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度抑郁康复后,给深处迷茫的朋友3点治疗引导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5-24

文/老K

我写了很多关于抑郁康复的文章,也收到了很多人的私信,他们总是困惑 「抑郁症到底能否治愈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能是最有发言权,自己曾经经历一年严重抑郁,同时做心理咨询4年以来也见过不少抑郁的人,所以我想告诉大家,患上抑郁一定要放心,肯定可以恢复,只不过要有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关于抑郁的统计,我们有组数据 大约 85% 的人经过治疗后,抑郁症状会显著减轻,能治好。 这个不是简单的拿出一些数据,而是我们真的见过很多病友抑郁症治好了。

而剩下的 15% 虽然仍处于痛苦和状态波动中,今后的生活质量会受影响。但也不是毫无办法,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和调整,依旧尽力恢复社会功能。

那么我想从我的经验和学习出发,帮助这些痛苦的人总结一些, 当你真正建立、执行以下3点的时候,我相信你已经离康复不远了。

一定要积极配合医学治疗

患上抑郁症后,很多人容易将问题归结为自己平时想太多,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认知。

抑郁症和大多数疾病一样,并非都是因为我们想太多导致,有时候过度把问题归结为想不开反而不利于我们正确面对这个问题。

很多人可能害怕自己被诊断抑郁标签,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个诊断医生其实也不想给大家,诊断是为了治疗服务的。

若是你已经确诊为中、重度的焦虑抑郁症患者,那么此时请积极配合医生开具的药物治疗,虽然药物会有一些副作用,但是副作用一般都是可以承受的。

关于副作用我在之前很多文章都有阐述,记得当初一个护士看我非常恐惧吃药就和我讲了一个道理,她问我你说空气是否有病毒,我说“有”,她继续说,那就算有病毒,我们还是要呼吸啊,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但我们要学会两害相权取其轻,药物治疗就是这个道理,相比药物的那点副作用,抑郁的痛苦才是我们更该重视的。

其次有条件的最好配合心理咨询, 需要注意的是,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是两种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责。

精神科医生会通过你描述的症状,判断你是属于哪种疾病,并且推断你大概是哪种神经递质水平异常,然后对症下药,但不会跟你聊很多。

精神科医生懂得病理和药理,但是他们不是心理学专业,不会给患者做心理咨询。

所以不要期待看精神科医生ta可以耐心帮你疏导心理,第一工作就不匹配毕竟我国医疗资源紧张,精神科医生给每个病,第二术业有专攻。同样我们也不要期待心理咨询可以建议我们服药,心理咨询是通过你和他之间的关系帮你完善人格以及觉察你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国外很多地方的精神病康复系统非常完善,他们除了精神卫生中心之外,在社区还会完善精神病治疗之外的服务,比如一些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虽然得到药物心理治疗但回归社会还远远不够,这时候社区就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帮助我们从点滴小事开始恢复,可遗憾的是我们国家这些都才刚刚起步。

大部分也需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要知道任何关系都需要主动,这一点对于部分抑郁症患者来说的确很难,但越难我们更要突破,按照人际圈层来看,和我们关系最亲密也最容易为我们提供无条件支持的还是家庭,遗憾的是一些不靠谱的家庭会认为孩子抑郁是“作”或“想太多”,这个时候无助的孩子会轻易放弃向家庭寻求帮助,这里我还是建议 想办法让他们重视这个问题,并且理解理解抑郁症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在抗抑郁的过程中是需要家属给予支持和关爱的。

其次就是 朋友 了,同样朋友也是不容易理解自己的,这个时候也没必要太埋怨对方,因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抑郁症,这个时候我认为适当的在网络寻求抑郁社群是个不错的主意,但一定要适度,因为我曾经组建过这样类似的社群,在群里大家经常互相抱怨并未见到理性互帮互助或者鼓励的话语,大家都自私的认为自己最痛苦,后来我就取消了这些社群,但只是我这里没成功,不代表有些社群没有价值,我自己还是认为那种相对积极的抑郁互助社群是一个弥补抑郁回归孤独的方式。

完善认知和性格,让精神时刻保持相对健康

这条建议是我想对所有康复后抑郁的朋友说,抑郁症很麻烦的一点就是 很容易复发

所以在康复期间我们经常参加复查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关于复诊,医生一般会根据病情告知复诊时间,若是处于急性期一般是一到两周复查一次,若是处于稳定期则是一两个月一次。

复诊一定要按时去,这会涉及到医生发现新症状与再次诊断,以及调整用药。还有一些指标也是需要定期检查的,需要你记好时间,遵照医嘱按时去。

其次积极寻求心理咨询也是完善认知和性格的“捷径”,大部分抑郁症患者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极其黑暗和消极的,这些都和早年经历以及不健康认知有密切关系,陷入死循环的抑郁患者很难理性和客观看待自己。

所以这个时候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完善性格和认知可以说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了,但任何方法都不能着急,所以我这里提倡抑郁的朋友定期参加心理咨询,有条件的可以寻求长程的动力学咨询方式对完善人格是很不错的方法。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最后,我提倡患上抑郁的朋友要学会 “带着症状去生活” ,这也是最健康的对待抑郁的生活方式了。带着症状去生活就是告诉你,有一点症状不要害怕,总是去纠结它,才是真正的可怕,因为见过太多患者总是去纠结自己的症状,导致自己始终都难以走出抑郁的心情。

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尽可能地避免去看一些关于抑郁症负面的报道和信息,因为抑郁症就是一个心境障碍,好好治疗,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复杂可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