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资产配置+再平衡”的几个困惑

 chrien 2020-04-09


自从皈依“资产配置+再平衡”之后,着实比较处变不惊了。比如最近的跌势,就比较无感,无非跌了的补一点,改天涨了再抛一点,如此而已。

从这两年的实践来看,效果还行。也拥有了一条更平滑、更稳健些的收益率走势曲线。

A股实盘在雪球做了个模拟组合SYC沪深实盘(ZH003821),将近2年半,差不多是翻番,走的也比大盘稳,收益率走势是这样的:



我还兴致盎然建了个实验组合,叫积极配置(ZH810275)(同时另外还搞了个叫“保守配置”的),1年多点时间,上涨近四成,走势也比大盘更理想,收益率走势是这样的:



然而关于“资产配置+再平衡”,我还是困惑于几个问题。逐步有些答案的线索,跟大家也一起分享下体会。

一、平滑收益率曲线是否会降低最终总收益?

首先我们当然希望有一条更平滑的收益率曲线。如果有条件,我希望每年的收益率都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稳稳的幸福”。

比如我十年多下来年化复利19.1%,那干脆每年都给我19.1%,而不是07年翻两番08年再统统跌回去(当然现在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了)。现实达不到那么理想,但我仍会倾向波动小一些,好比把“K线图”变成“均线图”。

那么问题来了:跌的时候少跌一点,同时涨的时候少涨一点,那最终结果会如何?

你的复利模型是什么样的?》文中有引用@David自由之路 一个结论:累积型的收益曲线最终会明显胜过回撤型的。也就是说你跟着牛熊周期大起大落最终很可能得不偿失,因为大起之后资产规模也大了,再大落,那是加倍地落;而稳稳的收益反而难能可贵,持续地增长,复利结果相当惊人。

但这个结论也比较理想,我目前自觉还达不到那样的投资水平。

换一个思路:我们买保险的时候,其实也是平滑用的,把人生的坑坑洼洼,尽量用金融的手段来填——至少在财务上是如此。而保险公司是赚钱的,意味着所有人综合下来,为了全体风险的平摊,是额外付出了一些费用成本的。

类似的道理,为了熨平涨跌,实际显然是需要一些代价的。理论上来讲,熨得越平,需要做越多的功,也就是代价会越大一些。

银华日利(SH511880) 显然比所有股票都更平稳,然而收益率的高度当然就牺牲了。

当我们构建一个投资组合,想要兼顾收益率和波动率,事实上是极度困难甚至不可行的,二者有天然的矛盾,在我看来并无法真正调解,只能去权衡折中。年轻时多承担一些波动来换取收益,年长后减少些收益预期来降低波动。大致只能如此。

另外,择时和选股自然也是一条路,但如果真走得通你就根本不用做“资产配置+再平衡”了。大部分人很难彻底放弃择时和选股(包括我),尽管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错觉。

二、什么时间点做一次再平衡操作才是合适的?

这是我在做“资产配置+再平衡”初期遇到的最大疑问。我是定期做,比如按月、按季度、半年、一年?还是按偏离度?如果是后者,那偏离多少做一次再平衡较好?

我记得有阵子看过一篇回测,大概结论是:并不是越频繁越好。

然而这还是解答不了我的疑问。

于是我在雪球上向几个大V也尝试咨询过。雪球上线问答功能后,@飞泥翱空 有一次解答了我的问题:

这一类问题其实之前在很多地方回答过挺多次。

我一直很不信任根据历史回测得到的最优解,所以也并没有花太大的精力在这件事情上(寻找最优的平衡方式)。

从以前球友提供的数据看,有一点是能确定的,过于频繁(比如一周一次,一月一次,或者2%一次)和过于不频繁,两端的效果都会略差些,而中间的差距不大。从过去的历史走势一定也能得出一个“最优解”,只是这个最优解意义不大。

写那篇5050的时候我偷懒了,用了按时间平衡(这样EXCEL中计算公式比较简单些),这点不好意思。具有某一种强迫性的朋友换成按涨跌幅的比例平衡完全可以,我自己脑子里似乎也是按幅度调整为主,但也没有规定自己具体的某个值就一定要平衡什么的(也部分因为持有的品类有点多,照顾不过来)。

然后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其实真的,真的,真的不那么重要,再平衡和资产配置,主要的差距在于有没有认识到,里面的这个“有”和“没有”。是否认可资产配置的思维,会影响到交易体系中的很多细节。

最后,我觉得把精力放在提高股和债两类资产的收益上,效果会更好些,比如多研究些债券投资,或者扩宽些银行理财的信息渠道,替代掉货币基金。以及逐步学习,试着寻找更高效的方式,替代掉指数基金(这点要谨慎)。
答案比较长,我总结起来,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看心情。

但其实还是很在理的。

我自己前阵子也做了些回测,具体细节后续有机会再分享。先给大家我自己得出的一些结论:

1、按时间周期做再平衡并没有任何特定意义。除了省事。因为一个时间周期过去,你投资组合结构和特性可能彻底变化了也可能完全没有,还可能变化后又变回来了。相较而言,按偏离度再平衡能比较明显地提高最终累计收益。

2、偏离太小就做再平衡效果似乎并不好。一方面趋势的力量是很可怕的,趋势刚开始你就刹车,一路点刹,最后获得的动能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佣金税费每次也都剥一层皮,单次无所谓,长期多次下来必然不可忽视。

3、等偏离大了做再平衡基本上会失算。一年下来就一两次交易,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主要是很多本可赚取的波动、轮动收益会抓不到。

不要问我的经验值应该是多少,我自己也还拿不准。而且目前还是有点手贱,过于频繁。硬要说的话,大致你按着偏离度去做,边拿捏,最终频次在每季度三五次的水平可能差不多吧。

三、指数化投资能否完全替代选股?

在多个场合看到类似的结论,说大部分投资者的收益其实跑不过指数。包括巴菲特也是这么说的,还立了个赌约,并且完爆对手(对冲基金)。

于是我也一直想研究,能不能干脆不要选股了,就搞指数。而且有了“资产配置+再平衡”这个工具,更是能如虎添翼。

指数化投资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容易估值。指数就看平均的PE和PB,不怕财务造假,不怕隐藏利润,不怕非常规特例,因为平均下去基本都能抹平。

2、分散风险。至少不担心上市公司遭遇“黑天鹅”了是吧。

3、便于选择。通过指数基金,我可以投港股、投美股,甚至投德股。我还可以分行业投。我甚至可以上杠杆投(分级B)。

4、省时省力。其实这才是最大动机啊!假如能获得同等收益,我干吗还要假装自己真的有那个能力搞清楚,然后还花大量精力地去研究公司基本面?

然而,“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虽然大部分人跑不赢指数可能是真的,但指数的这个收益率门槛也真的并没有多高。

以沪深300为例,这个横跨沪深两市的蓝筹指数是我最推崇长期持有或者定投的标的,但它十年来复合年化收益率差不多只有5.3%。顺便说下,上证综指是1.7%,深圳成指4.4%。中证500表现更好,恒指和H股指更寒碜。

就这个基准收益率水平,几个标的间的再平衡根本加不上力。过去十年最佳的机会是中小盘股,所以我尝试了再怎么“资产配置+再平衡”,基本上收益率都是低于中证500。

如果放到20年以上的跨度,也许结论会有不同。可能“资产配置+再平衡”就是要那么长时间才能真正发挥惊人效果。但不论如何,选股显然还是有用的。如果不放心个股,那就多选几只打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