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城 一个人

 苏迷 2020-03-25
《姑苏晚报》
2020-03-23 

  顾万勇

  一

  朱自清先生说过,“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散文家黄裳先生走进成都,“觉得是走进晚唐诗句里来了。”

  而行走在苏州小巷,你不时可以看到许多极具江南特色的名人故居,不经意“遇见”一些仰慕已久的历史文化名人,不曾料想会从底蕴厚重的巷名了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传奇。

  就是在苏州小巷中,我不经意“遇见”了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感受了一座城与一个人10多年的前尘往事。

  这些“遇见”始于长洲路上的一座桥。

  一天晚上,散步到长洲路。这条路实为窄窄的小巷,明代时长洲县衙坐落于此。过了县衙门前的福民桥,接下来的一座桥静卧夜色中,桥头立有石碑,上有“帝赐莲桥”四个字,读了石碑上的文字,得知这座名字有点晦涩的石桥与张士诚有关。

  1356年,张士诚占领苏州城。相传,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攻打苏州,张士诚死守城池。此时,张士诚母亲生病,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张士诚是个孝子,每天去看望母亲。老人知道儿子军务繁忙,为不让儿子操心受累,悬梁自尽。张士诚非常伤心,办完丧事后,在母亲住地附近建了一座石桥,算是为母亲做的善事,希望母亲早日超生。然而,还没来得及为石桥起名,张士诚兵败被俘。苏州百姓感念张士诚曾经的恩德,称此桥为“帝赐桥”。由于明朝官府禁止,因张士诚小名叫“九四”,老百姓就用谐音叫“九思桥”。官府知道其中含义,再次加以禁止,老百姓就改说“狗屎桥”“狗屎莲桥”,实则也是“九思桥”“帝赐莲桥”的谐音,直到现在,苏州百姓还是这样称呼。

  其实,帝赐莲桥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张士诚母亲也不是死于自杀,但这不影响人们对这座桥传说的追崇,不妨碍百姓对张士诚的怀念。

  站在帝赐莲桥前,抛开功过是非,我感慨张士诚的孝和其母的慈,于是感到其失败有了一丝悲情的味道。

  二

  皇废基见证了张士诚曾经的辉煌。

  皇废基虽是一条仅116米长的小巷,但春秋以来这里及附近便是苏州的行政中心,春秋时为阖闾大城宫城的子城。张士诚占据苏州后,在这里修建了王宫。1367年,张士诚兵败时,一把大火将王宫烧成废墟,留下了“皇废基”的巷名。

  张士诚是元末泰州兴化白驹场人。泰州地近海滨,百姓多靠晒盐过日子。为养家糊口,张士诚10岁起就与乡亲们一起,在官盐船上“操舟运盐”,赚取微薄收入补贴家用。1353年,因不甘忍受官府和地方豪强欺压,张士诚带领17位亲朋好友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

  张士诚部队以盐民和青年农民为主体,战斗力比较强,连续占领苏北多个城市,在高邮建立大周政权,自称“诚王”,不久渡江南下,1356年初占领苏州并迁都于此。1363年,张士诚改称“吴王”。

  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农民领袖总是喜欢制造诡异之事为起义造势。张士诚也玩了这个手段。在他取得苏州城前,有一次,工匠在重修苏州城时挖到一块碑,上面有段莫名其妙的文字。待张士诚占据苏州后,人们醒悟过来,原来碑上说张士诚要来苏州,上苍早作了安排。其实,碑是张士诚安排人填埋的。

  进入苏州城后,张士诚初居承天寺,后在今天的皇废基修建规模宏大的王宫,在这里治国理政、发号施令。盐民出身的张士诚深知下层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因此,他在巩固发展军事的同时,致力于革除元朝的弊政,废除苛捐杂税,减免债务,救济贫民,兴修水利,重视农桑,发展海外贸易,江浙百姓逐渐生活安定。即使朱元璋部队围困苏州、军粮告急时,张士诚也没有动百姓粮食的心思。苏州城破之前,他放火烧了王宫,但命令部下不得烧毁百姓房屋和其他建筑,因此,有学者认为张士诚是“当时割据政权爱民如子的典范”,得到百姓拥护爱戴。

  难得的是,张士诚重教兴文,开科取士,招贤纳士,江浙才俊纷纷来投,施耐庵、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名士汇聚效力,后来《水浒传》《三国演义》数次提及苏州。《水浒传》第93回写宋江被朝廷招安后奉旨征方腊,率部攻入苏州城时,武松在乌鹊桥斩杀镇守苏州的方貌:“乌鹊桥下转出武松,赶上一刀,掠断了马脚,方貌倒攧将下来,被武松再复一刀砍了,提首级径来中军,参见先锋(宋江)请功。”施耐庵对这场战斗描述详细,乌鹊桥、饮马桥、虎丘山、太湖、常熟、昆山等地名也是信手拈来。此外,据说因愤怒潘元明、潘元绍兄弟变节投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创作了两个姓潘的淫妇加以讥讽。

  经过上述努力,张士诚政权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河南安徽部分地区,东到大海,纵横两千多里,江南富庶之地大部为其统治,故在元末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

  三

  纵观我国农民起义史,农民领袖建立政权后,对皇帝那一套都比较热心。张士诚也不例外,他设立省院六部百司,建万岁阁,设枢密院,开弘文馆,似乎天下太平、政权牢固。

  随着王位逐渐坐稳,张士诚开始满足于现状、骄奢淫逸。他建造香桐和芳蕙两座楼阁,把选来的美人安置在这里,于是为苏州留下了小巷“桐芳巷”。他效仿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挖锦帆泾,用锦绣丝绸做船帆,携美人泛舟锦帆泾,如今锦帆泾已成为“锦帆路”。他甚至在苏州城西的灵岩山重建“响屟廊”,妄想重温夫差与西施的旧梦。

