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张”:苏州的张士诚记忆

 知易行难nev5ph 2021-11-18

Image

在太湖边长大的人,从小可能有所耳闻一个词叫“刚藏”吴音),就是聊天的意思。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奶奶使用这个词。但这个词我一直觉得很“土”,因为这个词和普通话书写对不上,估计是深乡下的人才会使用吧(我这种认知,本身就很有意思。国家所确立的发音对于方言,形成了歧视等级。说明国家权力的渗透非常成功)

长大后,一次偶然的阅读,我才意识到,吴语太湖区域所流传的“刚藏”一词,其实是来自六百多年前明朝建立初期那段历史。所谓的“刚藏”就是“讲张”一词。“张”就是和朱元璋争霸的张士诚。

当时朱元璋和割踞在苏杭一带的张士诚政权决战,成功问鼎。但是原来张士诚治下的百姓,尤其是苏州人(这可能是苏州作为经济文化中心,所留下的文字材料更多),在内心并没有认同朱元璋的统治,还十分怀念张士诚。明苏州太仓人陆容的私家笔记《菽园杂记》,其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高皇(朱元璋)尝微行至三山街,见老妪门有坐榻,假坐移时,问妪为何许人?妪以苏人对。又问:'张士诚在苏何如? ’妪云:'大明皇帝起手时,张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归附。苏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

这则私家笔记存在明显的不实之处,因为张士诚是兵败被囚后自杀,并非投降,但是张士诚的统治时期,“为政宽简,吴人爱之,有肖其象而祀之者”,倒的确是在民间记忆暗流中不绝。

钱谦益根据一些口口相传,“父老依然能言其概”的民间记忆材料,述及张士诚:“兵不嗜杀,一也;闻善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吏禄,二奸贪必诛,四也。”(《国初群雄事略》)因此,围攻苏州城时,吴中百姓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致使之前风卷残云,势如破竹的朱元璋大军久攻不下:“城困三载,民皆为王死守,无叛志。太祖使人徇于城下,父老荷戈答曰'吾糠秕犹足支数年,岂降汝乎?”(《吴王张士诚载记》)
即使朱明传檄定天下后,吴中百姓,依然对朱元璋非常蔑视,坊间议论,言及朱元璋为“老头儿”,而延称张士诚为“张王”(《翦胜野闻》)
苏州至今保留着一个奇怪的风俗,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晚,古城的大街小巷里就会有星星点点的香烛插在地上,俗称“烧久思香”,据说那天是地藏王生日,张士诚起兵时自称是地藏王转世,而“久思”正是其小名“九四”的谐音,这香便是苏州百姓烧给他的,明祭“藏王”,暗祭“张王”。是为报答张士诚的功德而设,据说从明初延续(不过,这个可能性恐怕不大,应该晚起附前的“传统发明”)

在明亡之后,原本被压制的吴中拥戴张士诚的热情,被释放,立时,就为张士诚修建庙宇祭祀:“张王庙在娄门外塘南,祀士诚。”

至于说,历史上的张士诚时候时候真的对百姓非常仁厚,深得民心,因为留下的材料非常稀少,已经不可断。但是因为朱元璋统治时期,对于曾经顽抗的江浙一方,实行了严苛的重税政策,使得民间形成了一股反抗性的记忆暗流。致张士诚在吴中地方的记忆中,十分正面。

但这种记忆很显然是不可能为统治者所容许的。统治者很清楚苏州人怀念张士诚,据说,朱元璋曾召集苏州城中的五城兵马司的头头,厉行禁止。于是,地方上的官吏巡查一看到百姓在那里窃窃私语,附耳攀谈时,总会警惕的向百姓吼一句:“不许讲张!”久而久之,“讲张”这个词就演变成“聊天”的意思。

太湖区域方言中“讲张”一词,就是源自张士诚这个典故,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词原本的含义了已经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是从这个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我们的江南一带百姓,传承着一种曾经的地方主义的话语的遗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