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郑钦安扶阳理论浅析治疗失眠症的应用(下)

 莫为天下先 2020-03-21

2扶阳理论治疗失眠症

中医理论在辨证治疗失眠症上,体现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中。郑钦安在治疗失眠症时,不拘泥于仲景,也不脱离于仲景,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又言“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郑钦安认为元阳为一身之本,“阳者阴之根”“阳虚而兴奋特甚”“万病皆损于阳气”在失眠症中体现为“欲寐而不能寐”的状态。郑氏在遵其少阴病治法的基础上,扶阳抑阴,方从四逆汤加减。四逆汤本为仲景治疗少阴阳虚,此处郑氏运用四逆破阴回阳之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虾汤主之。”郑氏在应用桂枝甘草时,重其辛甘化阴,心阳得助;心阳即复,而得神安。配合潜阳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我们很容易见到失眠症患者,组方用药中多以重镇安神、滋阴益气药物,收效不佳时,反其道而行之,加附子、桂枝、干姜等温阳药,往往每收佳效。

3临床应用

患者,刘某,男,54岁。失眠1年余,于2016年6月25日就诊。中医诊断:不寐。西医诊断:神经衰弱。曾服用多种镇静药物和中药,收效欠佳,患者1年来无明显诱因夜不能寐,多梦,每晚仅睡2~3h,心烦神燥。自感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纳呆食少,大便溏,小便清长,口淡不渴,伴有白天倦怠乏力。患者面色无华,神疲气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辨证为脾肾阳虚,阳虚不摄之失眠证。治以温补脾肾、扶阳抑阴。方用四逆汤加减:炮附子15g,肉桂10g,桂枝15g,白芍10g,炙甘草10g,干姜15g,黄芪25g,茯苓25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水煎服。1剂/d,连服7剂。于2016年7月1日二诊,自述服药后诸症大减,面色转佳,白天精神好转,仍有纳呆食少,上方加焦三仙各15g继服7剂,诸症基本消失,睡眠正常。

按:患者失眠日久,通过辨证四诊合参,肢冷畏寒,小便清长则肾阳虚较重,观其症状认为少阴寒化,阴盛阳虚已极。若以通常治法,养阴安神,滋阴潜阳为法,选用酸枣仁汤或养心汤之类套方,则以卵击石。故投之四逆汤,配伍黄芪健脾益气,佐以茯苓,甘淡性平,宁心安神,龙骨、牡蛎重镇安神而夜寐渐安,炮附子、肉桂在温蕴脾肾之阳气的基础上,从而改善了一身之阳气,阳气得复则夜寐,临床随证加减,充分体现了郑氏扶阳理念。不失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教人以治火也,四逆汤力能补火,故治之而愈”的精髓。故以姜桂附而助脾肾之阳,引火归元,导龙入海,阳气渐盛,则诸病愈,失眠得以根本好转。

4体会

郑钦安扶阳理论在失眠症的治疗上寻求新的突破,郑钦安认为元阴元阳为人身立命之根本,阴阳二者之间,关键在于阳气,阳为主,阴为从,即“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然而扶阳以扶助阳气的运动功能活动为基础。扶阳理论则是治疗失眠的正治之法。失眠症作为一种困扰现代人群常见而多发的疾病,通过郑氏扶阳理论的指导,可谓炉火纯青。现代生活中,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各种疾病均可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人体生理功能的完善,即可体现在阳气盛上。临床中药寒凉之品的过用以及西药抗生素的滥用等,成为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现代社会的人群中患病阴症较多,扶阳理论应当予以重视,我们在临证的过程中务必辨清阴阳盛衰,重视扶阳理论在失眠症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实践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