  贪图享乐必然不思进取、疏于朝政。张士诚把政事全部交给当丞相的弟弟张士信。没想到的是,张士信整日花天酒地,后来干脆把朝政转包给黄敬夫、蔡彦文和叶德新三个无能贪官。张士诚女婿潘元绍也是一路货色,其宅第位于桐芳巷附近的潘儒巷,“宅甚广,左右皆有别业,狮子林在焉。“”耽情于声色财货。”张士诚其他部下或豪夺民女玉帛,或搜刮钱财建造花园,或强占民房扩大私宅,心思均不在政务军务上。

  张士诚政权自上而下腐败成风,最终人心涣散、战斗力锐减,割据范围越来越小。为了自保,面对朱元璋和元朝廷,张士诚选择向元朝俯首称臣,并出兵攻打红巾军,逼走韩林儿,杀害刘福通,这成为朱元璋声讨张士诚时列数其八大罪状的主要两条。后来,形势更加严峻,与张士诚一同起义的李伯升、吕珍、潘元绍等叛敌投降。潘元绍最是小人,当知道苏州难守时,要求七位小妾自尽,自己却在城破时投降,并劝说张士诚一道投降。

  桐芳巷、锦帆路、潘儒巷……从这些小巷可知张士诚失败是迟早之事。1367年9月,朱元璋军队攻破苏州城,张士诚夫人自焚。张士诚自杀不成,被押解至南京,因一句“天命照尔不照我而已”激怒朱元璋,被乱棍打死(一说自缢而亡)。张士诚将失败原因归于天命,而不是从自身查找,乃憾事也。

  四

  与李伯升、吕珍、潘元绍之辈形成对比的是,苏州百姓帮助张士诚死守苏州城,朱元璋部队围困10个月才破城,苏州之战成为朱元璋平定群雄最为艰苦的战事。壮士们的英勇之举,沉淀凝结在一些苏州小巷的名字里——“三家村”巷会告诉你,朱元璋部队攻打苏州城,仰、胡、洗等三个家族死守娄门,十分惨烈……在苏州城危急之际,十位壮士应征入伍,舞动铁头枪,杀出阊门,逼迫朱元璋军队向后退却,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死去,十位壮士居住的巷子后被称为“十郎巷”。潘元绍的七位小妾皆是烈性女子,城破前均选择自尽,苏州人没有忘记她们,专门建了“七姬庙”加以纪念,并将附近一条里弄命名为“七姬庙弄”。

  张士诚死后葬于南京,但民间传说认为,吴地百姓到南京偷取了张士诚遗骸并埋葬苏州,让他叶落归根于第二故乡。不管这个传说是否靠谱,但后来典籍对张士诚墓多有记载。清代顾震涛《吴门表隐》提到张王庙。道光年间沈藻采《唯亭志》确切说:张王墓在斜塘廿五都副扇九图“之下。”民国初年,吴中保墓会找到张士诚墓,并立碑“张吴王墓”。1929年,张士诚同乡、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托好友在斜塘找到“张吴王墓”,建石碑于墓前以志纪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今张士诚墓已纳入苏州工业园区南施公园,其不远处的一条马路被命名为“士诚路”,延续了苏州人对张士诚的纪念。

  朱元璋占据苏州后,因痛恨百姓帮助张士诚死守城池,不仅大肆杀戮、移民淮扬,而且征收重赋,洪武26年(1393),苏州以占全国1%的耕地上交了9.6%的税粮,苏州百姓自然想念张士诚。他们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朱元璋听说后大怒,下令禁止谈论张士诚,每当此时,百姓会说“不在讲张,不在讲张”,久而久之,讲张”成为“聊天”的同义词,成“为苏州方言中的活化石。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张士诚生日,这天晚上,苏州百姓会焚烧“狗屎香”纪念张士诚。狗屎香”原为“九四香”,起这个“名字,一是因张士诚小名“九四”,二是有“久思”之意,但慑于明朝威严,便取了“狗屎”这个谐音。苏州人常吃的酒酿饼也与张士诚有关,当年他身负命案,带着母亲逃到苏州,身无分文,母亲又饿又累、奄奄一息,幸亏一位老人用酒糟做成饼救了母亲性命。后来,张士诚感念这份恩情,下令各家各户寒食节吃酒糟饼,名为“救娘饼”。他死后,为防止引来官府麻烦,百姓悄悄改称“酒酿饼”。此外,挂天灯”等习俗也是为“纪念张士诚……可见,虽然张士诚最终失败了,但苏州百姓没有以成王败寇论之,而通过多种方式怀念这位“吴王”,这证明了一个道理:民心清如镜,口碑重如山,从政者不管官职大小,只要心中有百姓、为百姓造福,百姓心中就有他的位置。

  一座城,一个人。张士诚在苏州虽只有短短12年时间,但这座城市成就了他的辉煌、目睹了他的失败、见证了他的悲情。他的历史痕迹和点点滴滴留在了苏州街巷的名字中,留在了苏州百姓的怀念中,留在了苏州风俗的传承中,张士诚与这座城市已密不可分。历史向前发展,许多前尘往事成为烟云,但张士诚和苏州的故事没被忘记,人们还在讲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