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发引导”之案例分析---视角训练之38

 王明鹏 2020-03-26

按:参加李老师魔鬼训练营即文章点评活动,为期三个月,读文章、得点拨、转视角、写点评,不亦乐乎!

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多本专著。


无论日常生活还是心理咨询中,有个八字箴言不可不牢记,那就是“支持鼓励,启发引导”。

支持和鼓励是为了建立良好关系,人都是具有“自我服务偏差”特点的,从这个人性角度出发,哪怕再自我感觉不良的人,也迫切需要或者更急需渴求别人的理解。注意,这里的所谓“理解”,不是真的要你进行理性分析指导,很多时候我们要明白就是多给“支持和鼓励”。

支持和鼓励是感性的,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呈现温暖舒心。

可是,如同人是要长大一样,更多时候我们交流目的可不仅仅为了良好舒适关系,还需要“促进心智成熟”,这就需要运用另外四字箴言“启发引导”。

如果说支持鼓励是“给一个甜枣”,“启发引导”就相当于“扇一个巴掌”,这个巴掌你能领会用意就叫做挫折后的成长。

成长从来都是伴随着挫折。

一个好的沟通者就是把这个巴掌打得无比自然,乃至让你感觉到“痛”并“快乐着”。

今天分享一下李克富老师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的沟通,简单几句话就把谈话方希扭转,且富有成效。

谈话并不是正式的,而是发生在一个精神科医生建立的抑郁症患者群里。有病患一直在分享自己的心理痛苦,基本就是“感性反应”,别人很难插话,用李老师观察到的描述就是,

“讨论的内容和方向都被几位抑郁症患者主导着,可悲的是几位心理界的同行只知随声附和,所说的也无非就是抑郁症患者多么痛苦,社会各界应该理解、关心之类。”

于是“引导”开始了。李老师插话问

“我们了解或更了解抑郁症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毫无疑问就是患者回答的促进恢复帮助治愈抑郁症啊,这是自然而然的。

继续引导,“如果出于这个目的的话,精神科医生才更了解抑郁症。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患了抑郁症。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和诊断的权力掌握在精神科医生手中,就像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犯罪,是由法官而不是由那些罪犯或犯过罪的人决定。”

怕引起误解,又补充说:

“其实在精神科医生给出诊断之前,既没有抑郁症患者也没有抑郁症,抑郁症是法律授权精神科医生的特权。”

这里敲黑板,划重点,在成功引导患者转向讨论治疗目的后,记住“讨论问题首先要搞明白目的是什么”,而后给一个“启发”:谁更了解抑郁症?

答案就是精神科医生。解释有两点,一是医生具有资格,是使用诊断标准的职业者,类似判案子的法官,这个比喻很贴切;二是疾病诊断是个社会或法律现象,没有诊断之前根本不存在患者和病,所谓贴标签是社会认可的行为,其实与医生自身无关。

显然,“引导”明白医生的权威不是谈话目的,需要进一步“启发”目的,

“一个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可以了解自己的抑郁症,但是却不见得了解别人的抑郁症,更不允许给根据自己的经验就诊断别人患了抑郁症!”

这里就是掷地有声的启发,一个人说自己感受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替代别人的感受,更不能给别人“治疗”。这里其实就是反复强调的理念问题:“心理”不等于“心理学”,概念不等于实体,共性来自个性却不再等于个性。

举个例子,当我们说起来“故乡”时候,这其实是一个概念术语,可是每个听到的人所体会到的故乡具体形象是不同的,有的欣喜,有的感恩,有的失望,有的无语,同一个词语并不意味着同样感受,更别提理解的千差万别了。我们自己都会在不同情形下给同一个现象不同解释。

因此,对于疾病才有“望闻问切”,对于教育才有“因材施教”,对于他人才有“尊重说话的权利”。

一个抑郁症患者,可以诉说自己感受,但不能认为这就是无数抑郁症患者的感受,更不等同于一个治疗方式。即便现实中医生开出同一个药方,病人服用相同的药物,但是存在不等于合理,更不等同于科学。

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心理截然不同,人与人根本不同,我们能够认识好自己已经够难了,少误导他人。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我那位精神科医生朋友说话了”:

“悲催的是,很多抑郁症患者总认为自己了解抑郁症,岂不知‘当局者迷’,岂不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很多本来可以及早就医的抑郁症患者,有被那些自称得过抑郁症的人指导着去坚持锻炼的、自己买药吃药的、信神信鬼的……让我这样的专业人员听起来不是荒唐而是可怕!”

其实无法引导更多人也不可怕,世界上各类人原本就是形形色色,各种荒唐有的是,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像“捡海星的孩子”,努力就好。

至于抑郁症分类,这是非常专业的知识,我们需要大概“牢记”这一点很重要:更多的抑郁症患者不是心理抑郁这样简单,更多是内源性的,类似肺炎胃病这样的生理疾病!

如同肺炎胃病的抑郁症,需要认真看医生吗,不言而喻!

最后提示一下,不要混淆了“抑郁”和“抑郁症”。前者描述的是心理状态片段,表达的是情绪低落,心情不佳,郁郁寡欢,这个体会人人都有,很普遍。但是后者可不是简单贴标签的,是需要专科医生诊断确定的,是需要正规治疗的,甚至心理咨询也不是首先选择,一定按照身体疾病情况认真对待,并进行正规治疗。

换句话说,抑郁症一定有着抑郁状态,但是抑郁可远不是抑郁症。

作业:记住下面部分文字,并谈谈您的理解。

“总起来说,抑郁症可以分为三大类:

1. 内源性抑郁症:包括单相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以及与精神分裂症相联系的抑郁症。

2. 体因性抑郁症:各种身体和神经疾病所致,也包括药物和各种有害物质所致者。

3. 心因性和反应性抑郁症:心因性抑郁症照例一生只发作一次。如果发作两次或多次,应该视为偏离常态的人格反应,或者根本就是内源性抑郁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