陈五苓散(46)。

15、清热燥湿法:用于湿热并重,症见身热口渴,身重胸闷等。方用清热渗湿汤(47)。

16、清热荡积法:用于湿热挟食,症见腹痛下利等,方用香连丸(48)、合凉膈散(49)。  

本文来自:江天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