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西晋门阀制度及其政治的建立,是由西晋王室贵族与世族大家两者互相结合,相互补充而来。此等特殊的政治社会模式催生出魏晋南北朝不一样的风采。经历了唐朝末期五代时长的武人政治氛围,宋太祖赵匡胤不愿自己利用军队谋权夺政的威胁再次出现,因而在杯酒释兵权的安排之后,宋代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由武人统导朝政,而依仗儒生士大夫所支持的文人系统支撑国家的命脉。这里我们就要细细探究不同时代下文人阶层不同的生活状态。 魏晋文人清谈的前世今生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成为名士的第一要素即是出身名门,这是因为在皇权与门阀政治相结合后,门阀大家的出身成为评判个人身份的标准,即使你十分有才,也成为不了名士。《宋书》中有所记载的陈显达等人,即便政治地位再高,权力再大,不仅自己跻身不了名士的行列,乃至自己的子孙也无法成为名士。 魏晋八王之乱 魏晋文人大多热衷于清谈,清谈一词,我们也可以将它叫做魏晋清谈,一定程度上,清谈随着魏晋玄学的发展而壮大,但是其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清谈还有不少有着相近意思的同义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才是最符合魏晋南北朝的实际情况呢? 实际上,清谈一词由来已久,东汉末年而起的清谈并不局限于魏晋时期,只不过,魏晋时代的清谈更具特色,更为兴盛罢了。在某些方面来说,清谈也不再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一定方面它又与当时兴起的门阀政治有一定的联系,清谈牢牢的与现实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到这里来看,魏晋的清谈之说已经完全的脱离了自身本源的含义。 魏晋文人 在当今的主流看法中,清谈不折不扣的代表着一个贬义词,人们普遍将清谈与谈玄说虚、搬弄是非、玩物丧志、不理人事等词联系在一起。 宋代对于知识阶层的推崇宋代依旧延续了隋唐时期的科举取士制度,儒生实际上都是经由一系列的竞争,经过对文字表达能力和经典论著的知识的测试来进入到宋代的文官系统,虽然自唐朝武则天把持朝政之后,科举取士已有先例,但隋朝之前的魏晋两朝门阀制度却依旧·存在较大优势。 宋代的科举考试 大多数寒门学子早期通过苦读为官,但在社会地位的认同上,远远不如政治势力早已被架空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的各门子弟享受着崇高的地位,无比尊崇的待遇,蔑视一切出身卑微的官员。 直到梁朝末年,'侯景之乱'爆发,这次暴乱,沉重打击了江南各大家族的社会势力,直接摧毁了梁武帝的统治,北弱南强局面更加显著。加之残唐五代时期,武将掌权居多,对世家大族倍加欺凌,因此士族大家渐渐没落。 从以上几点来说,宋朝文人阶层的构成就与魏晋文化阶层有着很大的不同。 魏晋文人荒诞无度南北朝时期,大量文人服用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物,五石散顾名思义由五种矿石构成,含有极高的毒性,服用后全身发热,血脉喷张,如果热气不尽快散发,重至威胁生命。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再看描绘魏晋文人生活常态的图画时,大多呈衣衫不整,袒胸露乳之状,后世的人们还经常误以为这些名士生活放荡不羁,风流潇洒,内心超然。这些只是假象,服用所谓五石散之后,确实会因为矿石药效的原因,面部绯红,给人以返老还童,童颜换发的假象,但服用过多,随着药剂逐渐增大,最终会毒发身亡。但因其带来的表面假象,符合名士对外的自我表现,这种爱慕虚荣,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做法实在是为后世文人所大不耻。 魏晋文人放荡形骸 酒对于魏晋时期的清谈家也是必不可少的消耗品,可以说,正是从魏晋清谈名士狂饮之后,酒开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之中不可或缺的主题。 无数名士整日以醉酒为乐,以求体验道家口中的羽化成仙之感。以上种种行为,不能说是潇洒不羁的旷达之为,反倒是假借名士,假借清谈的堕落行为。 宋代相对正常的文人形象宋朝文人知识阶层地位的提高未必全是政权统治者对于文人士大夫的尊崇,另一反面来说,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宋朝时期文人阶层人口众多,在社会上形成较大的基层底盘。 司马光罢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司马光罢相之时,世人皆为之叹息,再次当政,由为之额手。一般底层百姓有如此高的觉悟和反应参与此事,一定程度上反应宋代士大夫阶级已不像魏晋两朝时期那那般高高在上,基础教育比较普及带动整个文人阶层向前发展。 宋代的教育普及很大程度山和学校的制度有关,自从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设立太学等高等教育机构,但其功能却并未像我们设想的那般。宋代前朝战乱年间,政府对于地方和中央教育管辖能力缺失,待得宋代恢复教育,中央地方都建有学校。 宋代教学书院 宋代自主设立的官学制度也颇有讲究,一是学校专门设立固定的老师,二是太学及各地方学校都有政府专拨的田地、房产,至此,宋代官学再也不是仅为一个有职司教育的办事单位,较汉唐之时,宋代的教育颇有足以自立的基础了。 结束语:宋代知识阶层因为上述种种各项举措的实施与推广,使得自己的自身地位也较过去重要,宋代读书人往往以自己个人的身份,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自汉朝以来,儒家社会伦理深入人心,乡里的读书人都是维护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分子。这一点与魏晋时期的文人则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或许是为什么宋朝在一定时间内发展迅速而魏晋则动荡不堪的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