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结缘惜缘不攀缘 2020-03-16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

在恩恩怨怨的世界里调和大的怨恨冲突,虽有些效果,但无法完全化解,仍会留下余怨。此种治标方式,怎可称为上上之策呢?

所以有道的圣人,留住借据,而不强责对方偿还。(化解冲突对立,从此刻、从我做起。不是去制造冲突对立、积累怨恨,再设法调解。)

有德的人……给予而不索取;无德的人……强调索取而不给予。

没有偏私、没有偏爱(平等爱护所有人类、所有种族),但常常降福于心地善良的人。(因心地善良的人,其心灵频率与相近,易起共鸣共振而感受天地父母赐福。)

 

经文妙解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很多事情不是能完全解决的,这过程中有可能会激起更多的对立、怨恨。要站在比较客观、超然的立场来处理,世间就是有不圆满的地方,没办法十全十美。

我们以九·一一事件为例,双子星金融重被炸掉,激起全世界的震撼、更激起美国人民的愤恨,身为美国总统要平息美国人民的怨恨之气,他就发动战争。问题是,“和大怨,必有余怨”,另外被打的一方慢慢地在酝酿那种报复之心,冤冤相报无了时。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左契”是收据、借据。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真人:如果没有钱,就坦白讲没钱。如果借出钱他没有应该要尽快还我的心理。虽然有借据,纵然到期被爽约没有偿还,他也不会去报复,或是找黑道的来要债。他是宁人欠我,我不欠人。对他来讲这件事情已经是消化掉了。如果你耿耿于怀,那表示这件事情你没有消化掉。这样的话,那个债务欠多久,就会在你的心上积压多久。

事与愿违的时候,借钱的人不会痛苦,被借钱的人常常很痛苦啊!而且要人家还钱,反而比向人家借钱更不好意思。所以真的要把这件事情消化掉的话,就要有一种雅量。钱如果真正借出去,就要有收不回来的准备。这样,内心才能没有对件事情的挂碍。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一个真正有品德的人,是“宁人负我,我不负人”。比较欠缺品德的人,是宁愿去欠别人,不愿意别人欠他。别人只要有欠他,他都记得很牢,随时要向人讨。如果他欠别人的钱,没多久就忘记了。

这里讲的都是心境的问题,怎样把那些不如意之事消化掉。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地是没有偏爱、没有私心的。就像太阳,平等地照耀地球上所有的众生。

善人,就是体会到天地对生命的重要,有知恩、感恩、报恩之心,展现出无我无私精神的人。

当你的心很开放的时候,会感受到整个天地的大爱,就像躺在父母亲的怀抱中安详、自在,身心柔软接受整个法界的充电,整个生命的品质会提升。“充电”就是 “常与善人”。

所以,不是天地虐待你,是因为你的心没有打开,没有去看到天地无我无私的特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