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如何理解

 QDLF888 2020-04-12

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在古代没产生歧义,古人的理解都很到位,到现在歧义很多。

          总的来说,抽象的东西,更有规律性,就好像数学的123的数字2,既能代表2个人,也可以表述2件产品,甚至可以指代2种理论,人、产品、理论是完全不一样的事物,都能用2来描述其数量关系。2就是高度抽象的东西。

     越高度抽象的事物,争论越少,越具象的事物争论越多。例如数学,很少听见某数学家因数学问题争论不休,很少很少,一个命题,只要证明给我看,我觉得不对,举个反例就好,用不着争吵。

        阴阳概念比这数学的123还抽象,所以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争论的是他的运用,功能,表述、理解、模型等等

          总的来说:指阴为静阳为动;阳主万物生发之气,阴主万物长养之气;阳主肃杀之气,阴主收藏之气。

            在《阴阳应像大论》中,讲阴静阳躁时,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在《天元纪大论》中,讲生,长,化,收,藏的气时,也有“天有阳生阴长,地有阳杀阴藏”。

            对于这两种说法,前提条件是不一样的,特指也是有区别的。在运用过程中,人们总是用《天元纪大论》中说的“天有阳生阴长,地有阳杀阴藏”来理解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把《阴阳应像大论》中说的理解,阴静阳躁,阳静阴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看做另外的阴阳,这是对阴阳抽象的概念没理解透。尤其在说到五运六气开始生成的时候,根本无法共享。

         抽象的东西,只能抽象的理解。抽象的理解有时很困难,就需要具象的表述,但这具象只是抽象的一种表述,不能把具象类同于抽象。

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为例阐述如下: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可以理解是讲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

       阳生阴长可以看做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联系到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那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夫唱妇随。

              与我们以往所说的对立的、消长的关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况。阳气就好比能量,可以设想在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是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否则,万物凭什么会生长繁茂呢?就是因为这个阳气的释放,这个能量的释放造成的。这是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可以理解是讲秋冬的变化。

          这里的“阳杀”不是杀灭,“阳杀”与“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阳杀在类经写作阳发。既然春夏的阳生指的是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那这个释放是不是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呢?应该不会。这好比我们拳击,拳头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头还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没办法进行第二击。所以,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下面的一击。

        阳气也是这样,老是生发,老是释放行不行?不行!这样就不能持续。所以,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

        所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就是讲的这个肃杀的状态,就是讲的这个收藏的状态。

     若我们还不能理解,看上图,可以看看阴阳离合论。太阳的太不是程度的大小,不能理解为大阳,这跟太祖太宗的太是一个意思,是发生时间早的意思,太阳是最先生发的阳,是来自于坎水的阳,就程度来说是弱的,就功能来说是大的。这跟复卦的一阳来复的阳有类似的表述,都是见天地之心,是来自太极图鱼眼的阳,是阴阳枢纽转换的阳。所以太阳是开,太阴也是开,阳明是阖,厥阴也是阖。少阴是枢纽,少阳也是枢纽。

原文: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