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站桩、走架最核心的秘密

 熠熠生辉999 2020-04-04
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和感受
   修炼太极拳与学练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书法,从描红印格开始,然后选择一本字帖,照样临摹,临到很像了,再换一本临练。一、二本字帖功法打下结实基础,然后才观摩各种流派的书法,吸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必强求像哪家字体了。
   学太极拳也是如此,开始练一种拳式,打下结实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吸取各种流派的长处,融会到自己的拳里面去,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同一师傅的徒弟,十个有十个样,其道理也是如此。现今我练的太极拳架主要两种套路:一是以杨式架为形式,以松柔为主的拳架,主要培植内气(即内功)与内气流转,我称之为“内丹架”。另一是以洪传陈式架为形式的,以练缠丝功法为主的套路,我称它为“缠丝功架”。除了练这两套拳架外,每天保持20分钟的站桩。
  我无论站桩、练架最核心的秘密或所追求的目标即为:虚静、意气、聚放。
虚静
  所谓“虚”,就是肢体均不用力,每一块肌肉都放松。只有真正虚了,“静”也容易做到了,脑子及身体都做到了静,自然也能做到“虚”了。所以虚、静、松是个整体,不能孤立来看。这是培养内气的唯一途径。
意气
  所谓“意”,就是思维活动,太极练意不练力。所以无论站桩或练架,都是以“意”指挥运动。肢体自己不能主动。是在“意”指挥的被动。“太极没有手,两脚空空走”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做到松了、虚了、静了,日子一久,身体里会产生一种感觉:松沉下去,到脚底,又从脚底升腾上来,直到百会穴,如同流水,如同气流,随着你的“意”向而流转。这种感觉就是“内气”。
  “气”是什么?是能量,身体里面由“意”激发和诱导下产生的能量。在与人推手中,不是用肢体把人推倒,而是通过接触点把“气”放出去,即把“能量”释放出去,对方会顷刻跌出。
聚放
  “聚”就是把内气聚集起来,“放”就是把内气释放出去。上面说过,“内气”是一种能量。那么如何培植、积聚呢?说得简单一个字“松”。
  “松”是太极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念,也是最基本的,要练一辈子的功夫。你真正松得了,你的太极功夫也长进了,愈松得透彻,你的太极功夫愈好。否则外形动作如何好看漂亮,或学会多少套架子,实际上只是学会了一个空架子。犹如一个十分精美的汽车模型,外形十分逼真,但它里面是没有机器的。从太极拳来说,这“机器”就是内气。
  许多时候,自以为自己身体已十分放松了,稍一遇外界刺激马上就僵了,这是因为实际上没松透的缘故。
  要练好“松”,首先要解决对松得认识问题。初学太极拳时老师要求放松,思想上总将信将疑,心想“松”真能练出功夫来么?后来又受一种误导,“运劲要松,发劲要紧”的影响,结果,表面上看很松柔,实际上经不起检验,一与人搭手,就硬了。在长期实践中慢慢体验到练太极拳放松的重要,才肯下功夫去研究放松,追求放松。

