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专栏-李克富|LKM:慈爱冥想

 王明鹏 2020-03-26

编者按: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行走中的思想》《自由的联想》等近十本专著。曾有幸跟李老师学习心理,其“后现代思维”可谓拍案叫绝,不由你不被敲打的“痛并快乐着”。承蒙李老师同意,编发其生活心理随笔,以飨读者,相信朋友们受益无穷!



如果十多年前我刚从事心理咨询那个阶段,有同行说治疗抑郁症可以不吃药,我会认为这无知而危险;可在学习了认知行为治疗(CBT)并尝试着运用过几年之后,我便不再怀疑那些已经被研究证实了的结论(霍夫曼,第113页):CBT治疗重度抑郁障碍十分有效,而且相对于抗抑郁药物的一个特别好处是较少病人(大约少50%)复发。

但即便如此,当我看到有人将传统佛教的慈爱冥想(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LKM)作为一种CBT技术而运用于抑郁症治疗时,还是惊讶不已。

严格的科学训练让我有个好习惯:不拒绝新东西。我知道,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能否为我所用,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在理论上站住脚,二是经我亲自使用且评估后的确有效。

经过检索,第一点很快解决。过去对抑郁及相关问题比如自杀,我所关注的主要是非适应性的思维反刍过程,却常常忽略了与人际关系和社会困境相关的因素。而LKM正是针对抑郁症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实施的正念冥想策略。

待理论解决后的试验是从我自身开始的。把我讨厌的一个人作为冥想对象,想他的好并祝福他,没几天再见面,发现他竟然对我热情起来了!

这种体验很重要,不论有效与否,至少证明是无害的。

无害,乃运用心理技术的基本伦理原则。

严格意义上的LKM练习,一般时长一小时,最佳坐姿是标准的莲花坐(即双盘),鲜有人能做到,就先让求助者采用单盘或散盘的坐姿,之后以详细的记录为家庭作业。由于我有双盘经历且已能坚持一小时以上,因此对求助者的指导和评估,自以为做的不错。

一个月前,有位重度抑郁症患者咨询,因练过瑜珈,双盘便不是问题。她所反馈的信息让我不再怀疑LKM应对抑郁的良好效果。

以上涂鸦,起因于前天在群里和辽宁某位老师的对话。他认为“目前,不能把禅修正式列为心理咨询方法”。这个观点当然是正确的,可仔细想来,这个说法又是极其笼统的:毕竟,以“明心见性”为宗旨的禅修所倡导的“定慧等持”,亦即“当下宁静”和“随缘自在”,对克服当下普遍浮躁的心态是有积极意义的。

遗憾的是,让那些缺乏体验的人对此感同身受,实在太难了。

尽管我相信万事万物毫无疑义地在永恒中相互关联,无论从哪条道路出发,只要上升至足够高,下潜至足够深,或深入至足够精微,延伸至足够广大,最终都会殊途同归。但是,我始终对“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的说法不屑一顾。

我觉得心理咨询师不只是科技工作者,具体的咨询是沟通艺术和人文情怀的体现,因此我们不能以“正确”或“错误”为由,对某些新鲜事物或过去被视为糟粕、迷信的东西,简单拒绝。把“有效”作为心理咨询的追求之一,似乎是不会有人站出来反对的。

心理咨询以“解释”作为其主要技术,而解释是“理解”的符号化。这一点与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不同,科学依赖的是“说明”。

心理咨询师不能脱离科学,但必须避免以反对非科学的东西为名而成为科学主义者(scientism)。在英文语境下,科学主义者无异于法西斯主义者。

另外,一切咨询技术的运用都是让求助者面对现实。凭我的个人体验和临床实践,LKM真的是让求助者通往现实的一条坦途。

试过,您定会对我认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