  “松”要大松,全身松,每一块肌肉都要放松。如此强调松,其目的就是为了聚集内气。太极拳是一种“重意不重力”的拳种。练到一定程度,太极拳发人,不是靠肌肉的力量。而是把内气一瞬间发放出去,它的威力是很大的。这种内气其实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的获得首先靠身体的放松。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太极拳就是一种放松的功夫。
  在未获得内气之前,练太极拳的常规法则也必须遵守和训练。
  如“中”,就是中正。人的尾闾至百会是一根轴,轴不能歪斜。就像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塔身必须中正,固定不动,吊臂才能灵活吊货物。设想塔身歪斜、晃动能吊东西么?练拳时身子就是塔身,只有中正,手臂才能灵活有劲,否则不推就自倒了。又如一棵粗壮的杨柳,在狂风暴雨中,枝条摇摆飞舞,但它的主干因其根深扎泥土中而纹丝不动,枝干和柳条怎么舞动,都不会被吹倒。枝杆和柳条与主干力量是顺畅的,也不会被折断。但有枯枝和节疤的地方,因与主干传力不顺畅,就很容易被折断。打拳也是如此,如下盘中正,并与两臂劲力相通,就不会被推倒。如果身体某部分僵硬,如同柳树的枯枝和节疤,下盘的劲力就传递不过去,在推手时,这部分就成了被对方制服的部位。
  “丹田”是人体重心之地,具体指哪个部位,虽然专家们说法不尽相同,大致是指肚脐及其背后命门以下一寸的区域。丹田并非指某一点,而是一个区域。
   我对丹田的认识有个过程。开初十分强调“气沉丹田”,练拳尽量把气沉入丹田,但愈练愈僵,脚底也愈练愈浮。后来慢慢认识到,只要松了,虚了,丹田之气自然有了。道家讲“道法自然”,如果刻意追求,适得其反,自然而然产生的丹田之气才是真气。
  对丹田的运用各家也有不同练法。如上世纪五十年代,沈阳有两位武式太极大师:霍梦魁和阎志高。霍强调丹田功夫,他的架,每一动就转换,实足旋踝转膝,虚足不动,这种练法源于道家之“踵息”,强调实足踵拧转。而阎志高讲究以丹田带实足脚跟和虚足脚尖同时捻转,被称为“落地梅花”。二者形式虽有不同,其实质都一样,通过松沉把丹田之气都落到脚底,升腾上来,经过各关节传递到手上,然后发放出去。
  我练拳注重脚底,而不太关注腹部丹田。我认为只要做到全身松开,上松下沉,把劲沉到脚底,会自然产生一种往上升腾感觉。愈沉脚底升腾的感觉愈强,劲力就愈大。
  我主张站桩。因站桩是学练身体放松和积累内气的重要手段。我站桩的姿势非常随意。任取拳架中一个式子,如提手上势,摆好架势后,全身放松,意气沉入脚底。任其上下升腾,每天20分钟左右。站后非常舒适,轻松。平时等汽车、排队购物,任意一站,自然放松,别人看不出我是在练功。所以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站桩。对内气的培植很有帮助。
  当你内气产生后,如何应用,这就靠意念的引导。“意”是指思维活动。在练架和推手中,内气听从意念指挥,要它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是内气流转。在推手时顺着对方接触点运动方向,引向自身虚处,同时自身脚底的劲力(内气)返回对方身上,对方即会浮起。很重要一点,自身的接触点不能有力,不能用肢体动作,而靠内气的催动,而且实脚要能提得起来,这些都是在意念的指挥下完成。太极前辈说:太极没有手,两脚空空走“,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与其他拳种和运动最大的不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哲学指导思想,即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理论。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之间,万物都存在着一个阴一个阳互相转化的关系。大至天与地,大地沉浊阴暗为阴,天空明亮轻浮为阳。小至人的一个小指头,都存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太极拳的架子和推手,无处不存在一阴一阳相互转换和变化关系。所谓开合、虚实、动静、卷放等等都是太极阴阳不同表现形态。由于太极流派不同,强调的侧重不同。如孙式太极强调开合,陈式强调卷放,其实质都是阴阳变化。所以我认为只要真正掌握阴阳即虚实变化规律,在实践中会体悟到适合自己的功法,才是行之有效的,前人的经验和理论,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功夫是上不了身的。 
  我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始学太极拳以来,深受太极拳带来的好处。在漫漫人生岁月中,常经受各种挫折与烦恼,每到此时,会找一静僻地方,打一下太极拳,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冷静地思考,比较妥善地处理问题。太极拳让你学会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向上的生活方式。记得学练太极拳的初期,老师常说:你们现在年轻,不觉得什么,等你们过了五十岁,就会发现学练太极的人与不练太极的人,就是不一样了。一晃间40多年过去了,已过古稀之年了,同代人在一起,坚持练太极与不练者,体质和精神面貌有着明显的区别,实践证明坚持太极拳锻炼确实能让人精神充沛,永葆青春。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出现过几次“不测风云”,1998年遇上了车祸,经抢救活下来,不久恢复了正常。20105月晚间,我又被一辆飞快的电瓶车从背后撞成脊椎骨折,其后果可能以后要坐轮椅了。当时考虑动手术,在脊椎上装钢架,以后还要拆,而且其效果医生说不能保证。所以我坚持不动手术,靠自然疗法,就是躺在床上做内功,自我调理,三个月后,我就起来了。不到半年,我能自由行走了,而且能打拳,与人推手了。现今一切正常,与青年人推手,也不感到有什么异样。太极拳给我生命注入巨大的活力。
  太极拳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当你学会一个或几个套路,从健身方面来说是有益的,然而从学术角度来看,还只能说你在宝藏的门口。只有真正进入宝藏之门,才会发现里面有这么丰富、巨大的宝贝。然而这些宝贝又非轻而易得,必须经过艰辛的努力和探求。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而对人体自身却知之甚少。我们人的许多潜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掘。就是太极拳,还有许多现象说不清楚。如:“内气”,上面说过是能量,但科学依据呢?各说各的,无有定论。正如中医的经络学。“经络”是什么?国内外那么多专家都在研究,但到今天还是没有正确定论。


  最近国外掀起一股研究悬浮热,人可以离开地面漂浮在空中。许多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假的,是魔术。也有科学家认为人体通过内部意念的激发,能形成一种高能量微波磁场,能和周围磁场形成互相排斥的力量,最终导致人体悬浮上升。悬浮列车也是利用磁场同性相斥的原理使列车凌空的,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依此原理,太极拳的“凌空劲”发放是否有了科学依据。当然这是我的推测,但这为我们研究太极拳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太极拳这丰富的宝藏正等待我们去研究开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张幼泉:自幼喜爱武术,初学少林拳,六十年代改练太极,曾学练过杨式、吴式、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中的大架、小架都学练过。八十年代拜在山东洪均生门下,专修陈式缠丝功法。2000年后,专修道家内丹功法,修炼太极内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